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7经中的「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是怎麽来的呢?
细说从头,我们来看一下此经中佛陀一开始所说的法要: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html#五七
《杂阿含经》卷二第57经:「我已说法言:『当善观察诸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
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
若复善男子於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CBETA, T02, no. 99, p. 14, a6-13)
我们所讨论的落落长经文,正是以上这一段法要的进一步解释。
眼尖的同学会发现这段经文在说「观察诸阴」後,提到「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
、不勤信,而自慢惰」。这个「不勤信而自慢惰」的相对应巴利文是 ani??ha?gata
,也就是南传汉译的「未达热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 indecisive(不能下定决
心的)。
如同庄大德所指出的,这词在落落长经文的最後又提到了,南传汉译为「但在正法上
有困惑、疑惑、未达热心。」北传经文为「而不离我慢」。
原来,这边的「我慢」,正确汉译应是「自慢惰」。
一千五百年前,当求那跋陀罗法师翻译《杂阿含经》时,由宝云传译、慧观笔受。在
言语往来之间,「自慢惰」恐怕漏听了一字而成「自慢」,「自慢」又可能解为「我
慢」,使得「自慢惰」变成「我慢」了。
这句话很可能南传的对应经文才是正确的,是在讲「自慢惰」,才能跟本经佛陀一开
始所说的法要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