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1
@Facebook
请问大家,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若「可意」是指喜欢,「不可
意」是指讨厌,那麽「可意不可意」、「不可意可意」与「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
各别代表什麽呢?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

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
正智。」
Tue Apr 29 21:31:20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2
@Facebook
我等别人答。  ^_^
Tue Apr 29 22:55:21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3
@Facebook
^ ^要理解文意,应该要对照前後文

佛告?多罗: 「汝师波罗奢那云何说修诸根?」

?多罗白佛言: 「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

佛告?多罗: 「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
」...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 「异於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

阿难白佛言: 「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无上修根!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波罗奢那 犯的错误是想要弃舍所有不如他意的对境,但显然没有一个身心健全的正
常人做的到。现实生活的境界就是好坏夹杂,而佛陀以五句概括世间的境界:

1.合於己意的境界

2.不合己意的境界

3.大部分合於己意,少部分不合意的境界(瑕不掩瑜)

4.大部分不合己意,少部分合於己意的境界(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
田邪?)

5.不决定的境界

(过去合於己意的,现在不合意;过去不合己意的,现在合於己意)

(有一个男孩在十四岁时得到一匹白马,众人都说:『真好!』只有禅师说:『走著
瞧!』两年後,男孩骑马摔断腿,众人都说:『真糟糕!』只有禅师说:『大家走著
瞧!』两年後,村里的男孩都要去当兵,只有断过腿的男孩不用,众人说:『真是太
好了!』禅师说:『走著瞧!』)

   境界生起时,心平等舍,住正念、正智。名为贤圣法律中佛陀教导的根律仪,此
异於波罗奢那使人生起邪见邪慢的根律仪。
Wed Apr 30 12:44:54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4
@Facebook
因为上面的问题是在问五句的意思,所以先看蔡老师的解释,我赞同蔡老师对这五句
的解释。第五句,除了时间之外,可能也包含了空间,以及人事物的部份喜爱、部分
不喜爱的混合情况。所以佛是说:「俱离舍」,而有别於专修厌、不厌的情况。

我会注意这里佛说对境时调整自己感受(心态)的方法,经文中并没有使用「平等」这
个词,从整篇经文的脉络来看,蔡老师应该是说「平等舍」,就是说,「舍」这项修
行,对厌、不厌、俱离,这几种情形,是「平等」的(舍了),也是「没有差别」的
(舍了)。
Wed Apr 30 20:50:33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5
@Facebook
我用「不可意」当关键字,在 CBETA 的 CBREADER 全文检索查了一下,选了下面三
个资料,大家看看有没有参考的价值。谢谢大家。

《杂阿含经》卷14:「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
。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
、等正觉不出於世间,[11]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以世
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於世间,
世间知有如来、[12]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正法、律。」(CBETA, T02, no. 99,
p. 95, c18-25) [11]〔世间〕-【宋】【元】【明】。[12]〔应〕-【宋】【元】
【明】。

杂阿含卷第三十五.九八五经

杂阿含卷第四十三.一一七一经

------------------------------------------

下面是关键字「可不可意」:

《杂阿含经》卷11:「眼见於彼色,可意不可意,可意不生欲,不可不憎恶。」
(CBETA, T02, no. 99, p. 76, b15-17)
Wed Apr 30 22:56:10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6
@Facebook
还有一个解法,是我自己解的,没有出处。就是「可」字,我把它解成「忍可」,然
後套进去用。基本上和喜欢、讨厌,是相似的。ㄟ,这就不知道通不通了,大家可以
看看吗?
Wed Apr 30 23:16:27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7
@Facebook
^ 0 ^ 这部经有注解 应该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修」:

复次、有一沙门若婆罗门,自既不能善修诸根,而不如理为他施设善修根法,见唯
弃背所有境界,名护诸根。然其自於诸弟子众,深生染著,一分起爱,一分生憎,谓
於其教顺逆 因缘,适不适意,常现行故。於此微细自己杂染,不能以慧如实悟入,
而谓自能善修诸根,起增 上慢。诸有随顺如是见者,彼虽令根离诸境界,独处空闲
,而缘彼境发起种种寻思杂染,然无智 慧而自悟入,是亦不名善修诸根。又亦不为
善修根故勤修正行,但信他言起邪胜解,及以邪慢。 诸佛如来,为诸弟子如理施设
烦恼断故名善修根,非唯一向背诸境界。又诸如来,於其三种不共 念住善住其心,
故不染著诸弟子众。於正行众悦意现行,於邪行众行不悦意,由此所生贪欲杂染
[P382] 、□恚杂染都无所有,由是因缘,虽与弟子等烦恼断,而名无上善修诸根。
又此修根,依五品众 有差别故,当知亦有五转差别。谓佛世尊,或有弟子一向正行
而亦毕竟;或有弟子一向放逸而亦 毕竟;或有弟子修行正行而不毕竟;或有弟子行
於邪行而不毕竟;或有弟子多种品类,一行正行 ,一行放逸,一行一分,或时放逸
或不放逸,如是名为第五品众。此中如来称可意者,谓诸弟子 於善说法□奈耶中,
为修诸根得圆满故,修行正行。复有一类不可意者,谓行邪行,或不修行。 是故如
来观第一众,生起悦意;观第二众,生不悦意;观第三众,生起悦意,生不悦意;观
第四 众,生不悦意,生起悦意;观第五众生起悦意,生不悦意,亦复生起悦、不悦
意。如来虽复於此 五众,发起如是五转差别悦不悦意,然诸如来终不为彼爱、恚行
相之所染污,由诸烦恼并其习气 永离系故,善修根故;是故如来一切烦恼并习永断
为所依止,能善住念,於弟子众无诸杂染,说 名五转无上修根。又於如是一切五转
,随其所应,当正思惟三种对治:一、无常想,二者、慈心 ,三、无想定,如是三
种,随其所应,当知其相。又佛世尊所作已办,无学弟子名已修根。由彼 长夜乐涅
盘故,虽遇如前诸有情数境相现前,或纯可爱,或纯非爱,或多杂类通爱非爱,由贪
、 □、痴永远离故,由心解脱及慧解脱增上力故,即由无相令心於彼速疾弃舍;由
意乐故,於诸境 界起厌逆想。又於涅盘见寂静德,如是速能安住於舍。由此因缘,
一刹那顷失念所作杂染污心, 亦不得起。当知齐此善根习故,名善修根。若诸有学
,未能速疾安住於舍,有馀烦恼熏彼相续成 [P383] 杂秽故。又於一切三转境中,憎
恶所起诸烦恼故,现行烦恼所逼迫时,则能方便住厌逆想,及过 患想,如是修行,
能令修根速得圆满,是故说彼名正行者。如是当知於善说法□奈耶中,大师美 妙诸
弟子众,得所得义,能修正行。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6/yinshun36-17.html
Thu May 01 01:02:30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8
@Facebook
^0^  参考282经与注解,做个整理

       不知有无问题,请各位大德指教

已修根者(阿罗汉的根律仪)

---> 面对可意的境界时,安忍於涅盘(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 谓

       为舍)(无贪)

--->面对不可意的境界时,安忍於涅盘(无嗔)

--->面对无记的境界时,安忍於涅盘(无痴)

修正行者(有学人的根律仪)

---> 面对可意的境界时,安忍贪心(方便住厌离想、过 患想、无常想)

--->面对不可意的境界时,安忍嗔心(方便住不厌离想、慈心)

--->面对一分贪一分嗔or无记的境界时,安忍杂染心、舍心(方便住

     厌不厌俱离想、禅定)
Thu May 01 02:09:27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9
@Facebook
另外,中部152经/根修习经中的

「圣者的已修习根」与「圣者之律中无上修习根」

与杂阿含282经内容倒过来,三种根修习次第紊乱,

有没有可能是口传或抄写时的误植错位?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52.htm
Thu May 01 02:19:06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10
@Facebook
「可」字,有符合、适合的意思。
Fri May 02 19:47:54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11
@Facebook
凡夫修「根」,有各种修行次第来究竟。六根与境相缘,而有分别;即是「感觉」。
境界於身心,必有损益,或无损益,而生「苦」、「乐」、「舍」等诸受,即是「感
受」。感受即生,自心於境,即有「取」、「舍」之行;即是「反应」暨「行为」。

八识规矩颂云:「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意根摄「受」、「行」、「
语」;而有「三思」。

、审虑思(谋)—境界现前,意识先筹量其利害、得失、善恶、是非等。

、决定思(断)—既审虑已,乃起决定之思,一定发动身语,以对彼境。

、动发胜思(行)—既决定已,由「思」心所动身发语,处理当前一切境界,或取或
予,或避或趋,或成就或破坏等。

以上三种思中,前二思属意业,第三属身业和语业。故知意业为身语二业之先导,且
诸业皆根本於此第六意识也。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9/8.htm

以唯识论:

「可意」可能是指的是意根的「明了意识」(五俱意识):眼俱意识、耳俱意识、鼻
俱意识、舌俱意识、身俱意识。

「不可意」可能是指的是意根的「独头意识」(不五俱意识):定中意识、独散意识
、梦中意识。

「可意不可意」可能是指「独散意识」的一种,但以「明了意识」为主,「定中意识
」为辅。

「不可意可意」可能是指「独散意识」的另一种,但以「定中意识」为主,「明了意
识」为辅。

「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可能是指更高於意根的次第修行,以入「舍」观。

意根对应五根,明了意识;而以五根不对应的「定中意识」修行。重点是修去「贪」
、去「嗔」、去「痴」、「舍」观的次第修行。可意,不可意仅是分类,应该还有耳
、鼻、舌、身;五根皆如是修行。「定中意识」,虽复明了,不能助五根起也。」

只是禅修的浅见。
Sat Aug 08 14:13:5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12
@Facebook
谢谢大家用心的讨论,蛮多启发的。个人综合大家的智慧,选了一个较符合经中习惯
的解法(不是唯一解),摆上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1.html#二八二 的
「读经拾得」,以作为整理。有空时再整理详细的讨论串到「进阶辨正」了 :)
Sun Oct 11 23:13:5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13
@Facebook
趁机问一个问题,我们的幼幼读经班目前进度在卷二,第一次讨论到六识身,同学问
了一个问题:以眼为例,天生的盲人眼根不完备,没有与眼根与色俱生的眼识,但是
对於後天失明的人,我们常听其描述眼前是一片黑暗,同学问此时所谓的看见一片黑
暗,是否只是过去眼识而生的觉受於想蕴中的残影?
Mon Oct 12 00:15:1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14
@Facebook
我觉得这可能要看实际的生理状况,例如若不只是眼球坏了,连视神经丛都坏光光了
,那麽看见的黑暗就只是过去的印象;如果眼球坏了,但视神经没坏,就像是摄影机
坏了但是仍接继续接收一片黑的画面,就可能真得是看到一片黑。
Mon Oct 12 00:36:40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在底下《杂阿含》卷十一(二八二)经中
#15
@Facebook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1131
Mon Oct 12 10:11:2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