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1 |
@Facebook
|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
是有的。
《杂阿含经》第659经中说「於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而有信根,乃至产生五根
,其他经中也说初果圣者未来必证等正觉:「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
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6, a12-13),阿罗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51, c18-19)。
至於如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杂阿含经》卷十八:「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31, a16-17) 《杂阿含经》卷二
十四:「若比丘於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76, a11-18)
Tue Dec 23 19:24:01 2014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2 |
@Facebook
|
这个部分在大乘佛法跟佛法间还是有些距离,我个人感觉阿罗汉是得三菩提,佛才是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知是经文有误植还是怎样(上述只是我个人见解,无意引申
为一个推断结论)
阿含经中的菩提心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无上正等觉是佛才有,大家可以修到的阿罗汉
是正等觉(不讨论大乘定义,只就阿含经讨论)
不然就是阿罗汉还能成佛?这个也是大智度论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我自打嘴巴,说好
不讨论大乘定义,但阿罗汉在阿含经中得无上正等觉的经文实在很少)
Tue Dec 23 23:46:32 2014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3 |
@Facebook
|
随喜陈建开放的思考。若就《阿含经》来看,佛陀和阿罗汉所觉悟的解脱智慧是没有
差别的,有差别的在於佛陀累世累积的能力是更强、更全面的,因此佛陀能在无佛世
界第一个成为等正觉。
佛和阿罗汉的解脱智慧没有差别:
《中阿含经》卷36〈梵志品2〉:「梵志瞿默目□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
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答曰:「目□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
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CBETA, T01, no. 26, p. 655, c27-p. 656,
a3)
佛和阿罗汉的差别:
《杂阿含经》卷3:「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於未
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
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
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CBETA,
T02, no. 99, p. 19, c3-10)
至於「佛陀」的称呼就牵涉到不同的定义,例如「佛陀」最基本的定义是这个世界(
在无佛时)第一个自行觉悟又教化众生的觉者,那在这个时代就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
。而若照天台宗的五即佛的定义,就不限於佛陀一人。另外也有到别的世界成佛去的
佛弟子,并不会矛盾。
Thu Dec 25 23:38:03 2014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4 |
@Facebook
|
杂阿含经卷三(75)开始,也有一段比较如来与阿罗汉於五蕴上解脱的不同. 如来能:厌
、离欲、灭和不起.阿罗汉只有:厌、离欲、灭,没有不起.我的了解,不起意思为不执
著, 所以如来与阿罗汉至少在这种程 次 (五蕴)的解脱是不一样的? 因为这种解脱是
心解脱 ,不是上述中阿 含经卷36所谈的慧解脱?
Thu Oct 29 09:51:35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5 |
@Facebook
|
2013年出版的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在解释Mahabodhi(大菩提/无
上菩提)时,提及Mahabodhi是与Sambodhi(正觉)和Anuttara-samyak-sambodhi(无上正
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同意词, 同时这些词只能用来称呼佛陀。 这似乎与上
述"阿罗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51,
c18-19)。" 不合 ?
Mon Nov 02 13:42:26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6 |
@Facebook
|
如来十号之一的「应供」,又译为「阿罗汉」,佛陀也曾说过他是阿罗汉。佛和阿罗
汉本来就不是割截的不同东东,就像教授和博士不是对立的。将佛陀和阿罗汉视为对
立的,原则上是後期论的看法,但佛陀多次强调要以经、律为准探讨佛说。
阿罗汉的解脱智慧和佛的解脱智慧并没有不同,否则就不是阿罗汉了,也不是佛陀讲
过百千次的涅盘了 :)
一篇旧文关於《大般涅盘经》当中的分析,提供作参考:
https://www.ptt.cc/man/Buddhism/D106/DF61/D488/M.1224377811.A.3C1.html
Mon Nov 02 15:21:25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7 |
@Facebook
|
To Peter Chen: 卷三第75经的灭=不起=解脱,因此第二次提到时,就将重覆的不起
、解脱省略了,而不是说阿罗汉没有不起、没有解脱。
不信的话,对比一下巴利对应经典就知道,两段的用词完全一样。
此经前半表明了佛与阿罗汉的解脱没有差别,与《中阿含经》卷三十六〈梵志品2〉
第145经瞿默目□连经呼应:「梵志瞿默目□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著、
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
答曰:『目□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
无有差别,亦无胜如。』」(CBETA, T01, no. 26, p. 655, c27-p. 656, a3)
此经後半则表明了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在於佛陀是这个世界、这个时期,第一位无
师自悟佛法并教导给众生的觉者,而所有的声闻众乃至阿罗汉,则是听闻佛陀讲说佛
法後,照著修行而得以解脱。在卷二十六第684经,则进一步阐述有「如来十力」,
是佛陀超越声闻众的能力。
Mon Nov 02 15:25:08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8 |
@Facebook
|
关於「如果2者解脱慧没有不同,那维摩诘经中的天女散花,为何花落在阿罗汉身上
?而不会沾黏在菩萨身上??」
这是不同的主题,不是讲解脱智慧(涅盘)。
首先,《维摩诘经》中被K的人可多了,弥勒菩萨也被K,难道弥勒菩萨不是菩萨吗
:D 《维摩诘经》中这些菩萨及阿罗汉彼此自谦地漏气求进步,和末代各宗派主张自
宗才是究竟,成为蛮明显的对比。
阿罗汉可以有处世的习气(菩萨也可以有处世的习气,就像观音菩萨大悲等等),毕
竟习气是世间应对的角度不同,无碍解脱智慧。
Mon Nov 02 15:31:22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9 |
@Facebook
|
To Peter Chen: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这是辞典,辞典已是後
人再根据後人的解释再解释了,是较通俗的说法,和依据经、律的讨论层次不太一样
喔 :)
一般因为佛陀是在无佛世界觉悟的第一人,因此特别称为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或许是因此而说专指佛陀
。但这是极为简化的通俗说法,像前面提的经文就有提到:「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
道,必定正趣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6, a12-13) 、「住四念处,修七
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31, a16-17) ,这些经
文都显示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所说的并非放诸四海皆准 :)
Mon Nov 02 15:38:58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10 |
@Facebook
|
有读经的人,就知道「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
Sambodhi(正觉) [... ...] 只能用来称呼佛陀」这是通俗说法,但不精确。
Sambodhi 音译为「三菩提」,经中常以「三菩提」形容声闻的成就,也就是涅盘,
单以《杂阿含经》前几卷为例:
《杂阿含经》卷3:「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
然後究竟苦边。」(CBETA, T02, no. 99, p. 16, a12-14)
《杂阿含经》卷6:「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
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CBETA, T02, no. 99, p. 42,
a12-14)
《杂阿含经》卷7:「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
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CBETA, T02, no. 99, p. 43,
a11-14)
这样的经文非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而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表示 Sambodhi (三菩提) 「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同义词」,对照经
文,是否表示初果圣者皆将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子的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在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所说地「这些词只能用来称呼佛陀
」不就自相矛盾了?
如前所说,辞典是通俗的讲法,倒不能说辞典有错,辞典毕竟要在几句话里面以一般
人最能听得懂的方式简化解说。而当讨论精细的法义时,还是得依经、依律 :)
Mon Nov 02 15:47:19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11 |
@Facebook
|
至於前面有网友提到《大智度论》的内容,该部分主题据我所知并不是在谈解脱智慧
,而是更广义的智慧。
举例来说,联考全部考满分是不是一种智慧?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
证阿罗汉不代表联考就会全部考满分,阿罗汉如果出身乡下,没学过英文的话,英文
搞不好会挂蛋,但这不影响解脱智慧。
佛陀在尚未出家前就已是世间智慧的极致了,什麽都考第一,这是菩萨六度万行汇集
资粮的结果,也因此他才能在无佛世界自己觉悟佛法,从这个角度来说,佛陀当然比
一般声闻弟子来得强得多,这些也是经文上说的「如来十力」的背景。
另外不免俗地还是要再提醒一次,本社团的规章是依经、律讨论,一般通俗性的讨论
可以在「佛法、佛学与佛教」社团讨论 :)
Mon Nov 02 15:58:19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12 |
@Facebook
|
很抱歉,我这段话"同时这些词只能用来称呼佛陀",应改为"同时这些词只能用来称呼
任何的佛" 因为辞典英文原文是buddhas,不是the Buddha.再说,这辞典不是世尊执笔
的,也没有经过他的校正,错误与不全是有可能. 依此类推,我不是有意对过去和现在
的高僧大德不敬,世尊的教法, 佛灭後经过结集再传诵再写下来,再翻译,其中误植或
漏掉也是有可能.这段75经关於厌、离欲、灭、不起、解脱重覆两次但又不完全相同
,使我在想是否佛在指出另一个角度佛与阿罗汉的不同。也因此,提及如来时是只有用
解脱两字,提及阿罗汉时是用阿罗汉慧解脱六个字。另外,慧解脱,心解脱,和俱解脱是
不一样的...只是个人思路无法打通的疑点。也许还该去学点巴利文或梵文:-) "本社
团的规章是依经、律讨论"-谢谢指出,将不再引用经典外的看法。
Tue Nov 03 10:26:42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13 |
@Facebook
|
关於「不起、解脱」,这不是佛陀和阿罗汉的不同,因为其他非常非常多经典都有写
阿罗汉「不起、解脱」,可以 CBETA 搜寻「不起」关键字,有 19995 笔,例如:
《杂阿含经》卷1:「於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
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CBETA, T02, no. 99, p. 6, a6-8)
也就是依经、依律,自然能避免单一处文字上的解读问题,而了解经典的原义 :)
Wed Nov 04 19:52:00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14 |
@Facebook
|
不过 Peter Chen 的眼力真好,连省略了这两个字都注意到,很少人会注意到这麽细
:)
Wed Nov 04 20:36:57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15 |
@Facebook
|
根据庄春江工作站比对南北传经文,上述杂阿含经75经,相对应的南传经文为相应部
22相应经58.相应部22.58经中,前几段比较解脱时,巴利文anup?d?(英译为without
grasping,不抓住)均有同样的出现.这个anup?d?可能就是杂阿含经中"不起"(不执著
)的原文.这似乎表示杂阿含经第二次提及解脱时,漏翻译了"不起".
Thu Nov 12 10:42:37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16 |
@Facebook
|
Sat Nov 14 11:56:44 2015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17 |
@Facebook
|
菩提心。菩提心。为什麽学佛就一定要发菩提心。。。根本就发不出来啊^^"
Mon Mar 21 00:22:09 2016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18 |
@Facebook
|
愿以过去。现在。未来所修一切福善回向白话杂阿经另外四本大众能同心同德顺利做
出来,以告慰当日世尊□园教诲 ^_^
Mon Mar 21 01:02:16 2016
|
|
|
Re: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
#19 |
@Facebook
|
>>在下浅见 圣人 无差别。
经中所见:
金刚经中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陀恒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至少有这四大类的差别。
Tue Mar 22 10:18:10 2016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