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经班有同学提出:请问想、行、识如何区分? 古代用词的「想」和现在所谓的「思想」好像不太同,而是指根据标记而有的「心中 浮现的相」。「思想」好像除了想,也包含思(行)。 「行」不只是「意志力」。 古代用词的「识」和现在很多人认为的「识」好像也不完全一样。
以下是个人观点,还请大家指正: 首先可注意想、行、识之间发生的因果关系,不是「色→受→想→行→识」这样的次 序,而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行)」的次序,也就是 「色→识→受、想、行」。 「识」是「觉知」,例如眼识就是视觉,意识则是对於资讯的觉知。 有了「识」後,同时有「受、想、思(行)」。 「想」的定义是「心中(根据过往标记而)浮现的相」;有视觉後,根据过往的经验 的标记,映想起这是绿色,这是「想」。 「行」的定义是「造作」,可以解释为主动的去采取一些行动,例如思考、意志力等 ,是心中的行动。我个人觉得「主动」这是「行」的一个特点,可以用来区分「行」 ,不过不确定是否是标准的定义。 可注意的是,五蕴只是古代对於身、心的一种区分(色是「身」,受想行识是「心」 ),像六根也可以是一种区分(眼耳鼻舌身是「身」,意是「心」),甚至不同部派 都有论师提出切更细的方法,作区分而分析的用意,不外乎让人可以详细分析身心的 缘起,而得知身、心都是因缘生灭而无我的。因此用现代生理学及心理学来区分,只 要能让人了解身心都是因缘生灭而无我的,也可以套用四圣谛於其上,而协助对佛法 的观照。
BTW, 中午遇到 Yap Cheah Shen, Yap 提到"判断" (e.g. 善恶的判断, 根据价值观 所作的判断) 属於 "想蕴". 觉得似乎满合理的, 因为判断是根据心中的相所作的, 且是贴上一个标记. 大家可以参考看看.
我的意思是想蕴有 evaluation的作用。
SN12.2 :‘‘Katame ca, bhikkhave, sa?kh?r?? Tayome, bhikkhave, sa?kh?r? □ k?yasa?kh?ro, vac?sa?kh?ro, cittasa?kh?ro. Ime vuccanti, bhikkhave, sa?kh?r?. 行蕴有 kaya (身) , vaca (语) 和 citta (心) 三种
就我所知,想的作用是给对象作标记,以便再次体验这样的对象时,知道这是一样的 ,也就是「心中浮现的相」。 因此如果曾经对善恶作过标记,这样的判断大概是想蕴没错。 在经藏中对於五阴的细部定义没有详细的探讨,论藏中有比较多逻辑较严谨的观点( 但各论的看法不见得完全一致)。 Heaven Chou 在南传阿毗达摩下过工夫,在这方 面有问题通常找他 (远目) ;)
行除了造作之外,好像还有迁流的意思。广义来说就是造作以及随之而来的迁流,好 像牵涉的□围甚广。有时候我会觉得,会不会其实是不同的词,然後只是名称相同都 叫做行 0.0 意义也太广泛了些
「想」的概念的确是比较难以描述及理解。 下面就以我对「想」的理解,解释一下(有错的地方还请补充指正 :) ): 「想」就是生起「概念」的作用或说「认识」的作用。 就如同父母带著小孩子,看到一条狗时,重复对著小孩说「狗狗, 狗狗...」。小孩 的心中留下了「狗的影像」,「狗的符号 -- 狗狗」,形成认识作用。 下次再看到「狗的影像」时,心中已经有了狗的概念。也就脱口而出「狗狗,狗狗 ...」。取出符号。 或是听到别人说「狗狗」时,心中会现起「狗的影像」。取出影像。 这是在日常生中,想的作用,主要的功能 1. 将影像记录下来,给予符号,形成认识 。2. 看到影像,取出符号。 3. 听到符号,取出影像。 而修定的九想观,则是将「想」的取相功能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