您有新信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1
@Facebook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是一位老师指引我去看的。这本书是印
顺法师的大头黑皮书,读完後,心里终於有踏实感。这些前辈们的眼光和智慧都很深
远,令人感佩不已。主要是印顺法师对「佛说的」这个可能是某些宗派口头禅的意义
,解释的很明了,从这里出发,让我在漫天的漫骂中,脚步站稳,心情不再随风起舞
。修学也可以有了著力点。
Fri May 10 00:27:46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2
@Facebook
. 赞叹! 随喜!
Fri May 10 08:43:2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3
@Facebook
我也读过, 听说「大乘非佛说」心有疑虑的人, 推荐读.

肯定「大乘非佛说」的人, 建议读读, 听听印顺法师怎麽说, 参考一下.
Fri May 10 13:00:03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4
@Facebook
对於「信行人」,是否「佛说」很重要;对於「法行人」,重点在「法」,不管是谁
说这个「法」。□□喔,一看,是5/10的帖子,今天都5/25罗□□我是假日网路旅游
家 :-)
Sat May 25 11:00:38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5
@Facebook
请问,有个朋友跟我说:「阿含教法较接近佛陀存在的时代,所以比较保险,比较不
会出错(意思是值得投资啦)。」大家以为如何?
Sat May 25 11:09:48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6
@Facebook
阿含教法必读必学必修, 其他选修.
Sat May 25 13:16:16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7
@Facebook
阿含记录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在北传佛教难得被保存的圣典,配合庄居士的南北
对读,可以精准还原!
Sat May 25 15:17:4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8
@Facebook
那麽初期大乘(中观思想)是必修还是选修?
Sat May 25 19:11:26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9
@Facebook
我目前无能力回答这问题,但上次大刚兄指导我以阿含解大乘,供您参考。
Sat May 25 19:19:51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10
@Facebook
按周兄意思,没修阿含教法是毕不了业的罗。那麽中国过去一些祖师大概都没有拿到
毕业证书吧 :-)
Sat May 25 21:21:29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11
@Facebook
工作的关系,我翻阅的汉译经文不算少。汉译经文中所陈述的义理是我欣赏的,但陈
述义理的方式我并不欣赏。想了想,大概因为我不是印度人吧。正在读恒清法师这篇
:〈禅净融合主义的思惟方法□□从中国人的思惟特徵论起〉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0/14_11.htm
Sun May 26 00:57:34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12
@Facebook
摘录三段文字跟大家分享:

佛典透过汉译,受到汉语含义和文字结构的限制,很难忠於原文,加上受到中国人思
惟特性的影响,有些印度佛学在中国开展不出(例如因明的论理,唯识繁琐的事相分
析等等),即是受制於中国语文和思惟特性的结果。

禅师们对哲学的问题,并不试图从思辩性的哲学方法去解决,而是从具象的、直观的
和经验的方式去表现。《华严经》中所描述的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圆融内证境界,
法藏大师居然能以几片镜子,把它具体化地表现出来。

同样是一个「有」法,印度佛教强调的是「实有」,「假有」或「幻有」,到了中国
佛教天台、华严的圆教,它是空後的「有」,亦是「虽空而有,虽有而空」的空有不
二的「妙有」[29],典型的中国佛教圆融思惟方法下的产物。「妙有」已超越了原来
的空和有,表现出新内涵,完全适合中国人思想形态。

[29] 空(`sunyata`),和有(`bhava`)是印度佛学的专有名词,但由空和有发展出的
「妙有」则纯粹是中国人的创见。
Sun May 26 02:04:38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13
@Facebook
又读了这篇〈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张曼涛〉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hkbj/01/hkbj0103.htm

当中这句话很有意思:「中国人对於语言文字,早就看作是艺术的和象徵的,而不看
作神圣的或实在的(古代印度对语言便是以神圣和实在视之)。」难怪我对是否「佛
说」非常不在意,也很习惯把大乘经典当作小说看得津津有味。
Sun May 26 03:12:41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14
@Facebook
「但陈述义理的方式我并不欣赏」□□我是指繁琐、重复,像这个: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卷-第200卷)》卷4〈3 相应品〉: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与色空相应故,当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与受、想、行、识空相应故,当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与眼处空相应故,当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
应;与耳、鼻、舌、身、意处空相应故,当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CBETA, T05,
no. 220, p. 20, c8-17)

每一段的逻辑都一样,只是名相用字改了一些,就这样重复又重复,於是600卷的《
大般若经》就这麽洋洋□□占据历史地位。面对这种情况,古代的中国人还真有现今
程式人员的脑筋,写了《大般若经关法》(X24n0448)、《大般若经纲要》
(X24n0449),以极端浓缩的方式来记录《大般若经》。

这在我个人主观看来的繁琐、重复,我相信是反映著古印度传统的叙事方式。而这种
样子,不单表现在大乘经典,阿含典籍早就是这个调调了:

《杂阿含经》卷2:「何等为四?於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於受
、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CBETA, T02, no. 99,
p. 9, a7-10)
Sun May 26 13:12:08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15
@Facebook
吴宝原 大德说:「按周兄意思,没修阿含教法是毕不了业的罗。那麽中国过去一些
祖师大概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吧」

那不是我的意思.

比如有个六岁的小朋友问我:「值得花六年时间读小学吗?」

我为了鼓励他去读, 就说小学是每个小朋友必读的, 这样才能学到人类长期以来累积
的知识.

但是不代表我认为, 如果一个人不读小学, 那麽他这辈子就完蛋了.

意思是宝原是六岁小朋友吗? 那不是我的意思.

那麽, 意思是阿含是小学, 大乘是大学吗?

那也不是我的意思.

但是对我来说, 大乘的确是选修.

或者说大乘是包含了阿含精神, 再加上其他选修.

推荐大家欣赏、学习大乘发愿生生世世、尽未来际利他的发心.
Sun May 26 13:22:14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16
@Facebook
to Fjr Ken, 你提到「上次大刚兄指导我以阿含解大乘」,我知道这方法契合印顺法
师的思想。但以我目前的程度,要说「阿含=大乘」,这如何成立?所谓阿含教法,
是有个完整体系?抑或只是各个部派思想的拼盘?……我的疑惑还真不少。

关於此,刚读到蓝吉富老师对「中论是阿含通论」一说的质疑,个人大致同感。内文
如下:

关於阿含经与中论的关系,今人印顺法师曾力持「中论是阿含通论」之说。认为中论
系在「掘发阿含经之真义」。他所持的理由有三:

(一)中论所引证的佛说,都出於阿含经。

(二)中论的内容,以阿含教义为对象。

(三)中论开头的八不颂,其义理皆出於阿含经。(注2)

如果说中论的基本思想与阿含经的基本思想是协调一致的,或说中论的义理渊源可以
远溯到阿含,这当然没问题的。但是若强调中论是为「通论阿含经的根本思想、抉择
阿含经的本意所在」而撰,这种说法似乎有点勉强。因为毫无疑问的,龙树之中论思
想所受般若经的直接影响,远比受之於阿含经的影响为多为深。所以,与其说「中论
为阿含之通论」、似不如说「中论是般若经之通论,而般若经义是直通阿含经义的」
这样来得自然、恰当些。

史实显示,尽管在阿含经中已有「无我」思想,但是由这「无我」观念演变到否定实
体,显示中道的「性空」观念,则是在般若经成立的时候,亦即在西元一世纪的前後
。而性空观念也在当时成为般若经的核心义理。中论作者龙树是南印度人。南印度正
是般若思想兴起之地,因此,龙树对般若思想必有极亲切的体会。他若因此而以般若
思想为基础,而撰一通论性空之学的著作,实在是很顺理成章的事。这也是古来诸师
的一致说法。无著顺中论说:「为何义故而造此论?答曰:依顺道理,入大般若波罗
密义,为令众生舍诸戏论取著等故………师造此论。」(注3)

清辨在般若灯论卷末的赞颂偈□,也说龙树是「以般若妙理,开演此中论。」(注
4)青目释观因缘品第一也说:「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
如般若波罗密中说。」(注5)

当然,印顺必也深谙中论与般若思想之密切关系,其所以坚决地主张「中论是阿含经
的通论,是通论阿含经的根本思想,抉择阿含经的本意所在。」(注6),揆其寓意,
似在强调中论之不离原始阿含教法。但是这种强调,容易使读者忽略了般若经与阿含
的直接关系,而误以为中论确为超越般若而直承阿含之论书。这与史实似略有出入。
因此,笔者不惮辞费地在这□略加补充说明。

说「中论为般若经之通论」之所以比较恰当,另外还有几点理由:

(一)中论义理与般若经义理极为密合,二者之基本思想都可以归纳为「空」之一字。
而中论与阿含之间,二者之义理有精、粗之别。且阿含经之基本思想,似无法单用一
「空」字来□围。

(二)阿含经说五阴无常之处固然甚多,但明显地述说「空」义者尚属少见。

(三)龙树的般若学造诣极深,此从其大智度论之撰述即可知之,这是他较可能为般若
经做通论的有力旁证。而且他对般若义学也颇为景仰,大智度论篇首,龙树曾有偈曰
:「智度大道佛善来,智度大海佛穷底,智度相义佛无碍,稽首智度无子佛。」其对
「智度」(般若波罗密多)之称叹,由此可见。由此也可窥知龙树与般若义学之间的关
系。

(四)印顺曾谓,中论一书内所引的佛说语句,多出自阿含。并以此为「中论为阿含通
论」之一证。仍笔者揣测,龙树之所以多引阿含经,乃是因为当时般若经成立不久,
并不为大部份小乘学者所采信。所以,如要驳斥其他佛教学派的错误见解,自须采用
当时流传已久,且为各派佛教徒所共许的阿含教义才适当此。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论一书的思想渊源是直承般若经典之义理,而间
接来自原始阿含圣典的。

全文在这里:〈汉译本「中论」初探/蓝吉富〉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07/bj73_4.htm
Sun May 26 22:47:54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17
@Facebook
个人看法如下:佛陀一再强调他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因此除了因材施教外,佛教的基本核心是不变的,起码对於我们这种不是圣人或大菩
萨的人来说(根本不须要文字了),是不变的。

因此不管是阿含还是大乘经典,都应该是共通的。我个人是认同「以经解经」的方法
,至於「以阿含解大乘」是 Fj Ken 的领悟,可能不是我原先的用词。个人的想法是
,因为佛法及佛经的共通性,这些经典本来就应该是相通的、而不是相打架的(像末
世宗派互诤的现象)。而阿含有很多基本定义,像《阿弥陀经》里面一句话提到了三
十七道品,但是哪三十七道品?在《阿含经》里面对这些基本定义解说得很详细,自
认为懂《阿弥陀经》的人却不知道四念处四正勤等等是什麽咚咚的,应该一大堆吧,
而经中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生彼国」,什麽是「善根、福德、因缘」
?魔鬼都在细节里,基本定义清楚了,读经比较少误会些。

(待续)
Mon May 27 17:30:24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18
@Facebook
回到宝原原先的提问,「阿含教法较接近佛陀存在的时代,所以比较保险,比较不会
出错(意思是值得投资啦)。」就学术的角度是可以获得这样的推论(注意,只是「
推论」,也就是凡人的逻辑)。学术界无法证实天界回传经典的可能性,也无法完全
否定,但常理判断只要是所谓回传的经典,有被加料的可能性是会比较高。当然,究
极来说应该要以修行来验证经典内容真伪,但当今能以修行来验证经典的人少之又少
,号称有这种能力的人又多是大妄语,因此就学术的方法来说,以经解经不失为一个
识字而且头脑清楚的凡夫可用的、可信赖的方法,毕竟佛陀也说当对法义有争执时,
应以经律为主来探求原义。

以我个人读经典的心得而言,宗派互争、大小相争的争议,可能超过八成是把经文断
章取义的结果,CBETA很容易查出来很多重要的争议是末世的「论」中的的创见,而
不是经律原先的意义。因此若以经解经,而且不是断章取义的话,起码能去掉八成无
谓的、谤佛谤法的宗派争议。剩下的二成可能是因为经文被灌水,也可能是真的有不
同的层次,但起码以我的程度来说那二成并不重要。

另一方面,条条大路通罗马,光是阿含经中佛陀就讲过多种不同的证道法,甚至佛陀
让弟子对於一辈子信梵天的外道,临终时不强迫他改变信仰,而只是因势利导提升他
的层次。因此锡兰(斯里兰卡)的巴辣甘波布王统一锡兰後,把所有大寺派外的宗派
都视为异端,销毁所有大乘经典,造成当今南传只有尼柯耶,个人是认定为政治事件
,是一个政治干扰佛教的案例,而不能说他的选择就是标准。这点我想就学术的角度
,也是要注意的。
Mon May 27 17:44:34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19
@Facebook
印老是试著以学术的方法来为北传佛教在之前学术界都是南传学者为主的背景下,找
一条出路。

因此印老是以学术的角度,解释如何从阿含「发展」出大乘。

但这些毕竟只是学术方法,就佛法的角度来看,若大乘经典真的是天界回传,那并不
是「发展」出来的,只是学术界不可能证实「天界回传」这件事,因此只能以「发展
」来解释。这是学术方法本身的限制,也要注意。

因为要顺应学术的方法,以「发展」来解释,因此印老有时候两面不是人。有的北传
信徒认为印老说大乘经典是後人「发展」出来的,是藐视佛说,把佛陀的圣言说是凡
夫自己拼凑出来的,破坏大乘信徒的信心。而有的南传信徒认为印老认为大乘经典符
合阿含发展出来的脉络,是感情用事,是破坏阿含经的原始。

其实到头到两方都仍然只是宗派互诤而已,印老做的,纯粹是以饱读经书的背景,以
学术的方法为两边作一些推论上的衔接。学术的方法本来就有学术方法的限制,这不
是印老的错,而是方法上的限制。至於有人拿著鸡毛当令箭,把印老解释为互通的东
西,拿来作宗派间的诤论之用,那就是互诤的人的问题了,而不是印老的问题了。
Mon May 27 17:53:06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20
@Facebook
谢谢大刚回应!

「锡兰(斯里兰卡)的巴辣甘波布王统一锡兰後,把所有大寺派外的宗派都视为异端
,销毁所有大乘经典」□□假如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假如锡兰能将大寺派外的宗派
保留至今,那麽今天所谓的「南传佛教」会是怎样的情形?南北传佛教的冲突、隔阂
是否更有商量讨论的馀地?

对於佛法,到底佛陀在世说了些什麽?佛灭後,结集下来的是否原汁原味、是否有所
遗漏?结集时有没有政治影响或掺入个人权威偏见?这些,我从学界方面的研究还没
得到非常有力的定论。就我个人对於菩萨行法的关心,我心里是有以下两种大胆想像
:

一者,佛陀在世时应机说法,除了说声闻行法,也已讲授菩萨行法;但目前可见的结
集成果,由於某种因素,刻意把菩萨行法的部份尽量剔除掉了。

二者,目前可见的结集成果的确完整记录了佛陀当时的思想,菩萨行法是佛灭後植基
於根本佛法所发展出来的新兴思想。

若我相信第一种想像,那麽我是认为:历史就是如此诡谲多端,许多黑暗面是身为後
人的我们无法知晓的。

若我相信第二种想像,那麽我是认为:佛法核心思想的流行演变,因时、因地、因人
而有不同样貌,可以看成是一棒接一棒的,瞿昙有瞿昙的任务,龙树有龙树的任务,
惠能有惠能的任务……。

我的本业不是佛教学者,以上文字,只是说说个人感想、跟大家□聊而已。
Mon May 27 21:57:25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21
@Facebook
邱师兄~我抛砖引玉把您引出来

谢谢让我再长智慧了~我若错用请原谅我~
Mon May 27 22:13:53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22
@Facebook
Fjr Ken 的说法没错,太客气了。之前我们讨论的情境是以阿含来解大乘,该作法是
基於以经解经的原则,我只是怕有人不知道背景而有误会,所以强调一下以经解经的
原则而已。感谢 Fjr Ken 不吝分享 :-)
Mon May 27 22:24:19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23
@Facebook
回宝原,古代中土的玄奘及法显拜访锡兰後,都记录锡兰是大乘佛教国家,以无畏山
寺为主流,两者也都在锡兰游化过,甚至好几部中土大乘经典是锡兰传入的。这不太
像是偏见,因为他们为所拜访的国家一一标注所属佛教宗派,锡兰只是众多国家之一
。而当今的南传史则说大寺派自古即是锡兰佛教的正宗、主流,明显与中土的记载不
同,不排除是後世排除异端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修改。话说回来,纵使各宗派
都流下来,当今各宗派应该还是会吵吧 :D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宗派)是最强的
,这是我们众生根生谛固的我执 :D
Mon May 27 22:34:5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24
@Facebook
宗派争执之下很多东西都被模糊焦点了。举例来说,上周读经班又读到《中阿含经》
中提到的四无量心的修法。很奇怪,菩萨道来说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不是很
基本的吗?却很少听说北传有修四无量心的,很多直接想成佛去了 :D 反而是在南传
因为修定的次第,四无量定仍是基础的修法。我的用意不是在比较南北谁比较好,只
是举个例子,各自在历史上传下了佛教重要的修法。总之我个人比较认同孔子所谓的
「君子不党」,起码在慧命上,试著保持客观的态度,从经典中认识佛法,应该是稍
微稳当一些。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实修了。
Mon May 27 23:11:03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25
@Facebook
又让我开眼界长智慧了~诸法友师兄~
Mon May 27 23:15:12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今天略读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26
@Facebook
现在来这串讨论会不会太晚了啊!我想经典相同之处一定是很多的,就像印度教和佛
教也会有相同之处一样!重要的是相异之处吧!对於什麽样的思想是佛教之根本,之
究竟!我想诚实的研究者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也无法融合之处吧!中观和阿含的精
神真的都一样吗?我想光是:中观的缘起唯性空(中论:无常、苦非了义法),和原佛教
的缘起必无常,无常必定苦,就很不一样了吧!如果现代佛教史的学说成立(不代表
个人立场),那菩萨道还可以成立吗?我想连个修行有成就的师兄都找不到了吧!因
为都是推演假说而非真实发生过的事,而圣言量的作用也不存在了!这是印老学说最
大的点点点吧!更何况那些菩萨道还须要有不可思议的缘起,不是一般我们能理解,
正在发生的缘起才能成立!我想接受印老思想,又想修大乘的人,是该为这事,好好
的提出个看法,我个人是很乐观其成,比如有证忍不证果的人,来展示菩萨不可思议
的功德,不是也很好吗?至於用阿含解大乘经的用意为何?去了解思想的演变,那是
可以!但硬要融会,那大可不必,那是对大乘经的不敬,也容易扭曲原始的经典的思
想,不如好好的保留各自的特色吧!
Wed Jun 05 22:30:35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