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1
@Facebook
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天眼所见能及一千个太阳系的□围,而这神通是修习四
念处所成就的。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37-539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0.html#五三七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杂阿含经》「阿那律相应」的内容为卷19第535~536经及本卷第537~545经,是跟阿那律尊者相关的经文。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2
@Facebook
《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49经中: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0.html

提到的「一切入处正受」,在《中阿含经》中较多解说,例如「地一切入处正受」是
以地大为所缘,观想使其周遍於一切处的修定法。

本经中摩诃迦旃延尊者即解说在外道的定境之上,要能结合四圣谛的谛观,才能有真
正的解脱。也就是依定发慧。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杂阿含经》「阿那律相应」的内容为卷19第535~536经及本卷第537~545经,是跟阿那律尊者相关的经文。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3
@Facebook
《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1经中,提到「如世尊义品答摩□提所问偈:

断一切诸流,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习近,牟尼不称叹。

虚空於五欲,永以不还满,

世间诤言讼,毕竟不复为。」

「义品」相当於支谦所译的《佛说义足经》,当中即有此偈:「舍欲海度莫念,於
??县忍行黠,欲已空止念想,世邪毒伏不生。」(CBETA, T04, no. 198, p. 180,
b23-25)

也相当於南传《小部尼科耶》《经集》〈4 义品〉第9经摩健地耶经第844颂:「舍弃
窟宅无标榜,牟尼於村不亲□,诸欲空无不重视,异执人等不与论」(CBETA, N27,
no. 12, p. 243, a2-3 // PTS.Sn.165)

庄春江居士在《相应部尼柯耶》22相应3经中译为「舍家为无住处之行者,在村落中
牟尼不作亲交。诸欲已除去了,不怀著期盼,不会与人作争论。」

《佛说义足经》的此小经记载摩因提(摩□提)梵志想要将第一正妹女儿许配给佛陀
,佛陀不答应,表示连波旬三个女神级的女儿都没兴趣了,何况是人间的女子?因此
而有一连串关於修行的说明。

此偈一语带过,而在《杂阿含经》第551经中摩诃迦旃延尊者则一句句作了深入的法
义说明。

c.f.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杂阿含经》「阿那律相应」的内容为卷19第535~536经及本卷第537~545经,是跟阿那律尊者相关的经文。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4
@Facebook
有同学问:「『世尊义品答摩□提所问偈』中说『聚落相习近,牟尼不称叹』,好像
佛陀不鼓励人际互动?」

其实摩诃迦旃延尊者在《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1经 (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0.html ) 中即作了说明,佛陀不鼓励的是「在家
、出家共相习近,同喜、同忧、同乐、同苦,凡所为作,悉皆共同」。在《杂阿含经
》卷五十第1342经以及许多律中,都有提到此点。

佛陀鼓励出家人多到阿练若处(清净无人处)以利修定,像禅七通常禁语也是一样的
意思。佛陀也建议出家人不要跟世俗的在家人混在一起,例如跟著在家人一起谈政治
、看戏等等,以免影响出家威仪或卷入是非、挑起欲望,不利修行,交往到後来甚至
就还俗了。

但佛陀鼓励良好的人际互动,例如《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四摄事:惠施、爱语、
行利、同利。」(CBETA, T02, no. 99, p. 184, c28-29)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杂阿含经》「阿那律相应」的内容为卷19第535~536经及本卷第537~545经,是跟阿那律尊者相关的经文。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5
@Facebook
简单说,就是不希望我们随波逐流,跟著起哄瞎搅和。但同修间要互相扶持,互相帮
助。
Sun Sep 14 21:38:42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6
@Facebook
请问阿练若=阿兰若吗?译音的问题?
Sun Sep 14 21:53:59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7
@Facebook
对,是不同音译而已。

「倩女幽魂」中的「兰若寺」的「兰若」也是「阿兰若」或「阿练若」的简称,真是
寂静无人的地方啊 :P
Sun Sep 14 22:05:04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8
@Facebook
噗嗤!师兄联想能力还真强阿! :v  真幽默。
Sun Sep 14 22:06:39 2014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6
@Facebook
为何六念时「离贪欲觉、离□恚觉、离害觉」,而不直接「离贪、□、痴」?

《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1经中提到「六念」,像「念佛」是忆念佛陀的德性,例如
如来十号,此时即离贪欲觉、离□恚觉、离害觉,不染著於五欲,安住於正念、正智
,直心没有後悔,自然获得轻安,进而心定,乃至依定发慧,成就涅盘。

为何这边是「离贪欲觉、离□恚觉、离害觉」,而不是直接「离贪、□、痴」呢?

「欲觉、恚觉、害觉」的「觉」又译为「寻」,寻伺在二禅以上就会寂灭了。以修行
的过程来说,经上常要求初学者「不起欲觉、恚觉、害觉」,例如《杂阿含经》卷四
十七有一段用□金比喻修行历程的记述,层次是:

1. 净心进向比丘?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渐断令灭,如彼生金,淘去刚石坚块
。[... ...]

2. 除次?垢,【欲觉、恚觉、害觉】。[... ...]

3. 次除细垢,谓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 ...]

4. 有善法觉,思惟除灭,令心清净。[... ...]

5. 於诸三昧有行所持。[... ...]

6. 得诸三昧,不为有行所持。[... ...] 离诸觉观,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禅。
如是正受,纯一清净,离诸烦恼,柔软真实不动。於彼彼入处,欲求作证悉能得证。

可见「欲觉、恚觉、害觉」是「粗垢」,除掉後修定才能更上一层楼。至於断除「贪
、□、痴」较进阶,真正彻底断尽「痴」(无明)则是阿罗汉了。

修行六念可以断除「欲觉、恚觉、害觉」这些恶的念头,将心意调柔,进而断除「贪
、□、痴」。

也有别经的经文直接写六念或十念时不起贪、□、痴,或许是比较约略的说法。

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0.html

(本文整理以前 Fjr Ken 所问,以及 Ming-Hong Bai 、 吴宝原、Chakwos Liu 等
站友的回答而成。)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杂阿含经》「阿那律相应」的内容为卷19第535~536经及本卷第537~545经,是跟阿那律尊者相关的经文。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