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六念
#1
@Facebook
「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1. 念佛:忆念佛陀的德性,例如如来十号,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要加害别人
的意向,不染著於五欲,安住於正念、正智,直心没有後悔,自然获得轻安,进而心
定,乃至依定发慧,成就涅盘。

2. 念法:忆念正法、律能让人离开生死的热恼,当生得证解脱,此时即不起贪欲、
□恚、想要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3. 念僧:忆念圣弟子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应恭敬供养,此时即不
起贪欲、□恚、想要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4. 念戒:忆念净戒、善护净戒,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要加害别人的意向……
乃至成就涅盘。

5. 念施:忆念布施,亲自清净布施、离於悭贪、乐於舍离,此时即不起贪欲、□恚
、想要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6. 念天:忆念有信、戒、施、闻、慧的修行人,命终得生天上,我也应该要有信、
戒、施、闻、慧,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要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六念是将心摆在能引导解脱的念头上,此时自然就不会犯戒,也不会有不好的念头,
渐渐而能得定,再依定发慧。

《增壹阿含经》〈3 广演品〉中将六念再加上「念休息(止息心意)」、「念安般」
、「念身」、「念死」,成为「十念」,不论「六念」或「十念」都是佛教中很常见
的修法。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六念
#2
@Facebook
「六念」是六种能收摄心念乃至证得涅盘的禅修方法,包括:

1. 念佛:系念佛陀形相功德

2. 念法:系念佛法无欲离缚

3. 念僧:系念圣众清净和合

4. 念戒:系念持戒止恶成道

5. 念施:系念布施无悔无求

6. 念天:系念诸天清净三业

《杂阿含经》第857~860经即提到了这六念。

若再加上以下四者,则为「十念」:

7. 念休息:系念入定止息心想

8. 念安般:系念呼吸分别晓了

9. 念身:系念身分(解剖的部分)四大假合

10. 念死:系念死亡随时离去

更多叙述可参见《增一阿含经》卷二,经上说修习六念或十念可以「便成神通,去众
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盘。」(CBETA, T02, no. 125, p. 552, c11-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3
@Facebook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八五七
Sun Mar 22 23:29:3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4
@Facebook
请问法友:

[念休息]的意思是:[系念入定止息心想]吗?

这解释出自於何处?
Sun Mar 22 23:58:1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5
@Facebook
增ㄧ阿含,下载搜寻cbeta 电子佛典就有了。

T02n0125_p0556a05(06)□「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

T02n0125_p0556a06(01)□专精念休息。所谓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详谛,

T02n0125_p0556a07(00)□亦无卒暴,恒专一心,意乐闲居,常求方便,

T02n0125_p0556a08(00)□入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如是,

T02n0125_p0556a09(02)□诸比丘!名曰念休息,便得具足,成大果报,

T02n0125_p0556a10(02)□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

T02n0125_p0556a11(01)□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盘。是故,诸比丘!

T02n0125_p0556a12(00)□常当思惟,不离休息念,
Mon Mar 23 07:07:0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6
@Facebook
请问法友:

[念休息]的解释是:[系念入定止息心想]?

南传佛教[十随念]中的[寂止随念].则是指:[随念一切苦寂止的涅盘之德.]

[念休息]与[寂止随念]是否不同?

*** *** ***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93351.htm

在安般念之後,提示寂止随念,若欲修习者,居於静处禅思,随念如是称为一切苦寂
止的涅盘之德,即:“诸比丘!法只是有为或无为,於彼等诸法中,离欲称为最胜,
即骄的粉碎,渴的调伏,阿赖耶(执著)的破灭,轮回的摧碎,爱的除去,离欲、灭
、与涅盘”。

(圣典的文句)此中,“只”是限止之辞。“法”是自性之意。“有为或无为”即诸
缘和合而生(是有为)或非(诸缘和合)生(为无为)。“於彼等诸法中离欲称为最
胜”即於彼等有为及无为诸法中离欲称为最胜——名为最高,最上。

如是依骄的粉碎等德而作寂止随念(的瑜伽)者,那时则无为欲所缠之心,无□(所
缠之心),无痴所缠之心。然而那时他的心却成正直等。关於寂止亦如於佛随念等所
说的同样方法在镇伏五盖的刹那生起了诸禅支。因为寂止之德甚深,或因他倾心随念
种种德,故不达安止定,仅得近行之禅。因彼(近行禅)是由於随念寂止之德而生起
,故称为寂止随念。
Mon Mar 23 12:48:1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7
@Facebook
如此说来,既然安般念"後"能修随止寂念,那就顺便说明一下,修十念中的念佛,应
该也能如法炮制才是,连念天应该都是可以滴?
Mon Mar 23 20:53:3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8
@Facebook
修「佛随念」如何得解脱呢?
Mon Mar 23 21:22:2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9
@Facebook
修学十种随念.并没有先後的次第关系.

可选择自己适合的随念修行.

例如:

喜欢布施的人.就适合修[施随念].

很用心持戒的人.就适合修[戒随念].

*** *** ***

依南传佛教:

[十随念]中.出入息念(安般念)是最普遍修习的法门.

[十随念]中的[佛随念].[死随念].都被列入[四护卫禅]之中.

禅师会鼓励禅修者兼修护卫禅法.

而[十随念]中的[天随念]以及[施随念].都是比较适合在家居士修习的法门!~  ^_^

安般念能修到四禅.

而[佛随念.戒随念.死随念.施随念.寂止随念....]则只能修到近行定.

所以.如果安般念修到四禅时.再转修[佛随念.戒随念.死随念....].通常只要修学几
小时~几天.就能够成功证得佛随念或戒随念.死随念.....的近行定!~  ^_^

*** *** ***

【Linus Hsao 修「佛随念」如何得解脱呢?】

例如:

修「佛随念」证得近行定之後.再利用这近行定的定力.观察五蕴的缘生无常无我.而
证得涅盘!~  ^_^
Mon Mar 23 21:41:1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0
@Facebook
由初禅开始对於五根开始有掌握的能力,所以才称为破五盖,近行定离初禅尚远,也
就是说对於五根的掌握只是初步而以,请问如何观察 想蕴?
Mon Mar 23 21:46:1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1
@Facebook
例如:

修「佛随念」.是由於专心忆念佛陀的功德.藉由此专心而得禅定力.

这是属於[止禅]的禅定□围.

但是解脱.是藉由修行[观禅]:四念处.观察五蕴.六入处.缘起....

*** *** ***

近行定是非常接近初禅的!

也是要[暂伏]五盖才能达到近行定.

五根要有力.才能达到近行定.

只是相对於[安止定]而言.

近行定不是稳定的心安住於一境.

*** *** ***

其实修行[观禅]时.

观察五蕴.六入处.缘起....也是无法稳定的心安住於一境!

因为修行[观禅]时.所观察的五蕴目标.是无常生灭的.不是静止安稳的状态.

所以.当禅修者观察五蕴修观时.就无法进入[安止定]了.

以上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_^
Mon Mar 23 22:08:1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2
@Facebook
如果您认为观察五蕴时得出定,那就表示您的老师大概也是这麽讲的,也就是说同样
都不晓得如何依定起观,也不会有如此的经验。这样的想法就会导致将观五蕴和修定
分开,也因为无法依定而观,所以无法和世尊时代的阿罗哈如大迦叶 舍利弗一样成
就阿罗汉俱解脱。
Mon Mar 23 22:15:3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3
@Facebook
谢谢 Jiss Ye 帮忙列出南传对应的「寂止随念」,看来北传「念休息」较著重於止
息想念的入定,而南传的「寂止随念」较著重在涅盘。我看论中则是两者都提到,例
如《分别功德论》卷2:「念休息者,谓心意想息,五欲不起寂然永定,故云息也。
凡息亦有二种:外道梵志□形求福,亦云息也;沙门四果众结永消,乃是真息。」
(CBETA, T25, no. 1507, p. 36, c12-14)

由於相关的经文实在很精简,因此能知道不同传承的解读,对於掌握「念休息」或「
寂止随念」的重点是有帮助,我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叙述。
Mon Mar 23 22:39:3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4
@Facebook
刚查了查,在大藏经中,「念休息」又译为「念灭」、「念寂寂」、「灭念」、「厌
随念」。

因此是以止息、寂灭为所缘,但这所系念的寂灭还不是真的涅盘,否则南传也不会认
为「寂止随念」只能到近行定了?(能系念到真的涅盘的话,好像就快可以保送涅盘
了? XD )

所以应该是以止息或寂灭为所缘,等到一步步进步後,最终可得涅盘。

综合南北传的看法,如果「念休息」简述如下,是否会更好?

念休息:系念寂灭止息心想
Mon Mar 23 22:56:4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5
@Facebook
也许中阿含里的 <周那问见经>可以完整的说明这里的<寂止随念>和<念休息>

 这里的寂止和修息指的都是贪嗔痴等烦恼止息的状态,但止息也有程度上的不同,
比方说自上地的禅定可以摆脱下地的烦恼,例如:色界初禅由远离了欲界的欲寻、恚
寻和害寻等杂乱寻思而证得了心一境性。自欲界的人看来,初禅以上的禅定似乎烦恼
完全止息了。而实际上,从二禅的人看来,初禅尚有烦恼,并未完全止息。如此以北
传圣弟子们归纳经中修行九次地定的方程式「厌下苦粗障,欣上静妙离。」地地转深
、转上、转妙,转而更寂静。直到灭尽定的成就,才达成烦恼的毕竟无生。相对於前
八定,这是烦恼完全灭尽的状态,到这里寂止随念或念休息才究竟三界烦恼,正遍知
所有烦恼的灭、止息的过程。

 而佛陀这麽说明这个法门:「是为,周那!我已为汝说渐损法,已说发心法,已说
对法,已说升上法,已说般涅盘法」」
Mon Mar 23 23:05:5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6
@Facebook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91.htm
Mon Mar 23 23:06:20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7
@Facebook
依照阿含的解释,十念法门都能起神通,自致涅盘,想来没那麽单纯。
Mon Mar 23 23:09:0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8
@Facebook
邱大刚 法友说的很有趣:

【所系念的寂灭还不是真的涅盘,否则南传也不会认为「寂止随念」只能到近行定了
?(能系念到真的涅盘的话,好像就快可以保送涅盘了? XD )】

*** *** ***

如同[佛随念].是忆念佛陀的功德成就!

但光只是忆念佛陀的功德.可不会成佛啊!~  ^_^

[寂止随念]:是心仰慕.倾向於涅盘之德!

而无论[佛随念]或[寂止随念].

禅修之时:[则无为欲所缠之心,无□(所缠之心),无痴所缠之心。然而那时他的心
却成正直等。关於寂止亦如於佛随念等所说的同样方法在镇伏五盖的刹那生起了诸禅
支。]

至於.为何禅修[寂止随念].只能到近行定?

那是因为:[寂止之德甚深,或因他倾心随念种种德,故不达安止定,仅得近行之禅。
]!~  ^_^
Mon Mar 23 23:47:1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9
@Facebook
Linus Hsao 法友说:【如果您认为观察五蕴时得出定,那就表示您的老师大概也是这
麽讲的,也就是说同样都不晓得如何依定起观,也不会有如此的经验。这样的想法就
会导致将观五蕴和修定分开,也因为无法依定而观,所以无法和世尊时代的阿罗哈如
大迦叶 舍利弗一样成就阿罗汉俱解脱。】

*** *** ***

【观察五蕴时得出定?】

四禅八定的所缘目标是什麽?

修行[观禅]时.所观察的所缘目标是五蕴!

[安止定]的所缘目标.不是观察五蕴!

五蕴是缘生缘灭.即生即灭的.

所以.当修行[观禅]时.心就无法安住於[安止定]!~  ^_^

修行[观禅]时.可以从[安止定]退到[近行定]或[刹那定]!

*** *** ***

【如何依定起观,和舍利弗尊者一样,成就阿罗汉俱解脱?】

[依定起观]是理所当然的!~  ^_^

[止观双修]则是更好!~  ^_^

舍利弗尊者是如何修行的?

舍利弗尊者就是[止观双修]的最佳典□!~  ^_^

请参考:

《中部》第 111 经《逐一经》

《中部》第 64 经《大马伦迦经》

就以[初禅]为例:

先远离依、舍断不善法,止息一切身的粗恶,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
生喜、乐,成就并住於初禅。

然後.[心转向]於观察、审察:

此初禅还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

观察初禅五蕴为无常、苦、病、疮、箭、恶、疾、敌、毁、空、无我。

观察初禅五蕴的生、住、灭。

观照初禅五蕴的无常、苦、无我。

了知:初禅五蕴如此生,生已消失。

审察、了知:『此初禅五蕴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

从初禅~八定.

都是如此修行:

先入於[初禅~八定]的止禅.

然後把[初禅~八定].当作观察、审察的目标.

这就是所谓的:[止观双修]!~  ^_^

先入禅定.再审察禅定的无常、苦、无我。

而证得:[初禅~八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的智慧!
~  ^_^

而当以[初禅~八定]为观察、审察的目标之时.

此时心就已经退出了初禅八定的[安止定]!

而是处在[近行定]或[刹那定]的□围了!~  ^_^

因为.[安止定]是全心全意的专注投入於初禅八定.

此时心就无法[分心.转向]於审察初禅八定!

也就无法觉察初禅八定是[造作、思念、无常、灭法]!

相反的:

当[分心.转向]於审察初禅八定是[造作、思念、无常、灭法]之时.

心就已经是退出初禅八定的[安止定]了!

而是处在初禅八定的[近行定]或[刹那定]的□围了!~  ^_^

*** *** ***

 Linus Hsao 法友说:【依照阿含的解释,十念法门都能起神通,自致涅盘,想来没
那麽单纯。】

再举一例:

《小部》(小诵9、经集1.8)的《应作慈爱经》:

【....以慈爱对一切世界培育无量之心,上方、下方及四方,无障碍、无怨恨、无敌
对!

站立、行走、坐著或躺卧,只要他离开睡眠,皆应确立如此之念,这是他们於此所说
的梵住。

不接受邪见,持戒,具足彻见,调伏对诸欲的贪求,确定不会再投胎!】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1/111427.html

依《应作慈爱经》.培育慈心禅定.是可以通达於解脱轮回的!

但如果光只是[培育无量慈爱之心].证得慈心禅定.

又岂能[具足彻见,调伏对诸欲的贪求,确定不会再投胎]?

依据舍利弗尊者的[止观双修法].

就必须要审察、了知:『此慈心禅定的五蕴,是造作、思念、无常、灭法。』

当修行[慈心禅].证得[安止定]之时.

此时的心念是全心全意的专注投入於:[无量慈爱之心].

而以[止观双修法]审察慈心禅定是[造作、思念、无常、灭法]之时.

此时.心是由[忆念无量慈爱之心].而[分心.转向]於[觉知无常、灭法].

此时.心就已经退出慈心禅的[安止定]了!~  ^_^

*** *** ***

以上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_^
Tue Mar 24 00:16:4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0
@Facebook
请问初禅如何观五蕴,会观察到什麽?十念法门和四禅八定的关系呢?
Tue Mar 24 07:30:5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1
@Facebook
【初禅如何观五蕴,会观察到什麽?】

以修行[白骨观]为例:

当全心全意的专注投入於[白骨相].得到初禅定力时.

此时.可以藉由专注[白骨]的定力.心念转向於观察五蕴.修四念处!

也可以如舍利弗尊者的[止观双运法]:

先辨识[初禅五蕴]的名法及色法!

再观察[初禅五蕴]的名法及色法.是如何的依缘生起、依缘灭去!

而觉知[初禅五蕴]的名法及色法.是无常、苦、无我!是造作、思念!是无常、灭法
!

*** *** ***

【十念法门和四禅八定的关系呢?】

依南传佛教: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寂止]

这八种随念.依於思惟作意.不离寻伺作意.仅可得近行定。

此八种寻伺作意,或是因为其义深广、含义太杂.难以掌握於一心.难以达到一心专注
於[心一境性]的程度.

又或是因为其义过於粗糙.思惟作意时.心不安定.难以达到一心专注於[心一境性]的
程度,所以就无法达到初禅的安止定了,仅得近行定。

[念身]可证得初禅的安止定.

[念出入息]可证四禅的安止定.

但都无法进升到四禅以上的[无色定]!~  ^_^

因为.[出入息]也是依於色法.所以无法进升到[无色定]!~  ^_^

如同前述的[白骨观]例子:

修[白骨观]能证得初禅的安止定.

但是[白骨观]所缘念的[白骨相貌]太过於粗糙及复杂.不离寻伺作意.

因为二禅离寻伺.不离寻伺.就无法进入二禅!~  ^_^

如果此时.放舍[白骨的相貌].而一心专注於[白色].

那麽.就可以突破初禅的限制.而进升二禅~四禅了!~  ^_^

但此时是属於修行十遍禅的[白遍].就不是修行[白骨观]了!~  ^_^

这也像是:

声音是[禅刺]!安止定要远离声音.所以依靠念佛持咒的声音.就无法进入安止定!

这也像是:[自己无法抬起自己]是一样的道理!~  ^_^

*** *** ***

北传佛教的[阿含经].与南传佛教的[巴利藏]还是会有些差异的!

但北传[阿含经].自古以来.就被北传佛教判为[小乘].被打入冷宫不被重视.

没有传下阿含经的梵文本.也没有留下阿含经的注释书.可供研究.

或许.[阿含经]对四禅八定的解释不同於[巴利藏]?

以上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_^
Tue Mar 24 15:40:2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2
@Facebook
换句话说,您学南传後所知道的十念,和阿含的十念是不一样的。您所学的十念本身
有您所说的限制。而阿含所说的十念,任一皆能起神通自致涅盘。也引此您拿自己所
知来解释阿含的十念,自然和阿含格格不入。

大正藏本身包含了三乘道,自成一极完整之系统。以阿含的十念来说,本身包含了有
法和空法,以念佛来说就可以是有法如藏传的本尊法,念安般和念休息就是空法。同
样都能依定而观(非出定後观),观色蕴尽过四禅天,依次观其它三蕴尽达非想非非想
。此时非涅盘但已有资格可能入解脱者之流。

阿含所说为现证法门如上段所说,因此也如世尊预示,这类法门到了现代几乎没落了
。然此法白纸黑字写在大正藏,有心者当由之找出世尊说法原味并多修习、坚持之。

顺道一提,很刚好的师子吼站是少数等视大正藏「由阿含部到密教部」皆讨论的站台
,和您想的(阿含被打入冷宫)是不太一样,我们不搞北船南船东西船那一套滴。
Tue Mar 24 17:48:0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3
@Facebook
另外,以音声念佛或持真言,是能入定的,这也是您学南传後所知和阿含不同的众多
地方之一。

先忽略真言法的特点,音声只是专注的对象如同出入息,也因此以音声「抓稳小动物
」照样可以入定。「初禅以音声为刺」也见於阿含,但意思不是「无法藉由音声修止
」,这误会太大。

该经文的经意是「初禅还不是很深的禅境,会因为外在的某些音声而干扰到行者。」
,如同阳光直射能唤醒入灭尽定的阿罗汉一样。

会因为念佛等音声法门无法入定,只代表不适合该方式而以。
Tue Mar 24 18:38:2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4
@Facebook
如果有「无法以音声入定」的观念,自然无法理解楞严里面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
。
Tue Mar 24 18:42:2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5
@Facebook
其实经中也讲:「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可见得初禅的状况无法以口念佛念佛。
另外念佛也有很多方式,像南传还有在念如来十号功德法身,北传就已经很少这样修
行了 。南北传都有优点,不需要厚此薄彼喔!
Tue Mar 24 19:21:3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6
@Facebook
「初禅正受,言语止息」的意思是入初禅之後,已经入定则意识会到另一种状态,自
然不用言声。

不是不能,而是自然不用。

大正藏说了很多实修的方式,宝库一枚是也。
Tue Mar 24 19:35:0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7
@Facebook
入初禅 是缘 念出来的声音?
Tue Mar 24 19:52:2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六念
#4
@Facebook
「六念」是六种能收摄心念乃至证得涅盘的禅修方法,包括:



1. 念佛:忆念佛陀的德性,例如如来十号,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要加害别人
的意向,不染著於五欲,安住於正念、正智,直心没有後悔,自然获得轻安,进而心
定,乃至依定发慧,成就涅盘。



2. 念法:忆念正法、律能让人离欲,解脱烦恼,当下体证,此时即不起贪欲、□恚
、想要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3. 念僧:忆念圣众四双八辈,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应当恭敬供养,
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要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4. 念戒:忆念戒德,自己成就清净戒,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要加害别人的意
向……乃至成就涅盘。



5. 念施:忆念布施,离於悭贪,没有执著,平等布施,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
要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6. 念天:忆念有信、戒、施、闻、慧的修行人,命终得生天上,我也应该要有信、
戒、施、闻、慧,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要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修行六念能将心摆在能引导解脱的念头上,此时自然就不会犯戒,也不会有不好的念
头,渐渐而能得定,再依定发慧。



《增壹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中将六念再加上「念休息(念寂静)」、「念安般
」、「念身」、「念死」,成为「十念」,不论「六念」或「十念」都是佛教中很常
见的修法。



本卷第931经是《杂阿含经》中解说六念的重要经文,并可对读《杂阿含经》卷二十
第550经、卷三十第857经、《增壹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的解说。



修行六念有什麽好处?经上说修习六念或十念可以「出苦处升於胜处,说一乘道净诸
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CBETA, T02, no. 99, p. 143, b21-23),
「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盘」(CBETA, T02, no. 99, p. 237, c20),「便有
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CBETA, T02, no. 125, p. 554, a9-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5
@Facebook
《杂阿含经》自卷二十开始大约每十卷提到一次「六念」,因此此则的大部份内容之
前已post过,但随著每十卷的经文,又可见到一些细微的补充,所以仍PO上来给大家
参考。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E4%B8%89#九三一
Mon May 18 01:19:5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6
@Facebook
南传的[清净道论].

对於「十念」中的[寂止随念]的解释是:[忆念一切苦寂止的涅盘之德!]

这与《增壹阿含经》的「念休息」是否同义?这就不知道了?

仅供法友参考!

*** *** ***

清净道论:

【寂止随念,若欲修习者,居於静处禅思,随念如是称为一切苦寂止的涅盘之德,即
:“诸比丘!法只是有为或无为,於彼等诸法中,离欲称为最胜,即骄的粉碎,渴的
调伏,阿赖耶(执著)的破灭,轮回的摧碎,爱的除去,离欲、灭、与涅盘”。

(圣典的文句)此中,“只”是限止之辞。“法”是自性之意。“有为或无为”即诸
缘和合而生(是有为)或非(诸缘和合)生(为无为)。“於彼等诸法中离欲称为最
胜”即於彼等有为及无为诸法中离欲称为最胜——名为最高,最上。

如是依骄的粉碎等德而作寂止随念(的瑜伽)者,那时则无为欲所缠之心,无□(所
缠之心),无痴所缠之心。然而那时他的心却成正直等。关於寂止亦如於佛随念等所
说的同样方法在镇伏五盖的刹那生起了诸禅支。因为寂止之德甚深,或因他倾心随念
种种德,故不达安止定,仅得近行之禅。因彼(近行禅)是由於随念寂止之德而生起
,故称为寂止随念。】
Mon May 18 19:54:2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7
@Facebook
sadhu!~  ^_^

无著比丘.经教与实修俱优!

真是很难得的善知识!~  ^_^
Mon May 18 20:47:20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8
@Facebook
谢谢 Satipatthana Shi 提出这个议题,的确原来的写法容易误解。我本来的意思是
「念休息」=「念止息心意」(勉强类似念涅盘寂静,本身还不能涅盘,但是念涅盘
的功德,就像本身不是佛但是念佛的功德),但经您一说才发现经由不同的断句,可
能会让人误解认为念休息本身就是「止息心意」。

这边还有一个议题,或许可请您帮忙明天和无著比丘请教时一并□清,这个「休息」
在北传《增壹阿含经》来看没有指定是「涅盘寂灭」,北传的《分别功德论》也没有
指定是「涅盘寂灭」:「念休息者,谓心意想息,五欲不起寂然永定,故云息也。凡
息亦有二种:外道梵志□形求福,亦云息也;沙门四果众结永消,乃是真息。」
(CBETA, T25, no. 1507, p. 36, c12-14)

而南传的「寂止随念」的确看来意义差不多是「念涅盘寂灭」。

总之,这个原先过度简化的解释是须要修改,看那个词是否改成「念休息(念寂静)
」?感谢 Satipatthana Shi 及 Jiss Ye 的分享及讨论,并静待您转述无著比丘的
开示。
Mon May 18 21:07:0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9
@Facebook
当然也可用其他在括弧的几个字内能让人看懂,又不致於造成误解的词,还请不吝指
点、分享!
Mon May 18 21:08:4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0
@Facebook
啊,抱歉我没算清楚日子 :p 不急,我要修到念涅盘寂灭可能还要很久 :)
Mon May 18 21:31:3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1
@Facebook
邱大刚  兄  ,您真幽默!!害我笑出来
Mon May 18 21:37:2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2
@Facebook
请问 Satipatthana Shi: 无著比丘有在哪□开课或演讲呢?

读了他的两本书收获很多, 时常能在阅读中获得轻安的感觉, 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经验
, 如果能亲闻他的演讲就太好了!
Mon May 18 22:36:3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3
@Facebook
他的第二本书很精彩, 希望有机会参加他指导的禅修.
Tue May 19 14:04:2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4
@Facebook
《增壹阿含经》卷2〈广演品3〉:「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休息。

所谓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详谛,亦无卒暴,恒专一心,意乐闲居,常求方便,入
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

如是,诸比丘!名曰念休息,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
,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盘。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休息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
学。」」(CBETA, T02, no. 125, p. 556, a4-13)

如经中所说,念休息要达成的初步目的就是『心意想息』,白话说就是之前常提到的
『抓稳小动物』。事实上十念的任一法同样都是要先达到这个初步的成果,接著有朝
一日才能达到『(2)便成神通,(1)除诸乱想,获沙门果,(3)自致涅盘。』(编号为实
证顺序)。经中对此初步目的有各种形容如『除诸乱想』就是其一,这是入三昧定的
前提。

以文字形容来说『去诸乱想』或是『无有妄想』会是个参考的形容方式。

经中对於想蕴有个定义『想如阳炎』,阳炎也就是影像,这是实际修止道的过程中观
察到的现象。当『想如阳炎』的状况消失就代表心不乱动,才可能进一步入初禅。
Tue May 19 14:41:2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5
@Facebook
sadhu!~  ^_^

Satipatthana Shi 感谢您的回覆!~  ^_^
Fri May 22 11:57:5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6
@Facebook
关於Linus Hsao所提到的:「

经中对於想蕴有个定义『想如阳炎』,阳炎也就是影像,这是实际修止道的过程中观
察到的现象。当『想如阳炎』的状况消失就代表心不乱动,才可能进一步入初禅。」

有没有师兄有什麽想法?
Fri May 22 12:32:0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7
@Facebook
从原文看来,想如阳炎和有无初禅没有关系。
Fri May 22 17:29:30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8
@Facebook
联想到: 用像机拍一张照片以为拍到的照片是真实影像, 殊不知照片包含了众多扭曲
跟失真: (1)透视投影扭曲, (2)光学镜片扭曲, (3)色偏, (4)数位化失真...etc. 若
要得到真正的实像必须再经过一番系统调校 --> 很像是修行去无明
Fri May 22 17:29:3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19
@Facebook
如蔡忏摩法友所说:

[从原文看来,想如阳炎和有无初禅没有关系。]

也如Satipatthana Shi法友所说: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说明五蕴虚
幻不实的本质,特别是修□?舍那观时用的。

*** *** ***

『想如阳炎』是修□?舍那的过程中.所要观察到的现象!~  ^_^

[想]~[影像].是妄想杂念.也是修止禅的所缘!~  ^_^

如白骨观:以想像白骨的影像为所缘.

不净观:以想像□体的影像为所缘.

三十二身分:以想像发毛爪齿皮肉内脏的影像为所缘.

光明想:以想像光明的影像为所缘.

慈心观:以想像众生快乐的影像为所缘.

.....

修止禅时.以[想像的影像]为所缘.

当稳定专注於想像的影像.

使影像更加的明显清晰.

进而发展成[禅相]!

因专注於想像的影像.而进入初禅!~  ^_^

*** *** ***

Linus Hsao法友说:

[当『想如阳炎』的状况消失就代表心不乱动,才可能进一步入初禅。]

我觉得:

[当想像的影像:稳定清晰.不会消失.代表心不乱动,才可能进一步入初禅。]

*** *** ***

Linus Hsao法友说:

[阳炎也就是影像,这是实际修止道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我觉得:

[影像,是实际修止道的过程中.所需要专注忆持的对象。]

『想如阳炎』~不是在修行止禅时.所必须要观察到的现象!~  ^_^

而是在修行□?舍那的过程中.所要观察到的现象!

例如《八城经》、《中部?第111经?逐一经》、《大马仑亚经》....的[止观双运]法:

先修止禅.先入四禅八定,之後再接著修观禅:

观察四禅八定也是[缘起.无常.灭法]!

就是在修□?舍那的过程中.观察『想如阳炎』!~  ^_^
Fri May 22 18:07:1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0
@Facebook
谢谢大家精采的讨论!尤其感谢正念同学不辞辛劳地协助和无著比丘接洽,为大家带
来精采的讨论及指正 :)
Tue May 26 00:37:3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1
@Facebook
感谢 Anderson Chang 学友精辟分析,受益良多,若没有法友如此深刻比较四喻,还
真的不知道五蕴的下手处,感觉法友提供了一种FB上的阿□达摩XD
Thu Jun 18 11:45:1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2
@Facebook
我知道的好像不是这样耶!六念可以得近行定,然後还是要修习观照五蕴六入缘起这
类的法,才能证得涅盘吧!光修六念可以证涅盘吗?
Sat Jun 20 19:04:2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3
@Facebook
修六念得近行定是<<清净道论>>的解释,这里不依此论依经文如此说。
Sat Jun 20 19:15:5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4
@Facebook
那麽请问,修习六念得入正禅位和涅盘,是什麽原理呢?那和净土宗的教义有何不同
呢?
Sat Jun 20 19:17:5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5
@Facebook
如果念佛配和七觉支,就可以入四谛现观。
Sat Jun 20 19:56:0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6
@Facebook
再请教了,经文有这样说吗?贴文有这样说吗?还有那和我所说的有什麽不同?我就
是说,要有其它的法才能得正禅位和涅盘啊!另外念佛可以入禅正位吗?
Sat Jun 20 19:59:20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7
@Facebook
大德,请问「正禅位」是指什麽?如果有「正」是不是相对有「邪」?请问有「不正
禅位」吗?还有「正禅位」一词的用法,出自於何处?

有一位大德,广钦老和尚,曾经有人问他,甚麽是念佛三昧?他说,他有一次经验,
也不知是不是「念佛三昧」。不知道广钦老和尚的说法,是不是可以用四禅八定的角
度来看呢?

以上,阿弥陀佛。
Sat Jun 20 21:06:1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8
@Facebook
向法师礼顶!正禅位是指一、二、三、四禅!不正位是指禅间、其它的禅!如果可以
用四禅八定解广钦老和尚的念佛定,那就真的很有意思了!阿弥陀佛!
Sun Jun 21 12:05:5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29
@Facebook
另外请问为什麽删我的文,虽然我有备份啦,但删文的标准是什麽?有人主动出来指
责别人不对,被反问不能回答,恼羞成怒,我就要被删文吗?蔡忏摩 居土背景很硬
,所以我不能让他不开心吗?如果很硬,要我滚蛋也是可以的嘛!不要这样不明不白
的!
Sun Jun 21 12:07:2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六念
#6
@Facebook
「六念」是六种能收摄心念乃至证得涅盘的禅修方法,包括:

1. 念佛:忆念佛陀的德性,例如如来十号,此时即不起贪欲、□恚、加害他人的意
图,不染著於五欲,安住於正念、正智,直心没有後悔,自然获得轻安,进而心定,
乃至成就涅盘。

2. 念法:忆念正法、律能让人离欲,解脱烦恼,当下体证,此时即不起贪欲、□恚
、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3. 念僧:忆念圣众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应当恭敬供养,此时即不起
贪欲、□恚、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4. 念戒:忆念戒德,成就清净戒,此时即不起贪欲、□恚、加害别人的意向……乃
至成就涅盘。

5. 念施:忆念布施,高兴地离於吝啬与贪心,没有执著,平等布施,此时即不起贪
欲、□恚、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6. 念天:忆念有信、戒、施、闻、慧的修行人,命终得生天上,我也应该要有信、
戒、施、闻、慧,此时即不起贪欲、□恚、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修行六念能将心摆在能引导解脱的善念上,此时自然就不会犯戒,也不会有不好的念
头,渐渐而能得定,再因定发慧。

《增壹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中将六念再加上「念休息(念寂静)」、「念安般
」、「念身」、「念死」,成为「十念」,不论「六念」或「十念」都是佛教中很常
见的修法。

《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0经是解说六念的重要经文,并可对读卷三十第857经、卷三
十三第931经、《增壹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的解说。

修行六念有什麽好处?经上说修习六念或十念可以「出苦处升於胜处,说一乘道净诸
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CBETA, T02, no. 99, p. 143, b21-23),
「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盘」(CBETA, T02, no. 99, p. 237, c20),「便有
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CBETA, T02, no. 125, p. 554, a9-11)。


「六念」是六种能收摄心念乃至证得涅盘的禅修方法,包括: 1. 念佛:忆念佛陀的德性,例如如来十号,此时即不起贪欲、□恚、加害他人的意图,不染著於五欲,安住於正念、正智,直心没有後悔,自然获得轻安,进而心定,乃至成就涅盘。 2. 念法:忆念正法、律能让人离欲,解脱烦恼,当下体证,此时即不起贪欲、□恚、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3. 念僧:忆念圣众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应当恭敬供养,此时即不起贪欲、□恚、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4. 念戒:忆念戒德,成就清净戒,此时即不起贪欲、□恚、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5. 念施:忆念布施,高兴地离於吝啬与贪心,没有执著,平等布施,此时即不起贪欲、□恚、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6. 念天:忆念有信、戒、施、闻、慧的修行人,命终得生天上,我也应该要有信、戒、施、闻、慧,此时即不起贪欲、□恚、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修行六念能将心摆在能引导解脱的善念上,此时自然就不会犯戒,也不会有不好的念头,渐渐而能得定,再因定发慧。 《增壹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中将六念再加上「念休息(念寂静)」、「念安般」、「念身」、「念死」,成为「十念」,不论「六念」或「十念」都是佛教中很常见的修法。 《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0经是解说六念的重要经文,并可对读卷三十第857经、卷三十三第931经、《增壹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的解说。 修行六念有什麽好处?经上说修习六念或十念可以「出苦处升於胜处,说一乘道净诸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CBETA, T02, no. 99, p. 143, b21-23),「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盘」(CBETA, T02, no. 99, p. 237, c20),「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盘」(CBETA, T02, no. 125, p. 554, a9-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7
@Facebook
非常谢谢!

请借分享
Sun Aug 28 21:48:07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8
@Facebook
非常好用来实修的法门
Sun Aug 28 23:37:28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六念
#9
@Facebook
感谢分享
Mon Aug 29 01:50:28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