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杂阿含经》第908经记载
#1
@Facebook
《杂阿含经》第908经记载,「战斗活聚落主」问佛陀,自古以来该聚落耆老表示上
战场杀敌的人能够升天。而佛陀则以贪、□、痴来分析,身、口、意造就恶业的话,
是会堕恶道的,也才一语惊醒梦中人,战斗活聚落主惊觉宿老的传说是唬人的。

历史上多有以宗教为名而行杀戮之实的假道学,而在三千年前佛陀就说过那是唬人的
,上三善道或下三恶道,是由贪、□、痴所决定,减轻贪、□、痴,不只现世安乐,
也能後世安乐。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908经记载
#2
@Facebook
我又有点小小意见,不是由"贪、□、痴所决定",这在杂阿含经佛陀说,树如果一直往
东边长,当你砍下树时,它会由东边掉落......所以比较来说,是贪、□、痴为因(恶
因)助长(身、口、意)业(恶果),引业不断的长大满业就受报
Mon Apr 20 17:50:5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908经记载
#3
@Facebook
谢谢 乔瑟夫 的分享。是这样的,贪□痴是意的恶业,有意的恶业而造就语及身的恶
业,最後堕三恶道。

上一经中(明星的那经)佛陀比较强调贪□痴的层面,这一经中佛陀比较强调身语意
恶业的层面,两经所说的原理是相通的 :) 也谢谢乔瑟夫的指出,我在读经拾得之後
会将贪□痴的部份在本经淡化些。
Mon Apr 20 18:12:1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908经记载
#4
@Facebook
杂阿含457经.....「缘界故生说,非不界;缘界故生见,非不界;缘界故生想,非不
界:缘{不}[下]界,我说生下说、下见、下想、下思、下欲、下愿、下士夫、下所作
、下施设、下建立、下部分、下显示、下受生;如是,中……;如是,胜界缘胜界,
我说彼生胜说、胜见、胜想、胜思、胜愿、胜士夫、胜所作、胜施设、胜建立、胜部
分、胜显示、胜受生{胜}。」 .......见......
Mon Apr 20 19:32:2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908经记载
#5
@Facebook
三十二卷的这几经都强调正确的因果观念,这种建立世俗正见的方便在佛教中称为「
处、非处善巧」,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读到佛陀在经中讲的「无有是处」或「必有是处
」。

佛陀在中阿含<<多界经>>对此有相当完整的论述,读完卷三十二的同学可以再参考这
ㄧ经讲 「是处」「非处」的部分。

兹引用一段:「

阿难!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善处,生於天中者,终
无是处;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者,
必有是处。

阿难!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者,终
无是处;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善处,生天中者,必
有是处。

阿难!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受乐报者,终无是处。阿难!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受
苦报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苦报者,终无是处。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乐报者
,必有是处。」

当然处非处善巧并不限於此,如苦行、纵欲、戒禁取等等修行的错误观念,都在处非
处善巧的□畴里。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4%B8%AD%E9%98%BF%E5%
90%AB%E7%B6%93%E5%8D%B7%E7%AC%AC%E5%9B%9B%E5%8D%81%E4%B8%83?s[]=%E5%A4%9A%
E7%95%8C%E7%B6%93#一八一_中阿含心品多界经第十_第四分别诵
Mon Apr 20 19:43:0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908经记载
#6
@Facebook
我自念,

****昔来云何为彼愚痴不辨不善诸伎儿辈所(见)欺诳,

言大众中作诸伎乐,

乃至生欢喜天。

****我今定思:『云何伎儿歌舞嬉戏生欢喜天?』

瞿昙,我从今日,舍彼伎儿恶不善业,归佛、归法、归比丘僧。」

****佛言:「善哉,聚落主,此真实要。」

(重点我标出来了)
Mon Apr 20 20:17:1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908经记载
#7
@Facebook
叙述可以尽量完整一点,方便新进的同学爬文。
Mon Apr 20 20:36:3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908经记载
#8
@Facebook
杂阿含93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此迦□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狂人
、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
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

「莫恐!莫怖!命终之後,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
截根本,当堕何处?」

摩诃男白佛:

「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

「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
、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
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时,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Tue Apr 21 00:02:3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908经记载
#9
@Facebook
佛教讲「业感缘起」,「业」是身心的行为所留下的惯性作用或馀势,这种惯性,可
以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无从著力之处为止。人的善恶行为,既是过去的业因所感受的
业报,也是未来的业果之所以产生的原因。通过过去的生生世世及未来的生生世世,
来看现在这一生死间的一切遭遇,便不会觉得尚有任何不合理或不能取得报偿的事了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75&cid=46&page=2
Wed Apr 22 02:15:5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