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识」缘「名色」
#1
@Facebook
今天有同学提出问题:「识」缘「名色」,但「识」和「名色」(=色受想行识)有
重覆,要如何理解?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2
@Facebook
「名」是「受想行识」,或是「受想行」不包括「识」,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Sun Mar 30 18:54:37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3
@Facebook
http://www.palikanon.com/pali/samyutta/sam12.htm

Katama?ca bhikkhave n?mar?pa?? Vedan? sa??? cetan? phasso manasik?ro, ida?
vuccati n?ma?... 这里名法只列出了受、想、思、触和作意。「行」sa?kh?r? 和「
识」vi????a 都不含在内。
Sun Mar 30 19:16:19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4
@Facebook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273.htm 庄译
Sun Mar 30 19:24:36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5
@Facebook
补充一下 Yap 上面说的,依南传阿毗达摩所说,「行蕴」包括五十二种心所当中的
五十种心所,其中最显著的心所是「思」心所(centana),而「触」、「作意」也
都属於「行蕴」中。
Sun Mar 30 19:55:10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6
@Facebook
如果就以十二因缘解释三世轮回的解法来看,这边重覆不重覆都说得通。同学问的应
该是指以十二因缘解释当下的缘起,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十二因缘的刹那起灭。个人观
点如下:

□四识住:

十二因缘探讨的是世间相倚相生、相灭的关系,因为缘生缘灭而无我,并不是严谨的
逻辑定义,因此也没有规定各支之间不能重覆。从表相上,「名色」(一般解为「色
受想行识」)不只和「识」看似有重覆,和「行」、「受」等等其馀各支也有重覆的
。

除了最常见的「名色=色受想行识」的解法外,不同学者对於「名色」一词也有提出
各种的解释法,一种解法是根据《杂阿含经》卷二第39经所解说的「四识住」,将此
处「名色」解为「色受想行」,那就跟「识」不重覆了。

□识和名色辗转相依,但每一刹那都是新的识和名色:

照经中说,不只「识缘名色」,而且「名色缘识」,参见《杂阿含经》卷十二第
288经:「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CBETA, T02, no. 99, p.
81, b8),至於卷二第39经的「四识住」也有此意涵。

要注意的是这边的「识」、「名色」都是新生的,辗转相依而生出新的「名色」和「
识」,因此也是无常的。而不是说有一个不变的「识」生另一个不变的「名色」。

图解如下:

名色1生识1 ? 识1生名色2 ? 名色2生识2 ? 识2生名色3 ......

「名色」和「识」是一直刹那生灭的相生。所以《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35经说「此
阴灭已,异阴相续」(CBETA, T02, no. 99, p. 92, c16-19),只有因缘的生灭,而
没有不变的实体。

□生活上是什麽样的体验?

「识和名色辗转相依」要表达的是什麽样的一个意思?在生活上是什麽样的体验?

举例来说,一个学生在没看过金庸小说之前,不会对金庸小说有特别的感觉。但看了
一部金庸小说,上瘾了,就想要看更多的金庸小说,因此雪球越滚越大,成为金庸小
说迷。也就是说在读小说的身心(名色)运作之後,强化了对於小说的喜爱及觉知(
识),因此又看更多的金庸小说,又更强化了对於小说的喜爱及觉知,那麽读小说的
身心(名色)和对金庸小说的喜爱和觉知(识)就是辗转相依了。

看电影也是如此,本来没有特别想看电影的人,可能在看了一部特定类型的片子後有
了喜好,就想看更多该类型的片子,终於培养出对於该类电影的嗜好,这也是看电影
的身心(名色)和对该类电影的喜爱和觉知(识)的辗转相依。

另外也有同学提到狗的制约反应:每当□狗时,就摇铃,每当摇铃时狗就吃得到东西
。久而久之,狗只要听到摇铃,就会开始留口水,因为已经被制约了。

或许,了解「识和名色辗转相依」在生活上的体验,再回过头看经典的文字,识和名
色是否文字上有些重覆,就比较没关系了?
Sun Mar 30 19:57:07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7
@Facebook
说点简单的。五蕴是形成六道众生的五种基本功能,分别是感知「色/受/想/行」的
能力,这四种能力的□面都有「识」在□面,请查CBETA阿含的「四识住」有详细解
释。换句话说「识」是生命的最基本要件,当一个生命在命终後,如果能不受後有那
就是连「识」都没有了。反之则会因为「识不灭(但会转变)」的关系,接著就看自己
的修为入三界的不同而随之产生上述的四识(色受想行,"识"散布在前四识□面),这
就是名色。举例来说如果往生四空天,那就是五蕴的色不产生,而最多产生其他四种
识。如果你是出生於人道,那就是於中阴转生时产生五蕴,受胎後依据五蕴产生相对
应肉体的诸多器官(六根),同时五蕴的功能就会正式和六根"勾"住。所以我们的眼睛
能看到东西(色蕴的功能)。但也因为这样会被六根的能力限制住,例如被肉眼的能力
限制住。因此世尊所教导的禅定,最基本就是突破六根的限制,才能观察到细微(如
观察到无色界)。
Sun Mar 30 20:26:27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8
@Facebook
而「识缘名色」其中的识,是那个最基本形成六道轮回的最基本一直转变的元素,详
细说明的经典□面会称之为阿赖耶识。等形成名色後,那就是因为其功能「色受想行
」在受胎後产生相对应的识,如六根相对的六识(眼根-眼识)。也因此地藏经中所说
的命终之後诸识分散,就是上述「受胎後产生的识(如眼识)」会消失而已,而不是那
个阿赖耶。然而阿赖耶没有禅定能力是不可能观察到的,因为太过微细。请思考现世
活著证阿罗汉的实修法门,为何都要有禅定?这就是原因。
Sun Mar 30 20:46:03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9
@Facebook
我的看法是,"识缘名色"中说的"识",指的还是六识。至少,有此一说,经上可能还
有其他不同的说法,这个可以再找找其他资料参照讨论一下。

杂阿含298经,

================================================

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
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
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

至於是否的重覆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在缘起的架构中,这不是问题。缘起本来就主张
: 譬如三芦立於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并不主张五蕴之外别有依靠。特别把识提出
来,我觉得是因为识对於修行者来说,有特殊的意义。识代表一种对身心六根的觉知
,是任何修行的核心。阿含经典通常都是以实用或修习角度来说法。也有可能纯粹只
是,当时外道以识为我,或是永恒的灵魂这种说法太多,所以特别把识提出来,说明
五蕴互相依存的道理。

如果用比较口语的方式来诠释,我会说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主要是在说明 每个
生命现象(名色---色身加精神)一定有识;而识也不独存,依赖生命现象。以入胎来
说,在有生命现象(名色)之前,没有识。我不主张名色之外别有一个识然後能进入这
个名色或是能支持这个名色的生长。没有名色这个能给识依存的条件,不会有识。而
能称为生命(名色)时,其中必定有识。所以识跟名色,基本上是同时现起(如果不计
较一两念这种时间差的话)。而且都是生灭的,互相依存的。

有一些可能是语言表达的问题。像是中文说,家长是家庭的依靠。这个我们可能也不
会觉得语意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家长是包含在家庭中的。何况,五蕴都是刹那生灭的
,後面生起的识跟前面生起的识,这两个识并不相同。所以把识解说成六识,属於名
色(包含六识),这种说法,应该没有矛盾。

仅供参考~
Mon Mar 31 10:49:11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10
@Facebook
赞同 Bowen Ke 的观点。《阿含经》中说的「识」,的确一律是「六识」,也就是眼
识、耳识……意识。六识都是因缘生灭的,怎麽缘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缘眼、
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
,触俱生受、想、思。」

而《杂阿含经》讲五阴、六根,不管怎麽区分人的身心乃至宇宙,最大的重点就是这
些都是因缘相倚而生,也就不是恒常不变的实有,因此而有所谓的三法印。

在世俗上,为了方便理解,一般人常将「识」解为「神识」,《阿含经》中也是有讲
投胎时「神识」的。但若严格就经中胜义谛的说法,投胎时也只是另一次的「识缘名
色、名色缘识」,倒不是有一个独立恒存的「识」跑过去。

《杂阿含经》卷二第39经: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三九

当中的「四识住」是解说「识」和「色受想行」辗转相生。这个「住」是譬喻,而不
是说有一个单独的识可以跑进跑出「色受想行」中。

佛学上也说,心和心所同时发生,不会有单独的「识」。实际上第39经中佛陀就有强
调没有独立的识:

《杂阿含经》卷2:「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1]生者,彼
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CBETA, T02, no. 99, p. 9,
a11-13)

[1]生=坐【明】。

当然,佛教徒也不是不能谈「灵魂」这样的现象,凡夫有我见也就有灵魂一类的现象
,只是佛教更强调这些是缘生缘灭的,因此佛教一般避免有这类让人误会有我恒存的
用词,佛陀也一再避免弟子作神我的解读。至於在读《阿含经》时,个人认为还是以
《阿含经》上对识的定义来理解会比较清楚 :)
Mon Mar 31 18:47:24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11
@Facebook
我想 Linus Hsao 想表达的,如果以佛学(论师)的名词来说,是说「识」为心王,
「色受想行」为心所,心所不会单独存在,有「识」才会有「色受想行」。

「阿赖耶」?laya 原义为「染著」,因为染著而流转生死,彻底断除染著(在第39经
中也就是譬喻为「水」的「贪喜」)才能解脱轮回。染著可以到很细微的程度,因此
後世论师特别提出而区分得更为详细,以断除之。

在狮子吼站上的「赖爷迷踪」对此也曾探讨过,对此主题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考:

http://buddhaspace.org/gem.php/fpath=gem/brd/BudaHelp/9/F00100F9&num=1
Mon Mar 31 19:11:01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12
@Facebook
我~~自求~~当当当当~我倒。
Mon Mar 31 21:35:06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13
@Facebook
我说的和那段 以六识来解释识 的经文是一样的。六识会随著死亡时分散,但业力不
会消失。无色界众生没了色蕴,所以不会有六识的前五个。当你看进去六识“里面“
,看到了啥?
Tue Apr 01 20:10:02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14
@Facebook
问一句外行的话:现在讨论的问题是否就是「结生识」的问题?
Wed Apr 02 11:08:48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15
@Facebook
是的,业结生识。如果十二因缘的识尽止於六识,无色界生命同为众生,却无完整六
识,就能证明六识不是最基本的生命元素。六识於死亡时灭尽,於来世再生名为轮转
,如水融於烈日化成蒸气,只是水分子改变形式而以。阿赖耶和恒常不变的灵魂无关
,在此应无需详述。
Wed Apr 02 14:11:14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16
@Facebook
谢谢 Linus 。

因为之前读过关於「结生识」的论文,就跳进来 La Le 一下。

在南传系统中,《清净道论》是主张有「结生识」的,而佛使比丘则是在其《生活中
的缘起》批判「结生识」的观点。(http://goo.gl/OjnfAz)

这个批判主要认为「结生识」是「梵我」的变形,是不符合佛说的。从而推论出,佛
教的缘起观不是贯通三世的。

老实说,我看了半天,实在看不出「结生识」和「梵我」有什麽样的关联。也感觉缘
起观不能贯通三世的观点怪怪的。也不太明白坚持结生识不存在的理由是什麽。

(注:结生识虽然不是阿含中的名词,但是结生识的观点在阿含经中是有经文佐证的
。只是批判者把佐证经文说成是方便说。)
Wed Apr 02 15:28:06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17
@Facebook
可能是阿含经只简单提到识,独尊阿含的想法容易导致认为阿含没说就是错的,但六
识不就是世尊要我们观察的对象之一?梵天的思想是以梵为恒常不变, 但八识之阿
赖耶本身并没有这种观念,反倒阿赖耶是一直转变,阿赖耶可灭。

同学会对於识->名色产生疑问是正常的,如果识缘名色的识,等同於名色里面的识,
那就会有『我兄弟姊妹是我爷爷奶奶』的问题产生。

如果『识缘名色』的识仅只於六识,怎麽六识之後才是名色-->六入-->触-->受?世
尊不是说『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 生触』?如果『无明->行->识』的识仅只於
六识,行不就是『身语意』?身语意的过程中已经有六识作用过了。

所以私以为必须把「行缘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
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这段经文再看"进 去"。因为六
识会在死亡时跟著灭尽,但业不会灭尽。

或许同学得自行演练一番,以人的生死来对自 己解释一遍十二因缘,就会发现卡在
哪里了。

人类六根所能感知的□围大概就是知道有六识,例如能看见是因为有眼识(缘眼色生
眼识)。但人类六根能观察的□围也受限於欲界的觉受,别说无法了知 色界的觉受,
连欲天的觉受都不晓得,也因此要观察"三有"就必须有定力,只有修定才能让我们了
知三界的一切觉受。能了知三界一切觉受而不产生贪爱 的人,就是"现"证解脱。只
是现世的环境修定不易,这也符合了世尊所说得以清净禅法悟道者会快速消失的预言
。

现世很流行『定中不能观察』的讲法,是因为"在定中能有观察能力"也是需要努力多
修习的。入定时需要先暂时关闭五识(以安般法这类无取相的法门来 说),也因此会
有觉受的断层产生。入了定之後须作意,也就是修观察的能力。不修观察的能力就不
会有"观察智",能观察才知道要舍啥。退一步神沈迷 禅悦中或是沉迷於无想 定/非
想非非想的,才是所谓的『对解脱无益』。
Wed Apr 02 18:30:33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18
@Facebook
从第39经,经由《稻?经》,到《瑜伽》、《唯识》,有很明显的脉络。

大约单由「六识身」来解说「缘起十二支」,不是很容易理解,所以在「六识身无间
灭意」上,又立了一个「恒行意」,在恒行意下,又立了一个「阿赖耶」,作为爱著
执取的总代表,「真爱著处」,作为一切惯性势力的总代表,「一切种」。
Thu Apr 03 12:47:20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19
@Facebook
入灭尽定後是没有五蕴自然无六识,但依然不是涅盘,读经班的同学应该都还记得。
换句话说,以阿含一样能推出稻芊经的的结论。世尊的四大教法毕竟教导我们,得能
由已知推论未知。
Thu Apr 03 14:51:03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20
@Facebook
我觉得识相关(包含 结生识的探讨)的问题,在阿含经中应该还有经文可以讨论,所
以我当初就说,可能可以再找找经典的资料 ^^

我比较倾向,如果阿含没提到阿赖耶识,只讲到六识,那样就试著都以六识的角度来
理解阿含经文。这并非独尊阿含,我觉得这是一种依经解经的态度。我认为把很多东
西混在一起的话,反而可能会误解经文的原意。所以像是识缘名色,同ㄧ经中怎麽解
释识,我就会采取那种方式来解读。同理,如果读到有提到阿赖耶识的经文,那麽在
读那部经典,可能就一定要用阿赖耶识的观点来理解。所以,我并没有说阿赖耶识一
定错。我个人是觉得八识的系统是把某些六识系统中当成缘起、业力的法则或类似执
著的行为纳到第八识中。两个系统并不一定一样。就像阿含的空跟般若的空意思不一
定完全一样,所以解读上应该更小心吧。

如果把问题简单化。我们都承认,人死亡时名色败坏,六识跟著一起灭去。所以”识
”缘名色,名色缘”识”中的”识”,是跟名色展转相依的识,也就是会在死亡时灭
去的识,因此这个识就是六识,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也是阿含经文中的解释。至於
死亡之後,结生识是否存在或结生识到底是哪个识的问题,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而十二因缘,其实不一定是一直线的解法,也不一定是十二个要从头观到尾。有很多
经文只提到其中一部分。而在识缘名色这个部分,至少有两个版本。(只说逆推) 有
一个是 名色 >>> 识 >>> 行;另一个是 名色 >>> 识 >>> 名色  (所谓的齐识而还
)。因此不同的切入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法。而且以 "缘行生识" 来说,个人觉得
,时间前後不是要表达的重点。行有造作、迁流之意,是轮回的驱动力量,所以是造
成五蕴的轮转中较基础的条件。总之,如经上所说:「譬如三芦,立於空地,辗转相
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识
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在这种辗转相依的架构中,因为一直重复
,时间前後是很难定义的,很多时候也没太大的意义。
Thu Apr 03 23:51:09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21
@Facebook
回到结生识的问题。死亡时,名色败坏,也就是五蕴败坏,生命的活动中止。此时如
果还存在阿赖耶识或是结生识,必须要思考的是这不属名色,也就是不属於五蕴的两
个东西到底是啥。如果他们不属於五蕴为啥把他们归属到识。如果他们属於五蕴,为
何五蕴败坏之後,留下一点点东西? 这和五蕴辗转相依的理论可能也有点冲突。

当然死亡不是断灭,业力的作用还在,但是这应该是让因缘俱足时,名色重新现起。
用一个现代的语言来说,两期的名色(生命)之间不一定要有啥具体的识(五蕴的一部
分),也就是生命可以是”不连续”的。就像以森林大火来比喻,火熄灭之後,不需
要有火种或是火苗或是微细的火留下来。但是,只要之後因缘俱足,温度够、湿度低
、有东西可烧..等等,火就会重新燃起。

第一义空经说:「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以胜义来说,不只是没有
识跑到下辈子,而是目前活著时的五蕴生灭,就没有一个识跑到下一刻。

虽然经上有识入胎、住胎、出胎这种说法,但是这边有语意的模糊之处。我的解读,
入胎的意思有点像是一个开始,也就是 识与名色辗转相生的开始。同理,住胎指的
是识与名色辗转相生的持续。而出胎指的是,识与名色辗转相生的结束。入胎不一定
解释为有一个识跑过去进入胎中。不知道是否有不同的看法?
Fri Apr 04 00:18:21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22
@Facebook
第一义空经很有意思,後面还有一句重要的结论:「如是眼不实而生。」  道出生灭
其是个假相,没有东西凭空被「生出来」,也没有东西凭空「消失」。一切现象只是
因缘的和合的现与消散的隐而已,虽是无常但又相续,虽然不是同一个识但也不是另
一个识。那麽五蕴的败怀也是如此,并不是五蕴凭空消失了,只是因缘消散而已,无
所谓还留下一点什麽,本来就没有什麽东西消失。困了 bye :)
Fri Apr 04 01:07:55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23
@Facebook
之前讨论「意生身」时,第957经可以参考。

经中所说的「爱」、「渴爱」,就是「爱支 Ta?h?」。

「婆蹉白佛:「众生於此命终,乘意生身往生馀处。云何有馀?」

佛告婆蹉:「众生於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於馀处,当於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
,故说有馀。」」《杂阿含经》卷34 (CBETA, T02, no. 99, p. 244, b2-5)

「犊子言:「瞿昙!火尚可尔,人则不然。所以者何?身死於此,意生於彼,於其中
间,谁为其取?」

佛言:「当於尔时,以爱为取,爱取因缘,众生受生。一切世间,皆乐於取,一切皆
为取所爱乐,一切悉皆以取为因。」《别译杂阿含经》卷10 (CBETA, T02, no. 100,
p. 443, b2-6)

「但,乔达摩先生!每当众生这个身体倒下,尚未往生到另一个身体时,而乔达摩尊
师安立什麽是其燃料呢?」

「婆蹉!每当众生这个身体倒下,尚未往生到另一个身体时,我说那渴爱是燃料,婆
蹉!因为那时渴爱是燃料。」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193.htm
Fri Apr 04 01:10:37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24
@Facebook
或许要多参考几部经,如此方能了解十二因缘的意义。我前指的独尊阿含,是独尊某
阿含。如果真能参考四部阿含全了,如前所述一样能找出不同於『识= 六识』这种字
面意义的结论。中国字一句多义,转个弯就能看道不一样的东西。

而这段经文「「行缘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
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CBETA, T02, no. 124, p. 547,
c6-8),如果是以『识=六识』来读,看到的就是原文网友的疑问,而且还没完没了,
最後结论可能是大正藏自己都没有统一读他作啥?

阿含经中也这样说:

《增壹阿含经》卷29〈37 六重品〉:「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六界之法?比丘当
知,六界之人禀父母精气而生。云何为六?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
界。是谓,比丘!有此 六界,人身禀此精气而生六入。云何为六?所谓眼入、耳入
、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谓,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
便有六识 身***。云何为六?若依眼识则有眼识身,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是谓,比丘!此名六识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识者,能度六天而 更受
形,设於彼寿终来生此间,聪明高才,於现身上,尽於结使,得至涅盘。」」
(CBETA, T02, no. 125, p. 710, b12-24)

『...以依六入便有六识身...』,这是比较通於各经典的讲法,也是一看就能理解的
内容。然而为啥有他经的『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 者鼻识,四者舌识
,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我们所看到的阿含经都不是当年五百罗汉的版
本,乃是五百罗汉之後数百年才有文字纪录,这中间 经过了文字转译及人口传诵,
对我们而言不免有失真的可能。也因此最好是多参考诸经比较能得出所谓的正见,至
少要参考四部阿含全了。

而前面的『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
意识,是名为识』,如果看成『识=六识』,自然是只能在该段经里自 成一格,但如
果看成『识有六种表现的形式,也就是眼识至意识』,就会看到截然不同的内容,也
才符合四识住的经义,也就是五蕴中的『色受想行』里有 识在发挥作用。

十二因缘的『识』以六种形式表现在六道众生上,这应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也是为
何六识并非基本元素,如前述的无色界众生无有前五识却仍然是众生尚 未解脱。

如此大正藏诸经贯通一气,能由阿含部一直连接到密教部。三乘道都以解脱道为基础
,不同的是所发的愿而有额外的选修学分,如菩萨道面对一切众生须了 知一切众生
心性,自然就会有神通这项选修学分。

而大乘入楞伽经是这样说的:

《大乘入楞伽经》卷2〈2 集一切法品〉:「

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如眼识,馀亦如是。

於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
海水。

心海亦尔,***境界风吹(吹动心海,也就是阿赖耶)起诸识浪(注:也就是业结生识
)***,相续不绝。」(CBETA, T16, no. 672, p. 594, b16-20)
Fri Apr 04 09:43:48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25
@Facebook
的确,以胜义来说,眼不实而生。但是以俗数法来看,生灭的现象则有严格的条件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Fri Apr 04 09:48:20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识」缘「名色」
#26
@Facebook
回到六识的问题,我觉得"六"不是固定的,六识指的是所有的感官可以接受的讯息的
觉知。因为人类只有六种感觉器官(六根),所以只会有六种觉知(六识)。像是某些动
物,有异於人类的感官,那麽它可能就会有四识或九识。我要表达的重点是,这些识
是依於根所生(以名色为基础)。而当名色(五蕴)败坏时,如果还有识,那麽这个识是
以啥麽为依?

而进入四禅八定的人,逐次把一些感官关闭掉,所以他的觉知方式会减少。他的名色
跟识都只剩下一部分在活动。像是,进入无色界定的人,我猜测,他的名色只剩下名
在活动,所以只有意根、意识在活动,此时可能只有行、受、想 三识住(而且是比较
微细的部分)。在这些不同定境的转换时,名色与识跟著调整,但是还是不违反名色
与识辗转相依的原则。我觉得不是六识之下别有其他的识,让我们迷惑无法解脱,而
是我们连六识觉知到的讯息都无法观察清楚。
Fri Apr 04 10:05:00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