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1
@Facebook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希望邀请大家来集思广益一下。欢迎有读
经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

1. 卷七(一七三)经中出现的「如是未来、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过去未来
、过去未来现在」是何意思?「过去未来、过去未来现在」会有所不同吗?

2. 卷七(一七二)经中的「以义饶益,长夜安乐」的解释为何是「对利益的获得有
帮助,而能长时间的幸福。」而非如下网站上写的「以真义去饶益,使其长夜得以安
乐!」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3. 能否进一步说明卷七(一七六)经中的内心、外心、内外心与内法、外法、内外
法所指为何?

4. 卷八(一九五)经中的标点是否需要修正,因同经中前句标的是「若色、眼识、
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後句却是「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两者并
不同。此外,该句的解释为何?

5. 卷七(一八○)经「如当断四十经,如是当知、当吐、当尽、当止」中的「当吐
」是何义?
Sun Feb 23 20:48:45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2
@Facebook
(一七三)经依CEBTA的原文及标点如下:

若过去无常法当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T02n0099_p0045c23(01)□云何过去无常法?过去色是无常法,

………………………………………………………………………

T02n0099_p0045c26(03)□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T02n0099_p0045c27(00)□如是未来、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过去、

T02n0099_p0045c28(01)□未来过去、未来现在。

依杂阿含173经)(庄春江标点) 如下:

[如过去,]如是,未来、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过去未来、过去未来现在[亦
如是]。

依上两版本,见其义,如将其整理重新标点一下:

如是,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过去、未来。过去、未来、现
在。[亦如是]。

是否能有另一种清楚解读?
Tue Mar 04 09:00:59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3
@Facebook
关於这个问题的问题点在於过去、现在、未在的事物都可理解,但像「过去未来」「
未来现在」…等组合就不好懂了。不知大家有没有想到什麽样的例子是属於「过去未
来无常法当断」的?或是「未来现在无常法当断」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供如下的
想法:

1.经文这边只是将过去、现在、未在作排列组合,用来突显无论怎麽样,一切法都是
无常的。

2.佛陀根据众生的执著过去、现在、未在的那一个,而说那一个无常。

不知大家觉得呢? :)
Wed Mar 05 09:03:13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4
@Facebook
一七三经中「如是未来、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过去未来、过去未来现在。」
这段,是在经文结束後的补注。

这种体例有很多,是说与此经相似的经文还有,只是这些列出的词语不同而已,所以
省略了。

所以应该解释为,佛还曾说过:

「若未来无常法当断...」

「若现在无常法当断...」

「若过去、现在、未来无常法当断...」

「若现在、过去、未来无常法当断...」

「若过去、未来、现在无常法当断...」

等等相似的经文,在不同时间、场合。
Wed Mar 05 16:29:14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5
@Facebook
是的,由过去观知诸法无常,因此返观照知未来法当无常、现在法亦当无常。因此也
可说由现在观知诸法无常,返观照知过去法当无常、未来法亦当无常。由过去观知诸
法无常,返观照知未来法当无常、现在法亦无当无常。

也就是不论从三世任何角度来看,三世诸法也都是「诸法无常」。

如果能照知「三世诸法无常」,能断「诸法常见」。对诸法味、患、离如实知,便是
以此「无常义」获得很多利益。能因而「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於舍」,如此便
能获得长夜安乐。
Wed Mar 05 16:36:28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6
@Facebook
「以义饶益,长夜安乐」解释为「对利益的获得有帮助,而能长时间的幸福」,这应
该是出自於「庄春江」。

他把「义」解释为「利益」。

咱不太相信笔受的大德会用「义」字来译「利益」。「义」的本义就「正理」,以正
理而获饶义,咱觉得很好。

「长夜安乐」,佛光大辞典有解释,兹录如下:

长夜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d?rgha-r?traj。指极长久之时间。五分律卷十八(大二二.一二五上):
「莫污染修梵行,长夜受苦。」〔四分律卷三十二、有部□奈耶杂事卷三十六〕

(二)梵语 d?rgha-r?tra。凡夫流转生死不已,直至由无明之睡眠中觉醒之漫长时间
,称为长夜,乃比喻生死之迷。胜□宝窟卷中(大三七.二八下):「生死渊旷名长
,无解自照称夜;又生死难脱,故称长夜。」〔俱舍论卷五〕 p3597
Wed Mar 05 16:36:57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7
@Facebook
试答第三题:

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

对色身外欲界的观察、正观色身内直到色灭时,对色身的观察。

内受受观、外受受观、内外受受观

对色身内觉受的观察、对色身外觉受的观察、内外境合一受灭时,对觉受的观察。

内心心观、外心心观、内外心心观

对色身内心念的观察、对色身外心念的观察、内外境合一心灭时,对心念的观察。

内法法观、外法法观、内外法法观。

对色身内意识的观察、对色身外意识的观察、内外境合一识灭时,对意识的观察。
Thu Mar 06 00:41:40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8
@Facebook
^ ^

5. 卷七(一八○)经「如当断四十经,如是当知、当吐、当尽、当止」中的「当吐
」是何义?

依玄奘译《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所言~~

永断-->弃舍、变吐、尽、离染、灭,寂静、隐没

如是次第~~~

云何此爱永断无馀?

世尊告曰:

见修所断烦恼断故、下分上分诸结断故、

毕竟断故、未来苦果诸爱断故、

现在苦果诸爱断故,是名此爱无馀永断。

云何弃舍?

世尊告曰:

诸见所断烦恼断故。

云何变吐?

世尊告曰:

诸修所断烦恼断故。

云何永尽?

世尊告曰:

诸下分结已永断故。

云何远离?

世尊告曰:

诸上分结已永断故。

云何永灭?

世尊告曰:

毕竟断故

云何寂静?

世尊告曰:

未来苦果爱永断故。

云何隐没?

世尊告曰:

现在苦果爱永断故。

 感谢内观教育基金会佛法讨论版版主的热心答覆~~~
Fri Mar 07 13:05:23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9
@Facebook
当知、当吐、当尽、当止、当舍、当灭、当没

当知五蕴诸法无常苦、当吐离此贪爱无常因、当尽此贪爱无常苦、当止於不贪爱无常
法处、当舍一切不善无常法、当灭尽此贪爱无常法能使纯大苦聚灭、当向於寂静没。
Sun Mar 09 12:25:35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10
@Facebook
关於「以义饶益,长夜安乐」的注释,的确如 赵庆光 大德所说,是从庄居士的阿含
辞典而来。

「对利益的获得有帮助,而能长时间的幸福。」这个解释在中文上看来较不直觉,不
过也不是不可能,因为中文佛经中「义」及「益」字有时会互用,像是: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卷35:「所为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为乐故施,後必得
安乐」(CBETA, T23, no. 1442, p. 818, c22-23)

因此虽然在中文上较不直觉,基於对庄居士巴利文专业的尊重,因此依照阿含辞典的
解释。

不过在赵大德指出後,我仔细作了些比对,发现古代《阿含经》的其它译经师的确不
见得将「义」翻成「利益」,例如:

<<<<<<<<<<<<<<<<<<<<<<<<<<<<<<<<

《杂阿含经》卷5:「舍利弗淳修梵行,汝当奉辞,能令汝等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CBETA, T02, no. 99, p. 33, c6-7)

对应经典为:

《增壹阿含经》卷35〈41 莫畏品〉:「汝等往辞舍利弗比丘。所以然者,舍利弗比
丘恒与诸梵行人教诫其法,说法无厌足。」(CBETA, T02, no. 125, p. 745, c3-5)

>>>>>>>>>>>>>>>>>>>>>>>>>>>>>>>>

<<<<<<<<<<<<<<<<<<<<<<<<<<<<<<<<

《杂阿含经》卷32:「佛所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
(CBETA, T02, no. 99, p. 231, a22-23)

对应经典为:

《别译杂阿含经》卷7:「佛为我说,我等咸当尽心修行,使於我等长夜利益,得义
得乐。」(CBETA, T02, no. 100, p. 424, b6-8)

>>>>>>>>>>>>>>>>>>>>>>>>>>>>>>>>

这些古代的译经师都有另外翻译出「义理」的意涵,而不像庄居士单翻为「利益」。

所以是可修改一下注解,起码将两种解释并陈。谢谢赵大德的指出。
Mon Mar 31 23:17:30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11
@Facebook
所以也可约莫解作 "得持佛法义理,心有感悟而得安乐精进(利益)"?
Tue Apr 01 00:11:12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12
@Facebook
关於第一题,大家的回答已很完整了,在此只是覆述:的确这类经文是整理很多小经
而成,在不同的情境下,佛陀说了不同的经文,但经典传诵要用较有系统的方式,才
不容易忘失,因此就列出各种不同的排列组合。

本经的各小经将过去、未来、现在(的各种排列组合)的五阴都都一一表示为无常法
而应断。例如不管是记忆中的、或是宿命通回忆的过去五阴,都是无常、不应该执著
的;希求於未来的、或是天眼通预见的未来五阴,也是无常、不应该执著的。

这些经文和《杂阿含经》中常见的以下经文也相通:「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
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
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CBETA, T02, no. 99, p. 4,
c26-29)
Sun May 04 22:57:19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13
@Facebook
由此经文也可见,在佛法的科学观下,对未来所作的预测仍然是无常的,纵使有天眼
通所见的未来也是无常的,也是有机会改变的。因此如果真见到了什麽未来,重点是
不执著,而不是当作必然会发生而作出种种反应 :)
Sun May 04 23:00:36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14
@Facebook
第三题,内心、外心、内外心,最常见的解释是禅修有他心通後对自己心念以及自身
之外的心念(他人心念),都能念住。

这也有不同的解释或变形,例如「内心」也可以指意识,而眼耳鼻舌身识是和外境接
触产生的而也可以称作「外心」。

不论如何分类,意思是十方三世不管任何的心,不管怎麽分类,都是无常的。因此要
怎麽分内、外?反而不是重点,这边讲说的是一个渐进观察的过程,只要能渐进扩展
即可。

至於内法、外法、内外法也如此,「法念住」通常从五盖开始,究极可扩大到一切法
。
Sun May 04 23:13:09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15
@Facebook
第四题,该经文是根据「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而说。

卷八第195经的「若色、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彼亦无常」,是指在以上
经文当中的「色」,「眼识」,「触」,「受」等等,每一项因缘而生的东东,都是
无常的。

原则上此经文句一个多一个「若」,一个没有「若」,不影响意义,标点的不同只是
因应「若」字而有的调整,因此不须修改标点。
Sun May 04 23:28:17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16
@Facebook
第五题的「当吐」,直译就是「应该把他给吐出来」,这个「吐」就是「呕吐」的那
个吐,也是「吐槽」的那个吐。

学佛禅修之後一种初步清净梦相就是呕吐出秽物,也是这个「吐」啦。
Sun May 04 23:40:23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17
@Facebook
^ ^

    「吐」这个字在论中也被用来形容前所造业不再具有感果的功能,又名变异、变
吐。前所造业感当来爱非爱果(变异)时,如生起烦恼诸缠,新造的身语意业又会再感
当来果报,如是轮回不已。

    但在结使断後,永不再生起感爱非爱果的烦恼,当然也就毕竟变吐了生死轮回的
种种业报事了。
Mon May 05 09:03:47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18
@Facebook
^^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里引<<瑜伽师地论>> 谈苦行与正修行的一段

1.复次、当知施设邪业清净,及邪行中,有二过患。何等为二?一、内证稽留过患,
二、他 所讥毁过患。云何施设邪业清净?谓如有一,实非大师,妄分别己自称大师
,宣说如是邪施设论 :谓现法中诸所受苦,一切皆是宿因所作。彼见宿世诸不善业
为二种因,谓现法中诸不善业,皆 是宿业串习所引;诸所受苦,亦是彼业之所造作
。由是因缘,修自苦行,令故恶业所招苦果,皆 悉变吐,更不造作当不善业。於现
法中,又能防护身、语、意住,後当勤修一向善业,令不善法 转成非漏。由此因缘
,不善业尽,由彼尽故,众苦亦尽,证苦边际。云何邪行?谓如有一,不能 了知自
业杂染,不能了知彼业对治,又於前後所证差别不如实知。彼成如是愚痴法故,於其
师所 得无根信,於非信处妄生真实圣教胜解。彼由坠堕非实、非理邪论朋党,他回
动时,於可疑处而 不生疑,不寻求师躬往请问:为能正记?为不能记?为能净疑?
为不能净?为一切智?非一切智 ?大师去世,於所疑处毕竟随转。何以故?大师住
世能为决了,此一切智、非一切智。大师灭後 ,何所请问,云何决了?是名邪行。
何缘应知如是施设令业清净,不应道理?由二缘故:谓彼苦 行,宿因所作不应理故
,由此能尽宿不善业,不应理故。所以者何?软、中、上品自苦行缘所逼 切时,软
、中、上品苦受生故;即此三品逼缘远离,由所逼切三品苦受不得生故,宿因所作不
应 [P240] 道理。又此苦行,无有功能令宿所作能感苦受诸不善业成顺乐受,是故彼
起如是定见:由自苦行 ,令宿所作恶业变吐。若有是事,彼宿所作能顺苦受诸不善
业,为能感得於现法中自苦逼切苦受 果不?若言感得此苦受果,修自苦行即为唐捐
。受彼果已,自然变吐。若如是者,宿世所作诸不 善业,非自苦行所能变吐。又即
此业一分可吐,谓现法中受彼果者,若馀能顺後所受业,彼於後 世当受其果,非自
苦行可令其果悉皆变吐。若言现在逼切苦受,非宿因作,如是所说诸所领受, 一切
皆是宿因所作,不应道理。如能随顺苦受恶业,不可令其成顺乐受,如是宿世所作能
顺乐受 善业,不可令其成顺不苦不乐受业。或彼二种顺现法受,不可令其成顺後受
;若顺後受,不可令 其成无所受。若未成熟,不可令熟;若已成熟,不可彼彼方便
令转。此中所说要略义者,所谓一 切善不善业,自性决定,时分决定,品类决定。
若如是者,随业决定,必能摄受如是类果,於中 更自受逼切苦,复何所用!又若此
受宿业因,感彼自所许,令业一分减尽,可得少分胜利。由是 因缘,如此所计少分
胜利亦无所有,如是则为极自稽留,业所缚故,终无解脱。由此道理,是名 於此邪
论、邪行第一过患,谓於内证自义稽留。云何他所讥毁过患?谓彼依止二种邪论,发
起三 种自苦恼行。若作是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诸所领受,一切皆是宿因所作,是
名第一邪论,谓恶 因论。复有说言:如彼最初自在变化,从是已後,诸所领受一切
皆是宿业所作,是名第二邪论, 谓恶因论。三种自苦行者:谓身、语、意护。身护
者,谓不以身与馀有情共相杂住,唯往山林、 [P241] 阿练若处,独居闲静,都无所
见而修苦行。语护者,谓彼受持默无言禁。意护者,谓心忍受自逼 切苦。彼起如是
欲乐言说,为他显示:由此二种所见圆满,及由三种苦行圆满,能越众苦。然其 自
苦不能越度,是故为他之所讥毁。若诸所受一切皆是宿因所作,亦是自在变化因作,
亦是三种 苦行能越因之所作,是则三种修苦行俱所受众苦,定是宿世黑业所感,亦
是暴恶自在所化,三种 苦行皆不能越,是故於今受斯苦受。若彼虽复内证稽留,而
有为他所称赞者,犹尚不可,况此为 他称赞胜利亦无所有!是故名为第二过患。由
此分故,唯可讥毁。

2.复次、与上相违,当知施设正 业染净,及正行中有二胜利:一者、内证无滞胜利
,二者、他所称赞胜利。云何施设业杂染论, 谓有二业:一者、善业,二者、不善
业。於过去世已曾造作善、不善业,今现法中受爱、非爱异 熟果等;受爱、非爱果
差别时,更复造作善、不善业,由此当来受爱、非爱异熟果等。如是名为 业杂染论
。云何施设业清净论?谓如有一不造新业,故业触已寻复变吐,由对治力永断无馀,
故 得清净;如是名为令杂染业得清净论。如是施设正业染净,名无上论。云何正行
?谓如有一,於 正法中成就多闻,於业杂染及以清净,正知杂染、清净相已,舍不
善业,修习善业。彼於闻、思 如理作意勤方便已,为证修故,住空闲处,净修治心
。令离诸盖及众苦法,为欲断除贪欲、□恚 、掉举、恶作。以九种行安住其心,令
心弃舍止所对治,为欲断除□沈、睡眠,及以疑盖。分析 六事如理作意修饰其心,
令心弃舍观所对治。从彼止、观所治出已,能正修学消伏众苦。彼既如 [P242] 是净
修其心,令离诸盖、众苦法已,复於衣服、饮食、卧具、受用仪则净修其心。若由习
近如是 衣服乃至卧具,不善法增,善法退减,即便远离,宁可受用□弊衣等,□尔
自存,忍受众苦,进 修正行。又由二缘,受用胜妙衣服等因,能令生长恶不善法,
谓诸妄想、不正寻思。何等二缘? 一、於诸善未能长时串修习故,心不调柔;二、
於衣服、饮食等事欲贪坚著。由是因缘,修正行 者,调柔其心,令堪所作,於衣服
等欲贪坚著,及诸无常众缘生法,恒常系念深见过患。尔时虽 复受用胜妙衣服等事
,而於其中无所杂染。如是行者亦受安乐,亦无有罪,由奢摩他、□婆舍那 修习力
故,净修其心。离诸盖已,由思择力,於衣服等邪受用故,虽於尔时暂少成就心一境
性, 欲贪随眠仍未断故,於当来世复为杂染。彼以妙慧通达是已,便修加行,为毕
竟断,受用如法边 际卧具,离诸贪著。先善修治正定资粮,渐次乃至能入清净第四
静虑。以此为依,证谛现观,随 得漏尽,心善解脱;於一切苦得离系故,究竟寂静
所摄受故,微妙清净一切身心无间满故,一切 烦恼永离系故,普能领纳诸无漏受,
是名正行。如是应知内证无滞,及彼相违五种差别他所称赞 。彼於尔时,从诸盖、
缠及一切苦,心善解脱。於现法中,彼诸随眠无馀永断,前际、後际业及 异熟所有
杂染皆善解脱,由於现法获得圣道及道果故。
Mon May 05 09:14:01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下列是今天读经班进行时所讨论到的问题
#19
@Facebook
我是学中文的,义在古文中,解释为义理常见,义者,宜也。应该作的事。因此正义
、义理,都可以。但利益一解似乎不妥。
Sun May 18 10:58:13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