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读经较熟的同学,集思广益一下:
《杂阿含经》卷1:「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
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CBETA, T02, no.
99, p. 1, a11-14)
《杂阿含经》卷26:「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CBETA, T02, no. 99,
p. 190, b17-18)
其中「心解脱」一词,市面上有几种解释:
1. 色界以上定力。把「喜贪尽」解为脱离欲界,因此最少是色界定。
2. 三果圣者的能力之一。把「喜贪尽」解为三果圣者所断的五下分结的欲贪。而有
三果能力後,「若欲自证,则能自证」到达四果。
以上1、2不一定互斥,若合起来看,也可解释为何一般认为最少要初禅以上才能「心
解脱」证阿罗汉。
3. 心解脱=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限定阿罗汉专属。
4. 形容「心的解脱」,也就是这是一个形容词,视前後文才能判断定义。
南传好像也不只一种解释。《杂阿含经》、《中阿含经》等的用词也不完全一样,例
如《中阿含经》相对於《杂阿含经》第一经的经文,就没有「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这几个字。
想提出供较常读经的同学讨论,看何者才是「心解脱」的定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