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比对了一下,发现这段话的解读可能在一、二千年就有不同了。
巴利译本的解读就如同 Heaven Chou 的解读,"This is Nanda's guarding of the
doors of his senses: If he should look to the east, he looks focusing his
entire awareness, (thinking,) 'As I am looking thus to the east, greed &
distress, evil unskillful qualities, will not flow out.' That's how he is
alert there. " 也就是说难陀「如果」要看东方,会保持正念。注意此段在巴利经
文是归类於「关闭(守护)根门」之下。
汉译《杂阿含经》的解读则比较不一样,因为此经强调「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
心正念,安住观察」,除了观察外还「安住观察」。而且此段在《杂阿含经》是归类
於「正念正住」(而非「关闭根门」)之下,也就是归类於止观的修行中,而不是日
常生活的根门守护(那是另一段)。
《别译杂阿含经》则介於两者之间,但如汉译《杂阿含经》般将此项归类於「修最上
念觉」而非「关闭根门(能摄诸根)」之下。《别译杂阿含经》卷1:「族姓子,难
陀得最上念觉,难陀比丘捡心不散,正观东方,南西北方,亦复如是。捡心观察,不
令错乱。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悉知缘起,知此诸受起灭久近。亦知诸想起灭因
缘,亦知诸觉当住起灭因缘。[」(CBETA, T02, no. 100, p. 375, b7-12)
可见对於难陀的这段描述,很可能在二千年前《杂阿含经》由不同的部派传诵时,就
有一些些不同的解读了,不致影响经文重点,但将此二种不同的解读并陈,以供有疑
惑的同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