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60经中,阿难以自己的话总结出证得阿罗汉不出四种次第
。这四种次第都和止、观有关,但「为掉乱所持」这一次第不论南北传都莫衷一事,
连南传经文的译者都很头大,因此四个南传译本彼此间也有很大的差距。
在跳入文字的比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佛世时的阿罗汉是怎麽证道的?
诸如《杂阿含经》卷十八第495经:「持戒比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乐;得
信乐已,心得欢喜、息、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得解脱已,
悉能疾得无馀涅盘。」(CBETA, T02, no. 99, p. 129, a18-21) 「由戒生定、依定
发慧」的戒定慧三学,是通用的证道次第。
佛世时许多弟子善根深厚,或是先从外道老师学过头陀行乃至四禅八定,这些弟子身
业清净,听了佛法後有的是当下思维法义而证果(「观为先导而修习止」),有的是
依定谛观四圣谛证果(「止为先导而修习观」),而佛陀也教大家著重七觉支,尽量
定、慧平衡地修持(「止与观双运而修习」)。这些证阿罗汉的佛弟子如雨後春笋般
,纷纷亲证涅盘。
对律藏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初期的僧团是没有戒律的,因为没有人身业不清
净、没有人走偏了而惹出麻烦,有清净之实自然不须戒律之名。後来僧团人数越来越
多,有人不清净而惹了麻烦,才「随犯随制」,制立戒律以防非止恶。
基础不好的佛弟子,在获得定、慧之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障难,也就有各种对治以
帮助调伏身心。像难陀比丘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刚出家时一直怀念他美□的妻子,
修行无法有进展,因此佛陀以方便对治,让他上天看天女、下地看火锅,他了解了因
果,也就调伏了心念。(对这段历史不熟悉的同学,可参考 http://0rz.tw/PpVFC,
http://0rz.tw/xZwOF 。)
佛陀是这麽形容原先的难陀:「其有说言大力者,其唯难陀!此是正说。其有说言最
端政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其有说言爱欲重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至於难
陀2.0则是:「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
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CBETA, T02, no. 99, p. 73, a23-29)
调伏了无法安心修道的障碍之後,难陀由一爱欲深重的男子汉,摄守律仪、调伏六根
,由戒生定、依定发慧,成为梵行清白的阿罗汉。
这就是第560经当中所说的「比丘、比丘尼【为掉乱所持,以调伏心坐】,正坐住心
:善住心、局住心、调伏、止观一心、等受化。如是正向多住已,则断诸使。」
难陀无法忘怀妻子,正是「掉乱所持」,而佛陀的方便对治,则让他能「以调伏心坐
」。这一个关闭根门的阶段,也相当於三学的「戒」。
打通了这个关节,难陀等等业缘缠身的佛弟子也都能像立刻证果的师兄们,好好修习
止观以证得阿罗汉了。
总言之,阿难总结的四个次第中,「止为先导而修习观」、「观为先导而修习止」、
「止与观双运而修习」是利根者,不须要另外学戒的阶段,直接就修习止、观,开启
定、慧了。
而「为掉乱所持,以调伏心坐」代表的正是业缘缠身的众生,要先有戒等调伏、对治
的阶段,清除了障难,而能在止、观上得力。
这也呼应同卷第563经所说:「受持如是具足净戒,宿业渐吐」(CBETA, T02, no.
99, p. 147, c17) 「戒」和「调伏」、减轻业缘,是一体的两面,调伏好了,而能
「由戒生定」,进修於止观。
如今佛陀已灭度,没人带我们上天下地,但还是留下了许多调伏的方法,诸如念佛、
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念死等十念,还有许
多的方便法如礼佛拜忏(念佛、念戒的综合应用)、五停心观(例如不净观对治贪、
慈心观对治□、因缘观对治痴),为的不外乎调伏心念以修习止观。
若有同学修习止观许久仍没有突破,正是阿难所说的「为掉乱所持」,应该要回到调
伏的基本功,例如从八关斋戒开始,修习的结果自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知道
怎麽持八关斋戒的同学可参考 http://0rz.tw/gR6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