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31:「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
四者修断。
云何为断断。谓比丘亦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心摄受。是为断断。
云何律仪断。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律仪断。
云何随护断。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随护断。
云何修断。已起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为修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221,
a21-b2)
依经义而言,有几种方式断除恶法。
1.断断是斩断「应断之已生恶法」,
2.律仪断是以律仪「防止未来生恶法」,
3.随护断是「呵护某某行为令生善法」,
4.修断是「已生善法後勤修增益之(善法可断除恶法)」
如果以单纯的文字读之很容易有阿哲的疑问,然阿含的来源又是那些大阿罗汉的集结
,也就是高手自己的重点整理。请想像世尊底下的弟子都是有程度的,要理解得以实
作的方式来探讨,虽然这样理解的方向很少人用。
世尊所说的解脱道不外乎戒定慧,然一定是由戒律开始,经中所述的断断及律仪断,
指的就是修戒,因为戒能止恶。然经中所描述的恶法不完全是国文的意思,原因无他
,「请想像世尊底下的弟子都是有程度的」,恶法是对於实修有障碍的状况,如比丘
喜欢排场穿好看衣服。
修戒对治两种状况,一是以生之恶令断(断断),二是未生之恶令断(律仪断)。律仪就
是戒的意思。
戒能修的好,接著就是定的阶段。修定如同生小孩一样需要一开始的呵护,实作上就
是不断的练习。以安般法而言就是专注在出入息上,这就是随护断(呵"护"某某行为
令生善法)。
然修出入息念用意之一就是断除乱想,能「断除乱想」就是生善法。这时候要继续努
力就是修断(已生善法後继续勤"修"之)。
换句话说,"随护"断和'修"断是有意义的,以上述来看如果把两者颠倒反而怪异。
古德对於文字的运用精确度,特别是在实修的描述上是很难会有前後矛盾或是颠倒的
情形,反倒是今人由於少了当年那些译经者的实证程度,虽然能翻出很白话的中文,
但看的时候得睁大眼睛。
因为译文会受限於译者实证能力,因此有时候看来很白话又合语意逻辑的,实作上反
而是错误或是无益於实修定慧(变成单纯的国文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