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1
@Facebook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
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识法;作如病、如痈、
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思惟,於彼法生厌、怖畏、防护;生厌、怖畏、防
护已,以甘露门而自饶益,如是寂静,如是胜妙,所谓舍离,馀爱尽、无欲、灭尽、
涅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本经所述之"若行、若形、若相"及"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 不晓得何解, 请教大
家的看法. 感恩.
Sun Mar 29 10:54:2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2
@Facebook
前述经文为例,「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指的就是要舍弃初禅的觉受,
这其他经文中将觉受描述为「相/标」,指的都是初禅的定境,也就是「有觉有观离
生喜乐,入於初禅」中让行者"喜乐"的内容。初禅还有觉观,得****舍觉观***後入
二禅。所以二禅名为「无觉无观,定生喜乐」。****舍觉观***就是上述的「...彼不
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识法;作如病、如痈、如刺
、如杀、...」。
Sun Mar 29 15:44:0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3
@Facebook
本经所说的「若行、若形、若相」,或许可以解释为在行禅定时心念系在某个形、相
(所缘)上。

经文接著说「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识法,作
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思惟」可以解释为在证得初禅後,基
於初禅的定力转而作慧观。

第867经则是讲二禅具足住後,「若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忆念,而於色、受、
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则是基於二禅的
定力转而作慧观。

第869经则是讲三禅具足住後,但句子不太一样:「若不尔者,以如是行、如是形、
如是相,於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此处句子叙述不同
的原因,有人知道吗?)

第870经则是讲四禅具足住後,「若不如是忆念,而於色、受、想、行、识思惟如病
、如痈、如刺、如杀。」

这些经都表示依於佛法而行止、观的佛弟子能够证果解脱,纵使还没有证果,最少也
能往生到其禅定力所对应的天界。
Sun Mar 29 16:48:4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4
@Facebook
869 经的确怪怪的。我想它的意思大概是:

若不尔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於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痈、如
刺、如杀。

或是

若不尔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於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痈、如刺、
如杀。

也就是这个子句「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就是那句「若不尔者」的同位格,我
想这样才比较合理。
Sun Mar 29 17:54:4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5
@Facebook
由864至870可一起读会比较完整,前後是连贯的。基本上864和865都是一样的,讲的
是解脱道的理论

以864来说经文讲的是初禅比丘有两种状况,一是住於初禅,二是继续升进。继续升
进也就是「...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识
法。作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思惟****。...」。继续升进
就是继续往前的意思,如初禅舍觉观後入二禅,二禅舍乐受入三禅...等等,这过程
直至过了非想非非想就是舍五蕴的过程,此处以"现证"法门而言。

而866讲了前述行者也可能是阿那含解脱,需注意的是866开头是:

《杂阿含经》卷31:「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不得解脱。以欲法
.念法.乐法故。取中般涅盘。若不如是。或生般涅盘。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盘。
若不如是。或无行般涅盘。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盘。若不如是。或复即以此欲法.
念法.乐法功德生大梵天中。或生梵辅天中。或生梵身天中。」(CBETA, T02, no.
99, p. 219, c16-22)

世尊说如果该行者不是阿罗汉解脱,也可能是阿那含解脱(因为由初禅继续升进,状
况2)。或是以初禅的定力往生初禅天(因行者住於初禅,无升进,状况1)。这对应了
864所说的初禅比丘的两种状况,一是住於初禅,二是继续升进。

867/868同864/865,不同处是行者入二禅,同样的,二禅比丘有两种状况,一是住於
二禅,二是继续升进。同样的,世尊说如果该行者死後不是阿罗汉解脱,也可能是阿
那含解脱(继续升进,状况2)。或是以二禅的定力往生二禅天(因行者住於二禅,无升
进,状况1)。这对应了867所说的二禅比丘的两种状况,一是住於二禅,二是继续升
进。

869及870一样,只是换成了三/四禅,同样都是比丘的两种状况,一是住於该禅地,
二是继续升进。
Sun Mar 29 19:04:2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6
@Facebook
http://m.zuowen.chazidian.com/uploadfile/2010/1229/20100514-e5067868.jpg
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是小狗
Mon Mar 30 19:53:0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7
@Facebook
初禅天没照片可以比喻
Mon Mar 30 19:54:4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8
@Facebook
之前的讨论,可以参考: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Sitting/Q/F199MHAQ
&num=2
Mon Mar 30 21:29:1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9
@Facebook
还有这篇: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Sitting/A/F19ABFQA
&num=3
Mon Mar 30 21:33:1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10
@Facebook
我简单的看了一下上面的精华文章, 提到光明想是一种禅相, 这部份可能有一点点混
淆了.

以清净道论的教导来说, 它基本上有四十种修定的方法, 一般称为四十业处, 其中有
十遍, 十遍之一就是光明遍.

而这四十种方法, 都有类似的次第, 就是先找一个修习的业处(所缘), 第一阶段会生
起 "取相" , 其次生起 "似相" (禅相大概是指似相), 接下来才是证入安止定.(并非
四十业处都能证入安止定)

所以光明想的修习方式会有它的似相出现, 而安般法也有它的似相.

若说光明想也是一种禅相, 就有一点混淆二种不同的概念了.

不过我没很仔细看完文章, 不确定我有没有误会, 或是其实文章中也有解释了. :p
Tue Mar 31 00:59:5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11
@Facebook
其实,我不知道这个光明想是怎麽修的。如果从光明由想阴生起的角度,称为禅相,
我是觉得可以接受。所以如果是缘外界光明(或是五阴也可),只要闭眼(内在)出现光
明相,应该至少就算是取相。

我是把禅相涵盖取相跟似相。有一些解释是还有加上一个遍作相,我觉得遍作相并非
想阴产生,所以应该只是因为可以生起取相才这样命名跟分类。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7%A6%85%E7%9B%B8&variant=zh-hant
Tue Mar 31 09:32:1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12
@Facebook
http://www.dhammatalks.net/Chinese/Pa_Auk_06.pdf
Tue Mar 31 11:52:0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13
@Facebook
推荐奥帕禅师的指导内容,不过那不是易行道就是。
Tue Mar 31 11:57:4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14
@Facebook
再补充一下,这一句:

禅相:从想生,以想为因,以想为根源;故知由不同之想而现起种种相。

上面那一句是清净道论在解说安般法的似相,安般的似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呈现。不
过其他的禅修法大多有固定的似相,并非都是不同的种种相,为避免误会,所以挑出
来说明一下。
Tue Mar 31 14:28:5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15
@Facebook
以禅定中的光明而言,有这几种状况。

1.以空法入门者:

如安般法这种一开始不观想任何形相的法门来说,在入初禅前应该不会有光明相。如
果有同学是打坐时会感觉到眼前偶而一阵亮光,那个和光明相无关。不过安般法入定
後,有可能在二禅~三禅时出现光明(特别是三禅)。三禅的无边净光有可能会让行者
以为是涅盘。前述的光明可以是个参考用的相标,也就是藉由观察光明的状况与否来
确认是否稳定的进入禅定状况。以众生形象来说本身是可见的光明众生,身光最强得
是二禅光音天众(极光净),完美光形止於三禅。

如舍掉该相标(舍弃光明相),就可能往上升进至四禅。

2.以有法入门者:

如地藏法门的火珠或是光珠观,这种法门会维持固定形象(相标)。由入定前至入定後
都会有固定的"境"出现。单纯以禅法来说光珠也可以是个参考用的相标,也就是藉由
观察光珠的状况与否来确认是否稳定的进入禅定状况。

不过以光明想来说,专修光明(仔细观察光珠)本身同时也是修天眼智通的方式。
Tue Mar 31 15:04:1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16
@Facebook
T16n0676_p0697c16(01)□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

T16n0676_p0697c17(05)□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

T16n0676_p0697c18(02)□为依为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钵舍那。

T16n0676_p0697c19(02)□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

T16n0676_p0697c20(01)□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T16n0676_p0697c21(07)□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

T16n0676_p0697c22(04)□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

T16n0676_p0697c23(11)□於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钵舍那所缘境事。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境事,境界/对像/事物
Tue Mar 31 15:57:1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17
@Facebook
试著以解深密经的理论,思考上述的光明想的理论基础?如此能增进对於阿含的了解
。
Tue Mar 31 16:11:5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18
@Facebook
专注於一境时的心识某种状态的分别,据我所知都有似相或说禅相出现,在光明想这一
法门上也有取落日的相来作为禅定的所缘(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在理论上属
於假想观)
Tue Mar 31 16:33:1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19
@Facebook
专注於一境时的心识某种状态的分别....这时不能说五蕴有掉哪个蕴,应该说以粗跟
浅来形容(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Tue Mar 31 16:56:2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20
@Facebook
如下是您可以参考的。

《解深密经》卷36 分别瑜伽品〉:

『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奢摩他。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舍那和合俱转。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舍那所缘。(CBETA,
T16, no. 676, p. 698, b15-20)

』

先离题谈谈禅定的观念。以入定的定义来说,大正藏上千部经典本身是一致的,以白
话说大概是这样。想像有一条山路通往一栋盖在山上的建□物,假设初禅到四禅代表
的是该建□物的四层楼。

1.轻安:找到了山路,开始往上走。

2.入定:走到了建□物□面,爬上任一层楼。

3.退失:由2f被迫往1f,或是由1f被迫下山,其他类推,来自『抓小动物』的动作还
不稳定。

4.出定:由2f"主动"往1f,其他类推。

5.升进:由1f"主动"往2f,其他类推。

6.观:由1f或是其他楼层往外眺望观察,走越高看得越远。眺望时还是在该楼层,不
是退失或出定。

回题,其他文章所谈到的,无论是光明相、日轮相或是光珠观,严格说来都是上述解
深密经所描述的心相,也就是止观二道的观道『...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
影像。□?舍那所缘...』。『三摩地所行』指的就是能观察到的定境或三昧境,会以
『所行』这种动态名词描述的原因在於,观道就是『将心的运作影像化』,而心就是
五蕴运作的综合结果,非单一蕴的结果,如想蕴能知道是光明,至少来自色蕴和受蕴
能感知道光明的存在。

如上所述『"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我们可得知止道非心一境性,而是专注(以解
深密经而言)。而止观双运才能完全了解心的特性(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舍那和合
俱转。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然最常看到的说法就是『因为专注所以当离开专注时就是出定』,事实上当禅相稳定
後例如稳定进入初禅,这时候就算转修其他法门(如本尊法),行者一样是在初禅中而
不会退到轻安态,原因在於已经有『稳定的进入定境』为基础,如上举例上楼看远方
。如果行观道会退出禅定代表止道不稳定,需回头加强止道的修习。

南北传的四大教法都教导我们要由已知推论未知,所以同学可以先试著推论看看,当
以弥陀经的十六观法的日轮观入四禅八定时,何时日轮相会消失?
Tue Mar 31 17:38:5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21
@Facebook
Heaven 说得对。「光明想是一种禅相」是之前 Ken 及我在文字定义还没搞清楚之前
的不精确聊天,无著比丘没有将二者混为一谈。精华区中收录的是 facebook 上原先
的八卦内容,後来我整理後送上: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7%A0%94%E8%A8%8E_%E5
%AE%9A%E4%B8%AD%E7%9A%84%E5%85%89%E6%98%8E%E7%A6%AA%E7%9B%B8?hc_location=u
fi

则已将一些不精确的用词修掉了 :)  为避免误会,也将 prajna 帮忙收录的精华区
内容改正为「光明是一种禅相」,删掉赘字。
Sun Apr 12 22:44:4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