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57经说「七十七种智」,参见: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4.html#三五七
本经所说的七十七种智,是 11 x 7,其中 11 是十二因缘中每支缘下一支的关系,7
是:
1.「有这支才有下支」智
2.「没有这支就没有下支」智
3.「过去有这支才有下支」智
4.「过去没有这支就没有下支」智
5.「未来有这支才有下支」智
6.「未来没有这支就没有下支」智
7.「法住智(也是)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离欲法、灭法断知」智
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第七者是说对於缘起法的体会(法住智;前六智)也是无常、
不能执著的。
另外也可参见庄春江阿含辞典:「法住智」(dhamma??hiti???a?),菩提比丘长老英
译为「法的安定性之理解」(That knowledge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Dhamma),
并引注释书说,这是「条件性法则之理解,因为它是事象持续发生的原因」,就是指
「『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智」等,包含过去世与未来世。理解「此(法住)智」也属於
[会]破坏之智,注释书称之为「反观之观」(vipassan?-pa?ivipassan?,
counter-insight into insight),即「刚识知最初对象的消溶而洞察入洞察智的行
为之消溶」(i.e., insight into the dissolution of the very act of insight
knowledge that had just cognize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primary object.)。
後来《般若经》的「空空」、「空空不可得」思想或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