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上周读经班讨论时
#1
@Facebook
上周读经班讨论时,有两个尚未有答案的问题,在此徵求大家的看法,希望有想法的
同学能不吝提出。^^

Q1. 《杂阿含》456 经中「缘内故可知」与「缘有第一故可知」的「内」与「有第一
」是什麽意思呢?

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缘□故可知,净界缘不净故可知,无量空入处界者,缘色故
可知,无量识入处界者,缘内空[4]故可知,无所有入处界者,缘所有可知,非想非
非想入处界者,缘有第一故可知,灭界者,缘有身可知。」

Q2.《杂阿含》459 经中「有众生方便界,令诸众生知作方便耶」该如何解释比较顺
?在这一经中,世尊怎麽说服婆罗门的?

佛告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罗门,於意云何?有众生方便界,令诸众生
知作方便耶?」

婆罗门言:「瞿昙,有众生方便界,令诸众生知作方便也。」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周读经班讨论时
#2
@Facebook
先回答第一题Q1

依『杂阿含经论会编(中)』注【65-003】写道:「空」,原本作「内」,元本改为
「内空」。依『相应部』及『论』,乃是(虚)「空」。今谓「内」为「空」之上部
——「 穴」之讹写;古写经本,应有作「空」者,元本乃两存之。今改正。

也就是原本作「内」应该原本是「空」,但因误植而写成「空」之上部——「 穴」
为「内」。所以不管「空」、「内」或「内空」都是「空无边处」的意思。

依其「三七界相摄」:

由一切有最胜现前以为缘故,施设非想非非想处为有无上;由萨迦耶所有相应诸烦恼
断以为缘故,施设灭界为灭无上。又有想定名为有行,於七界中,次第乃至无所有处
,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随顺获得。非想非非想处,由无相作意方便趣入,想
极细故,取为第一,诸有寂静起胜解时,随顺获得第一有定。

也就是说:四禅八定的前七次第定,一般认为才是行有想发定,但殊不知非想非非想
处也是有想定,只是非想非非想处是由无相作意方便趣入,还有极细想在。所以非想
非非想处可说是修有想定的第一,也就是世间有漏禅定的第一。如要达解脱的出世间
无漏禅定,则须修断萨迦耶所有相应诸烦恼断以为缘,所以另施设灭界〈灭受想定〉
称为灭无上。
Thu Jul 24 08:59:23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周读经班讨论时
#3
@Facebook
请教周师兄, 既然有云「於七界中,次第乃至无所有处,一切皆是有想定故」,为何
会有结论「非想非非想处也是有想定」?

参考《杂阿含经484》卷17:

「云何想第一?阿难!有众生度一切识入处无所有,无所有入处具足住,若起彼想者
,是名想第一。

「云何有第一?复次,阿难!有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若
起彼有者,是名有第一。」(CBETA, T02, no. 99, p. 123, c7-11)

既然无所有入处是 "想第一", 非想非非想定理应就不能称为 "有想定" 了, 况且名
称也指出其 "非想非非想" 了. 经中才说它是 "有第一" 而不是 "想第一" , 因此其
不是 "有想定" 才合理.
Fri Jul 25 00:44:20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周读经班讨论时
#4
@Facebook
杂阿含 459,参考南传的版本如下: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59.htm

在「方便界」有如下解释:

「方便界」,南传作「精勤界」(nikkamadh?tu),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尽力的元素
」(the element of endeavor)。或「努力界」(parakkamadh?tu),菩提比丘长老英
译为「努力的元素」(the element of exertion)。

我自己的简单理解就像读书考试,若我努力用功,成绩就会好,若我不努力,别人努
力,别人成绩就会好。所以成绩好不好,并不是非自作、非他作,而是可以由自己的
努力与否看出来的。

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Fri Jul 25 01:13:07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周读经班讨论时
#5
@Facebook
Heaven 师兄,我是认为非想非非想定中,非非想指的是尚有极微细想非无想,所以
我说「非想非非想处也是有想定」,所以我又说非想非非想处可说是修有想定的第一
。那麽请教Heaven 师兄,非想非非想定要称为 "有第一" 吗?那「有」指的又是甚
麽?只指的是有漏禅定的第一吗?三界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的第一吗?
Fri Jul 25 07:16:34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周读经班讨论时
#6
@Facebook
抱歉再引「三七界相摄」中的另一段:

『如是诸界所有?知,由四因缘应当了知,谓有相违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狭小无量
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无上而相待故,黑□为缘施设光明,不净为缘施
设清净,色趣为缘施设虚空,如是名为有相违故,待彼所治施设能治,由待彼故,能
於此中正觉慧转。由缘有量狭小境识,以为缘故,施设识无边处;由少所有以为缘故
,施设无所有处。由一切有最胜现前,以为缘故,施设非想非非想处,为有无上。由
萨迦耶所有相应,诸烦恼断以为缘故,施设灭界为灭无上。』

因这段是讲「相违所治能治,而相待」之理。例如狭小相待於无量、黑□相待於光明
、不净相待於清净,,,,,,,,,,,,,,,而由少所有以为缘故,而施设无所有处,所以「
无所有处」是一切有最胜现前。由一切有最胜现前以为缘故,施设非想非非想处为有
无上;

所以「有第一」的意思在这里好像是指「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为「有无上」。

但依Heaven 师兄提的参考《杂阿含经484》卷17:

云何有第一?复次,阿难!有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若起
彼有者,是名有第一。」(CBETA, T02, no. 99, p. 123, c7-11)

又好像是指要度所有处而达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才是「有第一」。不过那「有」指
的又是甚麽?还是没解决。
Fri Jul 25 12:30:33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周读经班讨论时
#7
@Facebook
再回答第二题Q2

《葛拉玛经》中说:

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所以我对此问题的回答,可能会让某些人有跳tone的感觉。

一般方便的解释如下:

1.为引导众生进入真实法之前,应众生根器所设之种种权宜方法。

2.具活力的精进。

3.努力;可达成目标的方法。

4梵语 up?ya,巴利语同。音译作沤波耶。十波罗蜜之一。又作善权、变谋。指巧妙
地接近、施设、安排等

5.(一)进趣方便 。(二)权巧方便 。(三)施造方便 。(四)集成方便

   在本经中我建议采1.为引导众生进入真实法之前,应众生根器所设之种种权宜方
法。3.可达成目标的方法。4. 又作善权、变谋。

而不采用2.具活力的精进的解释及本狮子吼网站及庄春江先生的解释「方便界」指活
力精进之要素,即「引发行动的活力」。

    因为翻开经典,几乎方便以解释有其善巧依权行作为宜。如依众生根性方便教化
、说种种方便法、进趣方便 。权巧方便 。施造方便 。集成方便。如把「方便界」
解释为活力精进之要素,即「引发行动的活力」,则无善巧依权行作便失方便原意。

以较白话来说,方便是指种种或各种,界是指物以类聚。

    因此此句「有众生方便界,令诸众生知作方便耶?」应解为是否有其种种善巧依
权造作之法,而能使依众生根性、状况知晓能达到各种界的善巧造作方法。也就是令
众生知有达到安住界,坚固界,出界,造作界,善巧造作方法。

      以较白话来说「有众生方便界,令诸众生知作方便耶?」为众生有各种目的或
目标,而能让众生知晓各种方法以达到众生的各种目的或目标吗?

      我对巴利文、梵文不懂,对南传相应部经典也没甚麽研究。但只感觉我们离佛
甚远,现代人对翻译经典及解读经典难免会陷入少知、邪知、不知状况。或许南传某
些资料有如此相似解释「方便界」指活力精进之要素,即「引发行动的活力」之说。
也有可能南传某些经典与北传杂阿含459经内容相似,但某些内容互有不同而作引用
。如某些界才是讲到活力精进之要素,如「即彼有情为财宝故,俱於二处,由起无间
、殷重加行,无缓加行,名勇猛界。」「即於此中若未获得,由顺精进障碍因缘,诸
心勇悍,即望於彼名势力界。」

这勇猛界、势力界说的才是指活力精进之要素,即「引发行动的活力」之说。

当然我也可能陷於少知、邪知、不知状况,以上所说仅供参考。
Sat Jul 26 13:16:20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周读经班讨论时
#8
@Facebook
根据相关经文,例如底下中阿含经提到的「馀第一有」,我认为「第一有」是指在修
定过程中,由粗至细渐次舍去之後,在非想非非想天中所剩下来最细微的存在(心识
)。

《中阿含经120》卷29〈大品1〉:「若有众生及九众生居,乃至有想无想处行馀第一
有,於其中间是第一、是大、是胜、是最、是尊、是妙,谓世中阿罗诃。」(CBETA,
T01, no. 26, p. 609, c14-16)

因为这个心识太细微了,因此不能称为「有想定」,但他也不像无想定或灭尽定一般
完全无想,也不算是「无想定」,所以才称为「非想非非想定」。

底下引用《清净道论》第十品〈说无色品〉谈及非想非非想定的修法:

【以无(所有)为所缘而起的无所有处定“寂静,寂静”的数数念虑、作意、观察与
思惟。他这样的数数用意於那(无所有处定的)相中,镇伏了五盖,安立於念,以近
行定等持其心,他於此相数数修习多作。当他如是行时,便得安止他的非想非非想处
心於那称为四蕴的无所有处定,如对识的离去而安止无所有处心相似。】

其实四无色定的修法原理都一样,都是以超越前一定而证得下一定。例如空无边处定
就是超越色遍定,将色法空去,而成空无边处定。接著再以空无边处的心为所缘,成
就识无边处定。接著再把「空」无边处的心作意不存在,成就无所有处定。而最後就
是如上面所引用的内容,於无所有处定禅心为所缘而作意其「寂静」,成就非想非非
想处定。

再对照地论这几句:

《瑜伽师地论》卷96:「由四因缘。应当了知。谓有相违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狭小无
量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无上而相待故】。黑□为缘施设光明。不净
为缘施设清净。色趣为缘施设虚空。如是名为有相违故。待彼所治施设能治。由待彼
故。能於此中正觉慧转。由缘有量狭小境识以为缘故。施设识无边处。由少所有以为
缘故。施设无所有处。【由一切有最胜现前以为缘故。施设非想非非想处。为有无上
】。」(CBETA, T30, no. 1579, p. 847, b18-28)

【有上无上而相待故】这一句还比较好懂,「有上」就是指上面还有更高的,因此这
是指「无所有处」。「无上」当然就是指「非想非非想处」,因为它是有顶天最高的
一层,上面没有更高的天了。

但底下的解释又不太相同:【由一切有最胜现前以为缘故。施设非想非非想处。为有
无上。】这里我只能理解成,因为前面的比较是【由少所有以为缘故。施设无所有处
】,因此「无所有处」是「无有」,不能突然又解释为「有」,所以对照於非想非非
想天,则是「一切有最胜现前」。也就是说,在无所有处之前,算是「少有」,到了
无所有处,则是「无有」,但到了非想非非想,又变成「第一有」,也就是「有无上
」,即「存有的最高等级」。

我自己是这样解释,才觉得能将全部的内容串在一起。
Sat Jul 26 15:15:37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上周读经班讨论时
#9
@Facebook
我猜空无边与识无边,指的是大脑的辨识功能。与外道共法的四禅八定,初禅至四禅
正定,色界觉受(五受阴)已经与行者隔绝开来,每一禅的超越,色界定的进展确实
是对前一禅的苛责、远离安住的过患,但是後四空定(无色界),并不是作意超越,
而是安住无作意直到超越,第六第七之所以用空间形容,是因为身心变化最主要是空
间感,大脑失去辨识功能後,上下前後左右的相对位置无法辨识,,无所有处定与非
想非非想定,是大脑的认知功能消失,在一切无法认知的世界中,那麽,究竟这个认
知本身细微的主体是什麽?根深蒂固却认为实有的有是什麽?有第一这个第一个认知
也就是心识本身,究竟存在是什麽,可以是一个哲学问题。有身,五受阴为我所有,
有漏。我是这样看。
Tue Aug 05 22:34:39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