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四念处不只是四个方法
#1
@Facebook
四念处不只是四个方法,而是大多数佛教法门都可以应用而渐次提升觉知的四个层次
;七觉分不只是七个项目,而是修佛教法门自然可渐次觉悟的七个层面。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41经开始即强调以下诸多法门皆可从四念处(念觉分)入
手、完成七觉分:

741:不净观

742:随死念

744:四无量心

745: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

746:安那般那念

747: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尽想、断想、无
欲想、灭想、患想、不净想、青瘀想、脓溃想、?胀想、坏想、食不尽想、血想、分
离想、骨想、空想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念处不只是四个方法
#2
@Facebook
相关经文可见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4%B8%83#七四二
Sun Jan 11 13:26:1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念处不只是四个方法
#3
@Facebook
个人对於四无量心搭配七觉支的操作有些问题,如经所说,慈心观为念觉支的初始,
接下来的择法是如何去操作?

四念处在我的理解中,以身念处举例而言,念觉支建立起来後,择法可以直接看到身
的无常。

那如果以慈心禅建立念之後,慈心观缘假想的无量众生,是如何择法呢?看到自己不
好的想法後都刻意转为慈念吗?这里我便不太理解

我後来的假设是:用慈心观建立起念,有点像止,在择法的时候,还是搭配七觉支的
核心 向於厌 向於舍,意思是,用慈心观建立止,择法时准备要观了,要转个弯,转
成观:向於厌、向於舍或者是四谛观的择法,而不是在建立慈心念後,还一直以无量
众生作为择法的观法。 个人理解而已,欢迎大家针砭讨论。

这里我觉得经典写得较简略,可能需要实修或论典来说明较为清楚
Tue Jan 13 11:37:3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念处不只是四个方法
#4
@Facebook
好问题 (y)

在修习慈心观後,自然也会有身、受、心、法的过程,例如说修慈心观时感到快乐是
受念处,慈心而没有□心或是起了贪心等,是心念处,接著到法念处觉知在修时是否
有五盖,都是很自然的过程,这样自然就会迈向七觉支的各觉支。

也就是说,慈心观在佛法的操作下,并不仅仅是一直观想慈无量,而是会引导入佛教
的四念处及七觉支修行。观想慈无量只是慈心观在修定的方法而已。

那麽慈心观的择法觉支是什麽?例如因为有身、受、心、法的体会,因此就能择慈心
、去除□心,这是最明显的。当然,对贪心、散乱心等等觉知或择法,也会在修习慈
心观中更加清晰,毕竟静止的湖中任何动静都会很清楚,因此就能够择善法、去除不
善法,接著精进修行(精进觉支)自然就会修慈心观产生的法喜(喜觉支)以及更进
一步的身心都轻安(猗觉支),在这轻安之下就容易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
念持喜安,入初禅(定觉支)乃至四禅,然後才能悟到真正的舍是什麽(舍觉支),
启发智慧。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四念处和七觉支的原则应该都是一样的,因此可以举一反三。如
果论中对於如此实修有不同的看法,也请大家不吝告知。谢谢!
Wed Jan 14 19:40:1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念处不只是四个方法
#5
@Facebook
陈建 说的「要转个弯」是对的,四念处或七觉支是一步一步增进的过程,在一个步
骤觉知稳固後,就会转移到下一个步骤上,才能增进,不像修定要将心一直放在同个
所缘上。
Wed Jan 14 19:47:4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念处不只是四个方法
#6
@Facebook
如何由慈心观修行到解脱?

《中部》第52经有说明:

修慈心证得禅定後,再对慈心禅定的名色法修观:[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
法。]

由此断除烦恼、证悟涅盘。

八城的居士第十请教阿难尊者:佛陀是否说了一法,能使比库们通过精进获得解脱、
断尽烦恼?阿难尊者连续回答了十一种修习止观的方法:先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
禅、第四禅、慈心解脱、悲心解脱、喜心解脱、舍心解脱、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
和无所有处定;从这些定出定後再修观, 能得漏尽,证阿拉汉果;即使不能,也可
证不来果。

八城经 (Atthakanagarasuttam):译自《中部》第52经。

“居士,于此,比库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
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 念 。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
灭法。’他住於其处 ,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 ,灭尽
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般涅盘,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居士,这即是一法为
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於不放逸、热忱、自励
,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 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
并住於第二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二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
达。

再者,居士,比库离喜,住於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
具念、乐住。’成就并住於第三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三禅是造作、思念…
…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
,成就并住於第四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四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
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
上、下、四隅、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 切[有情]的世间以慈俱之心、广、大
、无量、无怨敌、无□害遍满而住。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慈心解脱是造作、思念
。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 法。’他住於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玛欣德 尊者 Mahinda Bhikkhu 译自《中部》第52经

http://www.taiwandipa.org.tw/index.php?url=40-201&data_master_id=484
Mon Jan 19 00:31:3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念处不只是四个方法
#7
@Facebook
agam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4%B8%83#□??□??□??

经中说:

[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

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
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注解]中则说明:

於净最胜:??

空入处最胜:大慈大悲而不著,所以净、空可超越大慈与大悲。

识入处最胜:有识的作用才有喜,所以可超越喜的是识。

无所有入处最胜:要有东西才会有舍,无所有时才会不执著,因此才可超越舍。

-------------------------

我一直不能理解:

为何修习慈悲喜舍,以:净、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为最胜?

[注解]中的说明.是否有经论依据?

还请法友们.能更详细的说明.

感谢!~  ^_^
Mon Jan 19 01:11:1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念处不只是四个方法
#8
@Facebook
感谢 Jiss Ye师兄,我一开始的确是想,假想观怎麽能直接得解脱呢?我的[转个弯
]的意思跟大刚兄讲的有点小小不同,大刚兄讲的是稳固觉支而向下一步转换所缘,
我的想法是在同一个所缘上观法的无常无我特性直到解脱:是 直接观一个所缘从一
开始观到心解脱,慈心观没办法,必须从假想众生转到观向於厌、向於舍,相较之下
,四念处任何一个念处,从头观到尾都不需转换所缘,法的特性就会自己显现出,怪
不得世尊要说:四念处是唯一之道,此唯一 并非只有,而是像直达车那样,不用换
车,用慈心观当所缘也很好,就是在念住稳固後转换一下所缘即可,但也可能像大刚
兄说的,这个转换过程是自然的,碍於小弟实修不足,讲到这就要打住了,无法另作
猜想 :P
Mon Jan 19 17:36:2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念处不只是四个方法
#9
@Facebook
Jiss 说得是。若单看经中的步骤的话,细部分解动作是:

身念住 -> 受念住 -> 心念住 -> 法念住  ?  (调伏)五盖、(培育)七觉支 = 念
觉支 -> 择法觉支 -> 精进觉支 -> 喜觉支 -> 猗觉支 -> 定觉支(包初禅至四禅,
也就是 Jiss 说的入定) -> 舍觉支 -> 证知四圣谛

To 陈建, 慈心观的假想从散布慈心给自己、给他人的开始,进一步地拓展「慈心」
,在心念住的著墨或许多一些,这种作法也是四念住的一种,如第744经所述。其实
,不只慈心观是假想,初学者对不净观的观想也是种假想,到後来自己证知了才不是
假想 :) 纵使是数息观好了,其实气息也只是因缘和合的,不是真实法,但以之为所
缘而可以更进一步。

就个人所知,有四圣谛概念的佛弟子,修习慈心观到了舍觉支的时候,也自然可以领
会其无常的特质,并进而实证四圣谛;另一种作法是在每一个觉支都探索其四圣谛的
特质,也就是此经中说的「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知苦谛而依远离、断
集谛而依无欲、证灭从依灭、修道即向於舍,那也就像陈建说的「法的特性就会自己
显现出」。条条大路通罗门,都可以试试罗 :)
Mon Jan 19 22:56:1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念处不只是四个方法
#10
@Facebook
To Jiss Ye: 关於四无量心以何为胜,的确该段的注解是很久以前同学填的,不是正
解。前次读经班中大家也只是简单讨论,还没有人跳出来下结论 :D 有同学想清楚的
话可以帮忙改正喔!
Mon Jan 19 23:01:3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念处不只是四个方法
#11
@Facebook
嗯嗯,感谢邱大刚,师兄回应,我想我可能有些自己的思想执著,我一直想:慈心观
的所缘是假想啊,我後来重看大刚兄的回应,发现是这样:一样是慈心所缘,但是在
建立念住後的择法,是择善不善法,所缘还是慈心所缘:散播慈爱给无量众生,但是
已经具有择法的作用了,即在慈爱所缘下的修行七觉支,是所缘固定,但每一支有其
观察作用(有点像止观俱行?),很难再想了:真的要实修XD
Mon Jan 19 23:20:30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