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要多参考几部经,如此方能了解十二因缘的意义。我前指的独尊阿含,是独尊某
阿含。如果真能参考四部阿含全了,如前所述一样能找出不同於『识= 六识』这种字
面意义的结论。中国字一句多义,转个弯就能看道不一样的东西。
而这段经文「「行缘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
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CBETA, T02, no. 124, p. 547,
c6-8),如果是以『识=六识』来读,看到的就是原文网友的疑问,而且还没完没了,
最後结论可能是大正藏自己都没有统一读他作啥?
阿含经中也这样说:
《增壹阿含经》卷29〈37 六重品〉:「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六界之法?比丘当
知,六界之人禀父母精气而生。云何为六?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
界。是谓,比丘!有此 六界,人身禀此精气而生六入。云何为六?所谓眼入、耳入
、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谓,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
便有六识 身***。云何为六?若依眼识则有眼识身,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是谓,比丘!此名六识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识者,能度六天而 更受
形,设於彼寿终来生此间,聪明高才,於现身上,尽於结使,得至涅盘。」」
(CBETA, T02, no. 125, p. 710, b12-24)
『...以依六入便有六识身...』,这是比较通於各经典的讲法,也是一看就能理解的
内容。然而为啥有他经的『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 者鼻识,四者舌识
,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我们所看到的阿含经都不是当年五百罗汉的版
本,乃是五百罗汉之後数百年才有文字纪录,这中间 经过了文字转译及人口传诵,
对我们而言不免有失真的可能。也因此最好是多参考诸经比较能得出所谓的正见,至
少要参考四部阿含全了。
而前面的『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
意识,是名为识』,如果看成『识=六识』,自然是只能在该段经里自 成一格,但如
果看成『识有六种表现的形式,也就是眼识至意识』,就会看到截然不同的内容,也
才符合四识住的经义,也就是五蕴中的『色受想行』里有 识在发挥作用。
十二因缘的『识』以六种形式表现在六道众生上,这应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也是为
何六识并非基本元素,如前述的无色界众生无有前五识却仍然是众生尚 未解脱。
如此大正藏诸经贯通一气,能由阿含部一直连接到密教部。三乘道都以解脱道为基础
,不同的是所发的愿而有额外的选修学分,如菩萨道面对一切众生须了 知一切众生
心性,自然就会有神通这项选修学分。
而大乘入楞伽经是这样说的:
《大乘入楞伽经》卷2〈2 集一切法品〉:「
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如眼识,馀亦如是。
於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
海水。
心海亦尔,***境界风吹(吹动心海,也就是阿赖耶)起诸识浪(注:也就是业结生识
)***,相续不绝。」(CBETA, T16, no. 672, p. 594, b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