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1
@Facebook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念处经(MN10)是南传佛教(缅甸,泰国,锡兰)圈备受推崇的一部经。可说是禅修
必备。

念处经里第一念处 - 身念处列有几项修练。

呼吸 - 安般念

行动,肢体觉知 - 在行、住、坐、眠、寤、言、默,善识之而住。

身分 - 发、髦、爪、齿、皮、... ...

四大 -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死□ - 膨胀而变色青黑,分化腐烂, ... ...

但是如果我们翻读其他经文却发现不同内容的身念处。且看下面经文:

1.   杂阿含255

摩诃迦旃延语婆罗门言:「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善守护门义。谛听!善思!当为汝
说守护门义。

「多闻圣弟子眼见色已,於可念色不起缘著,不可念色不起□恚;常摄其心,《住身
念处》,无量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於彼所起恶不善法寂灭无馀,於心解脱、慧解
脱而得满足;解脱满足已,身触恶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门善调伏守护修习
,如眼及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

2.「诸比丘!如何为摄护耶?诸比丘!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心不倾向於可爱之色,心
不背离於不爱之色,正念现前(upatthitak?yasati 《具足身念》),思虑无量而住
,又如实知彼心解脱,如实知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无馀灭尽。以耳闻声……以
鼻嗅香……以舌……

3.   杂阿含1171

「诸比丘!我说此譬,欲为汝等显示其义。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
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著,不可爱色则不生厌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於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
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

4.   杂阿含623

「如是,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一切心法,
住《身念处》者,则是我弟子,随我教者。云何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
色,摄持一切心法,《住身念处》。如是,比丘!身身观念,精勤方便,正智正念,
调伏世间贪忧,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复如是。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
声色,善摄心法,住四念处。」

从这些经文,身念住重点是於六触入处善守护。

与其说身念处的“身”是指肉身,倒应该把身念处解为身体的六入。

中阿含81经,念身的内容甚至包含四禅定,光明想等等。

这里要记住,经文中的“身”不一定是指肉身。例如初果断身见,这身见不是说把肉
身认为是我。而是把五阴身心当成是我。如杂阿含570经:“凡夫见色是我、色异我
、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长者!是名
「身」见。”(相应部41.3)

经文中“有身”也是指五阴身心。见杂阿含123经。

不少学者认为念处经是相当迟,从不同经文剪贴编辑出来的一篇经文。

这里推荐台湾关则富先生的牛津大学博士论文修订而成的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 - new approaches through psychology and textual analysis of Pali,
Chinese and Sanskrit sources.   Tse-fu Kuan 2008 由Routledge出版。不知是否
有中文版。

关先生纵览介绍近代学者对正念的看法,从巴、梵、汉文献探讨这个课题。也自提出
本身对身念处及四念处的演变的看法。此文在英语佛教论坛已经开始广为引用。极力
推荐。

(此文并非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的简介,请亲自翻阅)

下一篇: 身念处修法 - 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2
@Facebook
提出一点个人意见:

念处经和阿含经在身念处上的见解是否不同,我还没有仔细去比对。但在词汇定义上
,我想得先澄清一下。

「有身」和「身见」的「身」是同一个意思,指的都是「萨迦耶(sakk?ya)」,指的
是「於五蕴中所妄生的我」(身)。但四念处的「身」意思则不同,指的是「身体
(k?ya)」。

这点词汇上的不同必需先分清,接下去的讨论才不会混淆。
Mon Dec 23 10:11:0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3
@Facebook
「有身」和「身见」的「身」是同一个意思,指的都是 (k?ya),「身见」指的是「萨
迦耶(sakk?ya)」
Mon Dec 23 20:15:36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4
@Facebook
哦!听听你的意见 :)
Mon Dec 23 20:36:39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5
@Facebook
「有身」指的是六识身,身=种类,所以六识身=六种类(眼.....意)识
Mon Dec 23 21:30:23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6
@Facebook
这六识身会引发两种知见(凡夫),一种是「萨迦耶(sakk?ya)」,另一种是「断(灭)见
」
Mon Dec 23 21:38:29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7
@Facebook
Max兄写得比我好
Mon Dec 23 21:43:32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8
@Facebook
呵呵!原来乔兄把「有身」也拆解成 「有」(sat-) 「身」(k?ya)。 好吧!算你拆
的有道理 :)

再问个问题:「『有身』指的是六识身」这是怎麽得到的结论?经中不是说:「有身
者,五受阴。云何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Tue Dec 24 09:40:39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9
@Facebook
杂阿含294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
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苦、乐受觉,因起种种。)云何为六?眼触入处
,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Tue Dec 24 11:47:38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10
@Facebook
Max兄在本文也透露很多讯息如:经文中“有身”也是指五阴身心。见杂阿含123经。
Tue Dec 24 11:50:52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11
@Facebook
(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苦、乐受
觉,因起种种。),刚好不就是 "身~~>受~~~>心~~>法"
Tue Dec 24 11:53:22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12
@Facebook
我没拆解,我是想说明,先有身才有身见,身见是产生在此六触入所触
Tue Dec 24 11:59:3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13
@Facebook
所以Max兄说:从这些经文,身念住重点是於六触入处善守护。
Tue Dec 24 12:05:19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14
@Facebook
随喜大家对法义的讨论。不过 Max 兄所举的经文似乎不见得能结论 Max 兄创见的「
身念处」的「身」的不同於以往的定义才是对的,那些经文主要是在举身念处的应用
及实行,而不是在定义身念处。

方不方便 Max 兄透露一下您这个创见的来源是哪位法师或哪本书?或个人的创见?

原理上及实修上来说,四念处是讲如何专注、如何系心一处,然後由粗(身)到细(
法)系起心念,而通常以较粗的身念处为起头来由浅入深。至於身念处本身倒不是只
有一种作法,不管是观呼吸、四界分别观、观不净等等都是身念处的一种作法,光是
在阿含经中身念处就有非常多种的变化形,南北传的论中又有更多的变化应用。从这
角度来看身念处也不见得仅限於身体就是了,虽然身体是通常最常见的身念处下手处
。
Wed Dec 25 10:52:2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身念处 是观察身体 ? - 1.
#15
@Facebook
大刚法友,

定义?应用及实行?如把这些词汇撇在一边,依照以上举的几篇经文,身念住重点是
於六触入处善守护,我想大家都可以同意吧。(当然还有其他经文的教授,不否认)

触发我写这篇文字的就是文中推荐的

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 - new approaches through psychology and
textual analysis of Pali, Chinese and Sanskrit sources.   Tse-fu Kuan 2008
由Routledge出版。

关先生对‘身’的看法:

In our case, kAyasati or kAyagatA sati may refer to mindfulness applying
to an individual that is able to perceive through his senses and is
endowed with consciousness as the functional center of his experience. p99

kAyagatA sati refers to mindfulness applied to an individual who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six senses, which cover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phenomena. P131

但是,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 内容还很多,比如说关先生还提出他对身念
住,四念住的发展演变的看法。我没办法这里写。请直接参阅。他的论述、举证也请
自己评估。
Fri Dec 27 13:50:24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