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集思广益一下
#1
@Facebook
请读经较熟的同学,集思广益一下:

《杂阿含经》卷1:「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
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CBETA, T02, no.
99, p. 1, a11-14)

《杂阿含经》卷26:「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CBETA, T02, no. 99,
p. 190, b17-18)

其中「心解脱」一词,市面上有几种解释:

1. 色界以上定力。把「喜贪尽」解为脱离欲界,因此最少是色界定。

2. 三果圣者的能力之一。把「喜贪尽」解为三果圣者所断的五下分结的欲贪。而有
三果能力後,「若欲自证,则能自证」到达四果。

以上1、2不一定互斥,若合起来看,也可解释为何一般认为最少要初禅以上才能「心
解脱」证阿罗汉。

3. 心解脱=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限定阿罗汉专属。

4. 形容「心的解脱」,也就是这是一个形容词,视前後文才能判断定义。

南传好像也不只一种解释。《杂阿含经》、《中阿含经》等的用词也不完全一样,例
如《中阿含经》相对於《杂阿含经》第一经的经文,就没有「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这几个字。

想提出供较常读经的同学讨论,看何者才是「心解脱」的定义?

谢谢!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2
@Facebook
"限定阿罗汉专属".....我笑了 :3
Wed Sep 18 23:02:43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3
@Facebook
以杂阿含第一经来谈(最好连第二经一起看),经中说当行者观到『色受想行识』喜贪
尽证得心解脱,喜贪尽指的是在入诸禅境时,不会对诸禅境的觉受起贪爱造成障碍。
当行者到了『色受想行识』"尽"的地方,那里又是哪里?想讨论心解脱也就是在问『
哪里是"没有心"的地方』。波旬说『五蕴六入处我都找得到』,世尊说『我会在没有
五蕴六入处等你』。
Wed Sep 18 23:22:42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4
@Facebook
杂阿含58经中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於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佛陀也有五阴。不知「『色受想行识』"尽"的地方」如何理解?
Thu Sep 19 00:06:17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5
@Facebook
可否说:所"尽"的是因缘,而非五阴?

杂阿含609经「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
、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於诸世间则无所取。」
Thu Sep 19 01:07:2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6
@Facebook
《学佛三要》:「佛法说有二种解脱:一、心解脱,二、慧解脱。这虽是可以相通的
,而也有不同。如画师画了一幅美女或一幅罗刹,因为人的认识起了错误,以为是真
的美女或罗刹,於是生起贪爱或者恐怖,甚至在睡梦中也会出现在面前。事实上,那
里有真的美女或罗刹呢!这种贪爱与恐怖等,只要正确的认识他——这不过假的形像
,并没有一点真实性;能这样的看透他,就不会被画师笔下的美女与罗刹所迷惑了。
我们的生死系缚不自在,也是这样,依无明为本的认识错误,起染爱为主的贪□等烦
恼,忧愁等苦痛。如能以智慧勘破无明妄执,便能染著不起,而无忧无怖。*离无明
,名为慧解脱,是理智的。离爱,名心(定)解脱,是情意的。*这二方面都得到离
系解脱,才是真解脱。」( Y 15p198~199 ) -- “离无明,名为慧解脱,是理智的。
离爱,名心(定)解脱,是情意的。”

《华雨集第二册》:「佛与圣弟子达到究竟解脱的,称为阿罗汉,有慧解脱
praj??-vimukta,俱解脱ubhayatobh?ga-vimukta二类。依慧得解脱,名慧解脱;心
离烦恼而得解脱,名心解脱citta-vimukti:这二者,本是一切阿罗汉所共通的。*由
於心是定的异名*,所以分为慧解脱,及(心与慧)俱解脱二类。佛为须深Sus?ma说
:慧解脱阿罗汉,不得四禅,也没有(五)神通,是以法住智
dharma-sthitit?-j??na通达缘起而得解脱的□3.019。俱解脱得四禅、无色定、灭尽
定,依禅而引发神通,见法涅盘d???adharma-nirv??a。如从离烦恼,得漏尽智
?srava-k?aya-j??na而解脱来说,慧解脱与俱解脱,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的。」( Y
26p31~32 ) -- “心是定的异名”。
Thu Sep 19 09:47:0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7
@Facebook
“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我在想,这里的“自证”是“自己进一步证得”呢,还是“自己证明自己”?如
果是前者,则符合您的第一和第二个定义;如果是后者,则符合您的第三个定义。如
果是就整部阿含,而不是单就这段经文,或许第四个定义比较恰当。
Thu Sep 19 09:51:49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8
@Facebook
最好去查ㄧ下须深盗法的原始经文,慧解脱和慧解脱阿罗汉是差非常多的。
Thu Sep 19 09:58:27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9
@Facebook
愿请教:怎麽个差法?
Thu Sep 19 10:14:25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10
@Facebook
须深盗法出自杂阿含第347经,经文开头说道外道派最强弟子须深来世尊僧团盗法,
以现学现卖来换取利养。这在现世常见於一些怪怪团体,在自己的观念里面参杂少许
世尊的讲法,以取信於信众。世尊心知肚明照样让须深受具足戒,由此可见世尊的度
量。

须深不愧是外道最强弟子,由经文可知他出家半月後已经学到不少解脱法的理论,也
因此才有下面经文。

《杂阿含经》卷14:「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

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
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
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
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
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

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须深已经学到解脱法的理论,因此碰到有人自称不受後有很自然就会问专业行话(『
..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因世尊所说得四种解脱者都得有禅定基础(请详八
支圣道经文)

须深学到理论了当然问了专业问题,也就是『你们有没有初禅到四禅?』(多用功的
盗法者啊)。而对方的回答另须深更迷糊『我是慧解脱也。』。

须深自己很清楚,没禅定基础的人怎麽可能已经证解脱果,所以他认为对方的说法是
前後矛盾,如同还没参加大学联考的人说自己能上大学一样。经文如下:

《杂阿含经》卷14:「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彼众多比丘於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彼答
我言:『不也,须深!』

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後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

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已,各从座起而去。

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

他赶紧跑去找世尊问个仔细,为何『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
言:「自知作证。」?』,世尊也详细为须深解释原因。

《杂阿含经》卷14:「佛告须深:「

彼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2]法,离於我见
,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
逸[*]法,离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
思惟,不放逸住,离於我见,心善解脱。」」

原来须深当时是新生,把慧解脱和阿罗汉慧解脱搞混了。世尊解释『彼先知法住,後
知涅盘。』,也就是说『先有正见,之後实修证涅盘』,所以世尊接著解释『彼诸善
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2]法,离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就是之後的实修过程简说。须深很诚实的说自己以前的确
不知道,因此世尊说没关系,为须深再解释一『先知法住,後知涅盘』的意义,如前
所述。

须深赶紧问清楚点:

《杂阿含经》卷14:「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
智。」」

这就是网友所贴文章所说得『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由经文可知所谓的『法
住智』就是『知道法次法向』的意思,也就是八支圣道第一支『正见』。有正见才会
有正确的实修作法,所以很重要。接著世尊亲自为须深解说解脱法的观念。

《杂阿含经》卷14:「佛告须深:「

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

须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
、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

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离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此经最常被忽略的是世尊一再强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
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也就是有『法住智』後,还得『独一静处,专精思
惟,不放逸住,离於我见』,才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结果就是须深既然要盗法,世尊就乾脆让他盗得彼岸...XD
Thu Sep 19 11:30:31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11
@Facebook
抱歉,我还是没有看明白您要说的“慧解脱和阿罗汉慧解脱的差别”。您的意思是“
慧解脱”者不一定是阿罗汉?不知哪一段文有这麽指出来?

您特地指出“『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於我见,不起诸漏,
心善解脱』”这段文,是要说最终还是要有禅定才能成阿罗汉吗?
Thu Sep 19 11:51:45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12
@Facebook
“『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
如果“自证”=“自知作证”,那麽就应该是邱兄的第三个定义才对了。
Thu Sep 19 12:01:07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13
@Facebook
经中弟子回答须深自己是慧解脱,世尊解释『慧解脱』就是『先知法住,後知涅盘』
。也就是先知道『正见』,之後实修才得涅盘。回答须深的弟子当下其实还没证解脱
,但日後必得四果解脱果,这是弟子见法後的自信。ch兄,咱们共勉之~
Thu Sep 19 12:06:03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14
@Facebook
嗯,我的意见如下:

一、彼诸比丘自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这肯
定是阿罗汉境界(不是日後才得四果)。

二、彼诸比丘也否定自己得四禅(八定),而言是“慧解脱”。很明显的,这是“慧
解脱阿罗汉”的意思。其余经文都没有说可以自称“慧解脱”但又不是“阿罗汉”的
意思。

三、『先知法住,後知涅盘』,这应该是“慧解脱”的次第,而不仅仅是知见上的『
正见』而已。

四、“『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
脱』”,这应该是说不需四禅(八定),只要这麽做就能成“慧解脱阿罗汉”了。
Thu Sep 19 12:14:53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15
@Facebook
请找找看世尊的说明吧,这些在阿含经中都有。有正见修完四念处才能有最後正定,
修正定圆满就有四双八辈。
Thu Sep 19 12:29:24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16
@Facebook
杂阿含1024经中 佛告阿湿波誓:

「若沙门、婆罗门三昧坚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应作念:『我於三昧退
减。』若复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
,但当作是觉知:『贪欲永尽无馀,□恚、愚痴永尽无馀。』贪、恚、痴永尽无馀已
,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作,自知不受後有。』」

可知: 不应作念:「我於三昧退减。」因其无碍於「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佛陀
所著重的也在於後者。
Thu Sep 19 12:38:43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17
@Facebook
谢谢黄兄,上述经文所讲得就是之前讨论退转的问题相关,世尊弟子先有定力却因病
退失定力,世尊安慰弟子『你因病退失的是定力,而不是经验和正见』,经验和正见
是不会退的。
Thu Sep 19 12:48:56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18
@Facebook
我的选择倾向这个 :

心解脱=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限定阿罗汉专属。

不过心解脱也不能说等於慧解脱, 而是指阿罗汉解脱的不同面向, 也就是阐释的角度
不同.

也许在其他不同的上下文会有不同的意思, 不过目前印象中的经文, 我会认为是在说
明阿罗汉离贪而心的解脱.
Thu Sep 19 14:04:35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19
@Facebook
不论是如何解脱,重点还是在於苦的熄灭。

杂阿含657经「谁般涅盘?唯苦灭、苦息、清凉、没。」

祝各位善知识:中秋快乐!
Thu Sep 19 15:56:13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20
@Facebook
我想要说明心解脱与慧解脱、俱解脱三者之前先列一简单等式以便说明:

1.心解脱=离贪欲、如实知见,不起诸漏,心不染著,不住心状态。

2. 慧解脱=心解脱+断五上分结

3. 俱解脱=慧解脱+灭尽定

附注:心解脱、慧解脱都要具某种程度的禅定能力。

其他以下说明:

心解脱:

a.以《杂阿含经》卷一第一经中,世尊所述: 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
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
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心解脱。(CBETA, T02, no. 99, p. 1, a7-12)

◎即是指出离贪欲者心解脱。

b. 以杂阿含209经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於此眼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见者,不起
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脱,是名初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
头,於未来法「永不复起,所谓眼识及色。」

此经讲为,以无我、无我所观一切法如实知见,但不起贪、噌、痴、慢、疑,而心「
不於诸法起染著」,此便是心解脱。

◎也就是只有能观之心,但对一切法「不住」,就是心解脱。

2. 慧解脱阿罗汉:

《杂阿含六八四经》世尊告诸比丘:「若复比丘於色生厌.离欲.「不起」.解脱者
。是名阿罗汉慧解脱。受.想.行.识亦如是说。」

对照《杂阿含经》卷一第一经中,世尊所述: 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
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能观色无常。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就可说心解脱。心解脱还不能贪欲「不
起」。由此六八四经知,慧解脱阿罗汉除了於色生厌.能离欲.更要是贪欲「不起」
。

依《杂阿含经》卷26(71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比丘:「圣弟子清净信心
,专精听法者,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满足。何等为五?谓贪欲盖、□恚、睡眠
、掉悔、疑,此盖则断。何等七法?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
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脱。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无明
染心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若彼比丘离贪
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缚、结,慢无间等,究竟苦
边」。

◎由此经知,慧解脱不但要离贪欲,心解脱,身作证;还要离无明,也就是断十结才
是慧解脱。

◎心解脱与慧解脱的差别:

依《杂阿含经》卷26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CBETA, T02, no.
99, p. 190, b17-18)

◎因此可说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不能说心解脱=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

◎由(710经)此经知,慧解脱阿罗汉应该是具有禅定,只是不必具像俱解脱阿罗汉
要到灭尽定.

由经中知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脱。七法包括念觉支定.舍
觉支。这都与禅定有关,所以心解脱、慧解脱都要具某种程度的禅定能力。而修习七
法,令其满足。也就是包括念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能满足。一般如还在欲界定,还
是贪欲比较炽盛,那麽推理应该要达根本定,如果根本定指的是初禅,就是要具足初
禅,如果根本定指的是未到地定,就是要具足未到地定。不过到底是要初禅或是未到
地定,也不用太争议,因为如果能证未到地定就很容易证初禅。等你能证到那程度的
定就自然解决,不用太早费心。

◎另依《杂阿含经》卷14(347经)〈须深经〉所说:

时,众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经行。

尔时,须深诣众多比丘,而作是言:

「诸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时,众多比丘,将彼须深,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今
此外道须深,欲求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

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 ,令得出家。
」

时,诸比丘愿度须深出家,已经半月。

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
受後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

「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 不起诸漏,心
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 第二禅,不起
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 及舍,具足第
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 ,一心,具足
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 心善解脱耶?
」

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 说?」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

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尔时,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诸尊者所说不同,前後相 违,言不得正
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

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彼众多比丘,於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作,自知不受
後有。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 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彼答我言:不也,须深!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 後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
自知作证!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 已,各从座起而去。我今问世尊:云何彼
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不得正受 ,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

「彼『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 不放逸住,离
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由《杂阿含经》卷14(347经)〈须深经〉,须深问有一解脱比丘:「如何当知我等
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须深问该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
, 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此问就是得初禅是不是就可说「心解脱」?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也就是该比丘回答得初禅不是就可说「心解脱」。

须深问该比丘一直到四禅甚至无色界定也不是就可说「心解脱」。

◎可见四禅八定并不等同「心解脱」,须深殊不知四禅八定等同於石头压草,贪欲烦
恼只是在定中止息,出定後便又春风吹又生贪欲烦恼又起。须深不知要从「法智住」
下手,才有机会断无明行,而彻底断烦恼,也就是我以前在灭尽定之分析所说「灭定
」要以无为法所摄。同理四禅八定并不等同「慧解脱」。

待续.............
Fri Sep 20 11:42:59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21
@Facebook
◎慧解脱阿罗汉:

在《杂阿含九三六经》佛告摩诃男:

「圣弟子一向於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
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

◎慧解脱阿罗汉虽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不具足住不表示不具八解脱身作证其中
几项。

慧解脱阿罗汉,有可能具四禅八定但不具灭尽定,或只具初禅或指未到地定。

依《杂阿含经》卷14(347经)〈须深经〉须深依次询问他们是否证得初禅、二禅、三
禅、四禅及无色解脱,比丘们皆回答未证得。可见慧解脱阿罗汉或只具未到地定以上
,灭尽定以下的禅定。

◎另依《大□婆沙论》卷143:慧解脱有二种,一是少分,二大全分。少分慧解脱於
四静虑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脱於四静虑皆不能起。此论中说少分慧解脱,故能起他
心智。苏尸摩经说全分慧解脱,彼於四静虑皆不能益。是二说俱为善通,由此少分慧
解脱者,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若得灭定名俱解脱。

◎慧解脱可有二种,一是少分,二大全分。此可作参考,我就不作另解。

俱解脱阿罗汉:

「俱解脱慧解脱」就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才是「俱解脱阿罗汉」。

依上篇《大□婆沙论》卷143中提到:慧解脱有二种,一是少分,二大全分。………
…是二说俱为善通,由此少分慧解脱者,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若得灭定名
俱解脱。

◎若得灭定名俱解脱。就是说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才是「俱解脱阿罗汉」。

◎同时阿罗汉俱解脱要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也表示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才是「俱解
脱阿罗汉」。

如杂阿含九三六经》佛告摩诃男:「圣弟子於佛一向净信。於法.僧一向净信。於法
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
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

又如《别译杂阿含一六○经》佛告摩诃男:

「获於身证具八解脱。住於具戒。以智慧见。尽於诸漏。是则名为得俱解脱阿罗汉也
。」

依《大乘阿□达磨杂集论》对八解脱分述之如下:

(一)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云何有色观诸色解脱?谓依止静虑於内未伏见者
色想,或现安立见者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乃至
为解脱变化障。

(二)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谓於内已伏见者色
想,或现安立见者无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

(三) 【净解脱】。云何净解脱?谓於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
想、展转一味想故,於彼已得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为解脱净不净变化烦恼生起障,
解脱自在者能断净不净色变化障,及於此中烦恼生起障。

(四) 【空无边处解脱】。云何无边虚空处解脱?谓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
出离之,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与空无边相应,故名空无边处解脱。

(五) 【识无边处解脱】。云何无边识处解脱?谓行人更厌前外之空,舍其虚空缘
内识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解脱。

(六) 【无所有处解脱】。云何无所有处解脱?谓行人更厌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
,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无所有处解脱。

(七)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云何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谓前之识处是有想,无所
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又无□想,故曰
非想,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行者於此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所爱乐,泯然寂绝,
清净无为,谓之非想非非想解脱。

(八) 【想受灭解脱】。云何想受灭解脱?谓依止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超过诸馀寂
静解脱,住於似真解脱具足住中心心法灭,为解脱想受灭障,此显想受灭解脱,以非
想非非想处为所依,无境界行相助伴,心心法无故,以心心法灭为自体。

◎由此观之,俱解脱阿罗汉,需具灭尽定。

由巴本《相应尼柯耶》之《神足相应》第七比丘中:【元亨寺版】

「诸比丘!未来世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於现法自证知、现证
,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
心解脱、慧解脱,於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也能发起修习四神足通缺少「漏尽通」。

◎综观心解脱,有可能具四禅八定但不具灭尽定,或只具初禅或指未到地定以上。也
就是慧解脱、心解脱未必与四禅八定或灭尽定划上等号。

慧解脱阿罗汉(四禅八定):具根本禅者,因其经典都有谈到四禅可发神通。因此也
可修发三明、六通。.俱解脱阿罗汉(灭尽定):一定具备三明、六通。

「心解脱」或许要到阿那含圣人才能完成,因其已断五下分结,不受欲界诸如1「色
欲贪爱」、2「□恚」、 3「身见」、4「戒取」、5「疑」等五种烦恼所困。也就是
贪爱、□恚全断。在二果也只贪爱、□恚薄,初果也只断「身见」、「戒禁取见」、
「疑见」还具贪爱、□恚,但虽具贪爱、□恚。但此圣者必然已能如实见贪爱、□恚
,而具分分断贪爱、□恚之心欲以厌离,因此应也可称「心解脱」。

对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目前所传虽有诸多版本,如一切有部所传,大众部所,
还有一部是南传上座部所传的巴本《相应尼柯耶》种种版本的纪录,但个人认为以上
所引,应可某个程度说明,我比较不愿意陷在众多资料的泥淖中,去找太多资料。
Fri Sep 20 11:43:36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22
@Facebook
昨天和 Heaven Chou 作了讨论,确认应该得把

2. 三果圣者的能力之一

给划掉,因为三果圣者尚未断贪,只断了欲界爱,至於色爱、无色爱等五上分结,三
果圣者尚未断,是阿罗汉断的。

这是没有仔细比对前,很容易搞混的地方,因为五下分结之一是「贪欲」,但这个贪
欲特指欲界的贪,而不是指所有的贪。至於色爱、无色爱,是在五上分结。因此乍看
之下,没仔细搞清楚前,很容易陷於文字而以为三果圣者已断贪了。

因此除非「色爱、无色爱」不算「贪」,否则以「心解脱」作为三果圣者的能力是中
文相似词造成的误会一场... 我之前也大而化之,没分辨清楚 :p 谢谢 Heaven 的指
正。
Fri Sep 20 12:16:28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23
@Facebook
"2. 三果圣者的能力之一。把「喜贪尽」解为三果圣者所断的五下分结的欲贪。而有
三果能力後,「若欲自证,则能自证」到达四果。" -- 您原来的定义就已经正确的
局限在“五下分结的欲贪”了啊。
Fri Sep 20 17:22:21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24
@Facebook
我现在对慧解脱、心解脱和俱解脱的理解如下:

一、三者都是阿罗汉境界;

二、不得初禅以上者称慧解脱、得初禅以上者称心解脱、得四禅八定、灭尽定等称俱
解脱(大阿罗汉);

三、慧解脱局限在不得初禅以上的阿罗汉,只要有初禅以上功德就称心解脱。

四、《杂阿含经》卷26:「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 这里的‘心解脱
’其实也离了无明,非不离;慧解脱也是离了贪欲,非不离,只是就其各别的特点说
心解脱离贪欲(禅定的特点;另外,‘心’也是定的别名),慧解脱离无明(智慧的
特点)。

五、《杂阿含经》卷1:「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
,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这样,这
段文就容易解释了。

关于周兄提的《大□婆沙论》:

“另依《大□婆沙论》卷143:慧解脱有二种,一是少分,二大全分。少分慧解脱於
四静虑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脱於四静虑皆不能起。此论中说少分慧解脱,故能起他
心智。苏尸摩经说全分慧解脱,彼於四静虑皆不能益。是二说俱为善通,由此少分慧
解脱者,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若得灭定名俱解脱。” -- 此论自说“少分
慧解脱”是“此论中说”。此论似乎只分慧解脱和俱解脱,没有分心解脱(如果搜索
‘心解脱’,不得论文),所以才有此说。
Fri Sep 20 18:31:14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25
@Facebook
佛光大辞典:

心解脱

梵语citta-vimukti。谓由定力而于定障得解脱。与‘慧解脱’相对。其原始本义,
系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解脱之当体即为心,故称心解脱;而以智慧解脱者,则称
慧解脱。但後世术语化,将无明之灭称慧解脱,将渴爱之灭称心解脱。更以心解脱连
结于禅定,谓依定而解脱定障,与无贪相应者,称为心解脱。依慧而解脱烦恼障,与
无痴相应者,称为慧解脱。此二者同时解脱,则称俱解脱。俱舍宗即将阿罗汉分类为
慧解脱、俱解脱(得灭尽定)二种,又有所谓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等种种心解
脱之说。[中阿含卷二十九说处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一、成实论卷十五止观品、集
异门足论卷三、俱舍论卷二十五]

-- 或许回到“原始本义”才是最契合佛陀的意思。
Fri Sep 20 18:45:59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集思广益一下
#26
@Facebook
1.心解脱:如杂阿含第一经所示,当观色无常...、厌离、喜贪尽,观至识无常...、
厌离、喜贪尽。这对照八支圣道就是完成第七支正念(四念处)後,正式进入正定。入
正定能得四禅正受(强调是"正受",这是世尊四禅和外道四禅的差别)就"可能"有资格
成为解脱者,这也是为何阿含经中八支道最後『正定』之定义为『完成初禅至四禅』
。因为这是完成解脱者的初步资格,而不是四禅就能解脱(以单纯的止道而言,观道
後述)。至四禅"正受"时,此时完成第一阶段『观至"色"尽』,这也是为何四禅天之
顶为『色究竟天』,"色"之究竟(就是色灭)在四禅顶。

进一步无有色想就至四空天第一,空无边处,往上一直到非想非非想会依序克服『受
、想、行』。

至於『止道能不能观』这需要□清,除非

a.停留在四禅之无想定(此禅境难以起观,先天限制)

b.停留在四空天之非想非非想(此禅境难以起观,先天限制)

c.沈浸其他诸禅之禅悦里(太舒服,只想停留不想继续升进)。

在四禅八定里顺逆观察并能克服a~c就是喜贪尽,不为一

切欲、色、无色所迷惑。

上述由初禅至非想非非想的过程,依止道如上所述是入定後继续至四禅而能『越过一
切色』,接著进入四空天完成五蕴灭尽。

依观道则入定後由八解脱顺序,观内身、观外身直到净解

脱一样能『越过一切色』,接著一样是进入四空天完成五

蕴灭尽。

无论是止道或观道,过了非想非非想後,五蕴『色受想行

识』全部『灭尽』,已经不能干扰行者,此时正式得到心

解脱。

2.慧解脱(阿罗汉所得,非须深经慧解脱)

行者在定境中一直往上靠得就是观察禅境,当越过非想非

非想,五蕴全部『灭尽』後,『继续观察』就会知道啥是

解脱了。此经验所得之智慧名为解脱慧or慧解脱(非须深经之慧解脱),正式证得解脱
者的资格。

第一次真正得解脱慧的行者一定得有这种过程,原理如前所述。

上述止道的过程如行者由『初禅至非想非非想至五蕴灭尽

』的过程顺逆出入很熟练者,称为得『狮子奋迅定』。这

样的行者能由任何定直接入灭尽,如由初禅直接入灭尽。能入灭尽就能决定要不要涅
盘。
Fri Sep 20 18:52:15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