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5. 不同道次第下的不同四念处的修法
#1
@Facebook
5. 不同道次第下的不同四念处的修法

之前在阿含经与相应部网站,写相应部对“得明断无明”有两个立场。

相应部的第一个立场 - 初果得明断无明,(道相应1经,觉支相应30经等)

相应部的第二个立场 - 四果得明断无明,(道相应9经,谛相应37经等)

第一个立场也是杂阿含的立场,所以是分别说部与一切有部的共说。

第二个立场则是分别说部的立场。

从四念处的经文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

说一切有部传诵的杂阿含621经:

佛告阿难:「此诸年少比丘当以四念处教令修习。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住,...
...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於心,
乃至知法。所以者何?若比丘住学地者,... 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 ... 正念正智
,寂静於心,乃至於法远离。若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诸重担,尽诸有结,
正知善解脱,当於彼时亦修身身观念住,... ... 乃至於法得远离。」

注意点:

年少比丘 修四念处,是为了知身、受、心、法 - 修“如实知见”也。

比丘住学地者(得初果至三果)修四念处,是为了於法远离 - 修舍离欲贪也。

阿罗汉诸漏已尽 修四念处,是为了於法远离 - 修舍离欲贪也。

分别说部传诵的相当的经文是念处相应4经:

 「诸比丘!诸新参比丘,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诸比丘!汝等应劝导使修习
四念处而住。... 友等!汝等於身观身而住,为“如实知身”,应热诚、正知、一趣
、心清净、得 定、心一境。於受 ... ... 於心 ... ... 於法... ...

诸有学比丘,尚未获得心,以志求无上安稳而住者,於身观身而住,“为偏知於身”
,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於受 … …於心……於法 ... ....

诸漏尽之阿罗汉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重担而获得己利,尽有结之正知解脱
者,尚且於身观身而住,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而“离身之系
”。於受… …於心... ... 於法观法而住,... ...以离法之系。

注意点:

新参比丘,出家未久,修四念处,是为如实知身、受、心、法 - 修“如实知见”也
。

有学比丘(得初果至三果),尚未获得心(未得定)修四念处,是为了“偏知於身、
受、心、法” - 还是在修“如实知见”

诸漏尽之阿罗汉比丘修四念处,是为了“离身、受、心、法之系”。- 修舍离欲贪也
。

对照这两部经,不同点是有学比丘修四念处:

相应部 - 是为了为偏知於身、受、心、法。

杂阿含 - 是为了於法远离。

这应该不是传抄错误,而是反映出这两个部派对道次第的不同立场。

- 说一切有部主张初果已经得明断无明,所以有学比丘修的是舍离贪欲,于法远离。
(相应部也有这个立场的经文)

- 分别说部其中一个主张是四果得明断无明,所以有学比丘,由於还没得明断无明,
修的是偏知於身、受、心、法。

所以杂阿含的: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
尽。」(CBETA, T02, no. 99, p. 205, c1-6)

说三果五下分结尽,但是在四果阿罗汉,却很奇怪的不说五上分结(之一是无明)尽
,应该不是漏译,而是忠实的反映了说一切有部的立场。

而相应部对无明何时断,的两个立场确实给南传佛教带来了道次第的混淆。

对於道次第,杂阿含的经文,除了少数几篇,则相对的一致。(consistent).
Fri Jan 17 18:50:06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5. 不同道次第下的不同四念处的修法
#2
@Facebook
如是!
Fri Jan 17 19:25:18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