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1
@Facebook
这次读经班讨论到《杂阿含经》卷二第42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html#四二

中说五阴的阴、集、灭、道、味、患、离。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有几个问题:

1. 「阴、集、灭、道」与「味、患、离」间是不是有所重叠?为什麽要拆成七个主
题而不是直接以苦集灭道包含了?

2. 「色集」和「色味」有何异同?

3. 色的「灭、道」和「离」有何异同?

大家的看法如何?


(四二)[0010a04] - 杂阿含经卷第二

七善处与三种观义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於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实知五阴及其集、灭、道、味、患、离云何比丘七处善?比丘!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灭道迹、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2
@Facebook
前面是解脱理论四圣谛,後面味患离是实际观察的重点。而依据前述理论来之实修法
门就至少有三种,也就是三种观义。
Mon Dec 16 18:40:0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3
@Facebook
最早提到"味";"患";"离"是杂阿含13经
Mon Dec 16 21:27:15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4
@Facebook
另一个看法,是对应於乐、苦、不乐不苦来说:味、患、离。
Mon Dec 16 22:15:49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5
@Facebook
第一个问题是:没有重叠。

一般我们听到的说法是:苦、集、灭、道。这□,苦的升起的处所在於五阴,色、受
、想、行、识,每一阴都有苦,但是情况有点不太一样,所以讲 味、患、离。用这
样子去理解,就很容易看到它的一般性的特质了,因为 「味、患、离」的讲法,是
更普及於五阴的。
Mon Dec 16 22:22:03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6
@Facebook
我觉得是"环环相扣";但文字为了说明意义上,不得不分开来说明
Mon Dec 16 22:46:08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7
@Facebook
提供一下个人想法,虽然我也不太确定,哈。通常读到的版本是五阴如实知指明白五
阴的 集灭味患离。而"道",依照经文就是八正道,就不特别说了。

这里的"集灭"我是用生灭来解释,有点像是十二缘起的逆正观察,也就是观察其生起
、灭去的现象及原因。所以这里的"灭",我觉得不是指四圣谛的灭(涅盘),而是缘起
的灭。

而"味"指的是尝起来的感觉,就是美味而让人乐著的那种感觉。所以"集"跟"味"还是
有不同,例如喜欢美食(美食集),跟享受美食(美食味),有点不同。

"离"我则是看成真的解脱,也就是经由道的修习,而真正舍离五阴的取著。

所以 集灭味患离 整个串起来就是对五阴的观察由浅入深到最後的舍离。首先观察五
阴的生灭,且如实知生灭的原因(集灭)。然後对於五阴让人味著(因"美味"而执取)的
特性如实观察(味)。然後如实知道因为爱著而生起的过患(患)(这是舍离五阴的动机
)。接著就是经由道的修习,而舍离五取阴(离)。
Mon Dec 16 23:39:19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8
@Facebook
我所谓的"环环相扣"是指五阴为中心紧贴著"味患离",如果"集"是苦之因,五阴为中心
紧贴著"味患离"是苦.....(杂阿含13经)....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
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於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
、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於诸天、若魔、若梵,
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
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Tue Dec 17 00:08:44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9
@Facebook
末学来提供一下另类的观察,让大家娱兴娱兴。当我看到"苦集灭道",首先脑中就浮
现一个故事。某一无知小孩看到仙女棒,感觉很新奇。点燃後,火花四溅,炫丽灿烂
,心中娱悦无比。这时小孩太喜欢这火花,用手去触摸,瞬间疼痛不堪,哀声大叫。
大人忙用毛毯灭了火,才发现小孩手已红肿。事後,大人帮忙包扎伤口後,叮咛小孩
仔细回想,他发现仙女棒发出火花时的快乐还有火花所带来的痛苦,小孩从此知道,
很多的快乐和痛苦通常只是一线之隔,或者说是相伴而生,是须远远舍离。不知以上
的故事是否有诠释到"苦集灭道味患离"?  ^^
Tue Dec 17 12:19:45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10
@Facebook
「味、患、离」的解释,昭慧法师解释的最好
Tue Dec 17 13:38:01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11
@Facebook
看了下,好像只有「色灭」、「色离」看起来比较容易混淆。

也许从词性上来考察下,可能有些端倪。「色灭」说的是一种「境况」,是完成式当
形容词。「色离」是「动词」。

如果有通巴利文法的师兄,能考察下,那就太好了。

另外,「《中阿含经》卷25(九九)因品苦阴经第三」指出「味、患、离」的解说是
不共外道的,而且说的也比较详细。
Tue Dec 17 19:48:25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12
@Facebook
按庄春江居士的网站所查,42经里的色「灭」(nirodh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停
止」(cessation)。色「离;出离;出要」,南传作「出离」(nissara?a),菩提比丘
长老英译为「逃脱」(escape)。仅提供赵师兄作参考。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42.htm
Tue Dec 17 22:26:5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13
@Facebook
庄曜祯 师兄,谢谢!

如果菩提比丘所译无误的话,escape 正是动词,cessation 是名词,说的正是一种
境况。
Tue Dec 17 22:56:22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14
@Facebook
赵庆光师兄,很抱歉,我查过英汉字典,escape这字虽然有动词义,但也有名词义。
在此无法确定为何者。但末学比较偏向名词,也就是说"色的出离"。请参考。
Tue Dec 17 23:03:34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15
@Facebook
庄曜祯师兄,咱查了两个英译本,「色离」皆译为「escape from form」。

Bhikkhu Bodhi 的译文:The removal and abandonment of desire and lust for
form: this is the escape from form.

http://suttacentral.net/sn22.57/en/

Thanissaro Bhikkhu 的译文:The subduing of desire & passion for form, the
abandoning of desire & passion for form: that is the escape from form.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sn/sn22/sn22.057.than.html
Wed Dec 18 00:08:04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16
@Facebook
赵庆光师兄,您一定觉得末学是找碴,但末学还是忍不住说一下。"this is the
escape from form.",末学的英文不是很好,但总觉得这里的escape是名词,因为它
的前面有个"the"定冠词,您可能忽略掉了。^^
Wed Dec 18 00:16:1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17
@Facebook
庄曜祯师兄,讨论嘛,怎会是找碴呢。

咱认为 the 是指定整个「escape from form」,而不是单指定「escape」。
Wed Dec 18 00:20:45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18
@Facebook
^^
Wed Dec 18 00:23:35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19
@Facebook
谢谢大家如法的讨论,大致整理如下,欢迎指正:

此经相当於卷一说五阴的「阴、集、灭、道」的定义的经文(第31、32经),加上卷
一说五阴的「味、患、离」的经文(第13、14经),并取卷二的「因缘」相关经文(
第45经开始)其中跟「五阴」直接相关的部份整理而成。

「阴、集、灭、道」与「味、患、离」是二组主题。「阴、集、灭、道」或许著重在
四圣谛的真理,而「味、患、离」或许著重在生活上的观察。

另一方面,以「色阴」为例,色的「阴、集、灭、道」是分析色本身的生起和灭去,
而色的「味、患、离」是分析色会引生的後续。

例如「色集」是「爱喜集」,而「色味」是「色因缘生喜乐」,有何不同?

「色集」是指色的起因、如何产生色的;「色味」则是指色的滋味、色的吸引力,若
执著的话就会引致後续的因缘。前者是说色的「起因」,後者则会牵引到「後续」的
因缘。

佛弟子如实知「阴、集、灭、道、味、患、离」这七处,而了解身心的本质并解脱於
後续的因缘。
Wed Dec 18 23:41:4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