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谁能回答? 曾经听过净空老法师讲经说: 【布施随喜,看见别人布施心生赞叹欢喜,而没实际去造 作布施的行动,未来感召到只有使用权而没所有权,】这让我想到,有些仆□住在优雅 的环境,花园洋房。也能沾主人的福气享有精美的饮食,反之很多庸庸碌碌的人们却无 福受用。请教大家不知有人看过这是语出於大藏经的哪一部经典?
个人觉得这可能要看从什麽角度来看。 如果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付出多的,果报多也是合理。另一方面,在佛教来说心意比 行为还来得重要,心意清净的一点点,胜过不清净的如山积聚,也因此贫女点一崭小 灯的功德,远大於所有舍卫城富人供养的灯火。 有的经是说若能清净随喜一切功德,甚至可比供养的功德还大: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3〈灭业障品5〉:「供养功德有数有量,不摄一切诸功德故; 随喜功德无量无数,能摄三世一切功德。是故若人欲求增长胜善根者,应修如是随喜 功德。」(CBETA, T16, no. 665, p. 415, b2-5) 若从究竟来看,无我、无我所,我们对於世间的一切也都只有使用权,而没有真正的 所有权 :)
感恩回覆!不过我想知道这是语出於大藏经的哪一部经典?
若照以下这经来看的话,若发心相同,则不管是布施者或随喜者,功德可以等同: 《优婆塞戒经》卷4〈杂品19〉:「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 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 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 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CBETA, T24, no. 1488, p. 1056, a21-26)
个人见识浅薄,没见过说随喜只有使用权的经典,只见过随喜功德等同的经典,因此 要看其他大德有没有见过是否有大正藏经典这麽说了 :)
真谛胜义谛上如同师兄引经据典.但在俗谛世相上,果报受用现象界上还是有差别的!
嗯,总之还是得依经、依律,随喜郭大德寻根究柢的精神,也请有读过的大德告知罗 :)
今天想到宝积部一部经 “□耶娑问经“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54_001.htm) ,讲很多布施的事情。 中间有一段: T12n0354_p0226a03(03)□若复有人为他所遣持物布施。即有净心同得施福。 T12n0354_p0226a04(00)□若复有人见他布施。心生随喜。亦得施福。 T12n0354_p0226a05(01)□若人劝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也是说有净心帮人布施,就算见人布施心生随喜也同样有福的。
请以"见作随喜"查cbeta
上周读经进度的《杂阿含经》第1059经:「有四十法成就,如铁枪钻空,身坏命终, 上生天上。何等为四十?谓不杀生,教人不杀,口常赞叹不杀功德,见不杀者心随欢 喜;乃至自行正见,教人令行,亦常赞叹正见功德,见人行者心随欢喜,是名四十法 成就,如铁枪钻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 原则上是将自作、教他作、赞叹、见作随喜,视为等同(发心相同的话)。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E4%B8%83?s[]=%E9%9A%A8%E 5%96%9C#一□五九
我联想到《杂阿含经》卷1233中记载,当时舍卫国的钜富摩诃男,因为过去世时曾经 布施辟支佛,七反往生三十三天、七反生为舍卫国上流社会,钱财花用不尽。但却因 为布施辟支佛时「非净信心,不恭敬与,不自手与,施後变悔」,纵使摩董多世所生 都是荣华富贵,然而这物质环境却没有为他带来相对美妙的生活,家财万贯的摩董「 犹故受用□衣、□食、□弊卧具、屋舍、车乘,初不尝得上妙色、声、香、味、触, 以自安身。」 依我所解,对於外在环境的满足或不满足、受用或不受用,毕竟只在於心,所以布施 时心意所造成的影响,也会比布施财物的价值大得多,毕竟後者的「世间价值」也不 过是一种虚幻的相罢了。与摩董状况相反的大概就是抱持随喜心的人,随喜别人不杀 ,心理上犹如自己不杀;随喜别人布施,心理上犹如自己布施,由於这样的心念,他 们对外境的感受或许便会与摩董完全不同,往後无论所处的物质环境是富贵或是匮乏 ,这样的人都可以自在满足、无入而不自得吧。现今社会许多没有钱的人,却也可以 活得却比有钱人更快乐。 随喜之心,在我看来真是一本万利哩。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9B%9B%E5%8D%81%E5%85%AD#一二三三
感恩师兄Russ Wang 引经据典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