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禅师教导弟子不要有「分别心」。在《阿含经》的用词中,「分别」却通常是正
面的词汇,代表解析,有分别才能分辨种种邪见。佛陀一再教导弟子要善分别诸法,
若不能善分别,反而是「痴」,
在《阿含经》中,「思量」、「计」这些词的意义接近後世论师说的「分别心」一词
,《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59、360、361经中说:「若思量、若妄想者,则有使攀缘
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
、苦。如是纯大苦聚集」(CBETA, T02, no. 99, p. 100, b3-6)
这原理在於基於有「我」的思量,而有对於五阴的执著,陷於十二因缘的锁链。
《杂阿含经》卷八也有相关的说明,第226经中佛陀教我们如何「断一切计」,也可
以说是断除分别心:断除分别心绝非没有知觉、没有智慧、不懂捡择,而是断除「是
我、异我、相在」的「我见」,没有了我、我所的错误分别,而能於一切事不执著。
第227经讲「不计住」,不应该思量「是我、异我、相在」的「我见」,才能无所执
取、无所染著,才能如卷二第39经等经所说的「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
广」(CBETA, T02, no. 99, p. 9, a18-19),也就是由「不计住」而「识无所住」,
才能解脱。
这正应和了卷十四第359~361经所说的:「若不思量、不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
无攀缘识住故,於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CBETA, T02, no. 99, p. 100, a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