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进度(2015.01.12-2015.01.18): 卷二十八(748-774) 「所谓欲者。云何为欲?」 杂阿含经(七五二)里佛对迦摩比丘讲到:「欲,谓五欲功德□。 何等为五?谓?眼识明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 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 然彼非欲,於彼贪著者,是名为欲□。」 世尊又说偈言: 「世间杂五色,彼非为爱欲, 贪欲觉想者,是则士夫欲, 众色常住世,行者断心欲。」 这段内容呼应了250经里 佛讲到的:「如是,尊者摩诃拘□罗!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 法系意,中间欲贪是其系也。」 佛陀比喻:譬如,让一头黑牛与一头白牛并肩拉车,不是黑牛去绑白牛,也不是 白牛 绑著黑牛,而是担在黑牛与白牛肩上的「轭鞅」,使两头牛并在一起拉车 的。 也有不少地方都提到了相同对「欲」的教导,像是: <<法句经>>:「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 <<杂阿含经>>(490): 「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欲者,云何为欲?』 舍利弗言: 『欲者,谓:眼所识色,可爱、乐、念、染著色;耳、声;鼻、香; 舌、味;身所识触,可爱、乐、念、染著触,阎浮车!此功德非欲,但觉想思惟者是 。』」 <<杂阿含经>>(1286):「非世间众事,是则之为欲。心法驰觉想,是名士夫欲」。 佛陀对我们反覆的说明,修行的关键之一,在於如理作意(正思维)而对六入处如实了 知。听闻佛法,如理作意是产生正见的因缘。 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断爱欲,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 念、正定。」
蔡忏摩 的分享很不错。已将其中的相关经文列上读经拾得。 Ps. 上述1268经应是1286经 :)
谢谢指正 , 已经改过了 。
c.f.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 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5%85%AB#七五二
感谢Satipatthana Shi分享法句,赞叹随喜。
也感谢正念同学的分享,已整理到第752经的「读经拾得」中: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5%85%AB#七五二 我想此经的「贪欲觉想」的「觉想」是不是可解说为「对於想的寻」,因为经中的「 想阴」是心中浮现的相(和现代用语的「思想」不太一样),想是一种标记,至於「 寻」(旧译为「觉」)才是因为「想阴」而产生的反应,造业的似乎是「寻」而不是 「想」本身? 因此,此经的「觉想」能不能说是一种「寻」(旧译为「觉」,是投向的注意力,也 是较粗略的寻求、思心所 ),提到「想」是因为这寻是基於想而生的?
(瑜伽师地论)...云何如理作意施设建立?□柁南曰: 依处及与事,求受用正行,二菩提资粮,到彼岸方便。 应知建立略由八相,谓由依处故,事故,求故,受用故,正行故,声闻乘资粮方便故 ,独觉乘资粮方便故,波罗蜜多引发方便故。 http://yathasukha.blogspot.tw/2013/11/3.html
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依处者,谓有六种依处:一、决定时。二、止息时。三、作业时。 四、世间离欲时。五、出世离欲时。六、摄益有情时。 [解]什麽是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依处?就是随顺道理的作意思惟,与道理相应的思惟。 ***依止什麽去寻伺,才算是如理作意呢?有六种依处,就是(十一个善心所)。
大刚兄 回应你所说 上周 吕胜强师兄 演讲有讲到 他说:受 想 不是造业, 行才 是 造业, 也让我困惑一下。 我也同意 大刚兄所说: 佛法的 想 跟我们用语中的 思考 不同,我自己後来的理解是: 吕师兄用 触受爱取有 解释行, 而 想在受之後 马上出现,感觉是 一个[取象的比对]的马上动作,尚未经过个人意志思考,而现代 用语的思考:如 这样作好不好啊 我常常做的犹豫而担心等等 已经有意志 造作的 成分了 如果以五蕴分法,在思考衡量时已经是 行 了 ,在造作意业了;这部分我 参蛮久的,蛮在意这个问题XD
To 陈建, 没错,佛经「五蕴」定义中的「想蕴」和现代用词的「想」不太相同,现 代人说的「想」和佛经用语中的「思」较接近,因此的确「行」(思)才是造业 :)
Satipatthana Shi 所提俱舍论那段~~俱舍论认为,因错误的知见(受想)而产生错 误的执取(心相应行)而发动身口意造作(恶)
最近有些情绪,刚好可以做为实验:因为听到他人诽谤话语或在行文间的不平,[想 ]的作用启动:这些人於生我不善利,心生忧愁恼苦。 但阿建心知难过,非起欲望报复,心想:或许做一些让自己平静、舒服一点的事情, 看大刚兄贴的跟庄师兄整理的六念经文,此为[行]的作用启动,而在看六念经文、思 维六念经文後,阿建心情有稍微平稳一点,此为由[行]藉由[思]心所在意业跟语业上 (跟师姐聊天)造作,果报是稍微平静的心。 [行]在我的体验上,像是意志的彰显,而想东想西想怎麽做,已经有了从内而外的适 应了,想东想西虽然是思考,但是已经有要外显的意味,跟[想]单纯从外而内取像比 对有所不同。 以上也只是我的体会,或多有谬误,请各位师兄指正。 附注:回 乔瑟夫 师兄,我的体验上,想的取像作用产生的知见,对自己不只是想法 影响、对情绪也影响很大。
to 陈建兄:这边是分析为五个身心状态,其实这速度相当快,只要一个发生(受)其 馀四个就都发生,只是当展现出来时,(受)最粗显这是从心来讲,但是,也通过身(色 蕴)
我举个例子~~当有一个很漂亮的女生在你眼前,这时五受蕴通通中标
https://youtu.be/22Cf0HaA2j0
「所谓欲者。云何为欲?」....杂阿含58经..比丘白佛: 「善哉!世尊!欢喜、随喜。今复更问:世尊!有二阴相关耶?」 佛告比丘: 「如是!如是!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於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 是行、如是识。』是名,比丘!阴、阴相关也。」.....小弟认为上述这段才是会去 "造作"的原因
乔师兄上面只引用原文,还烦请做个人对经文的解读和比较完整的叙述,不然我们很 难正确的掌握乔师兄想表达的意思。这样也是方便了读经班的同学们了解底下讨论串 的内容。 撒度~撒度~
我想表达的是...1.这个"欲"已经是五蕴层次了,这是一个善念也可能是恶念,接著下 来就是属造业的层次也就是身口意的造作了2.欲在俱舍论的解释;希求所作事业
谢谢师兄耐心的解释! 撒度~撒度~
怎麽都没有人对"贪"做探讨?撒度~撒度~
对於乔师兄针对念处同学的问题:我们知道阿罗汉他们也造业、造作,行住坐卧、说 法受食、慈悲喜舍无不是身语意业,无不是五蕴作用,但阿罗汉们的不叫五取蕴,而 是五蕴,所以同学认为正思惟五蕴(不是随著颠倒想)是佛陀教学的重点,这也相应 念处同学引用的经的说法。 证入法性後,随著明相应触後生的身语意行不会继续产生烦恼。 因为没有颠倒妄想所以无执,因为无执所以无所取。
而贪心也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法蕴足论第16杂事品...◎云何贪? 谓於欲境,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著、爱乐、迷闷,耽嗜、遍耽嗜,内缚□求 ,耽湎苦集,贪类、贪生,总名为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