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五十、六十」可解为「(长期如此)乃至五十、六十年」,或是「处於乃至五
十、六十人(的群众中,都能自顾自地收摄心念)」。
第一个解释可参考《大方广三戒经》卷二:「未来世中当有比丘,年十、二十、三十
、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乃至百岁」(CBETA, T11, no. 311, p.
692, c17-19),
第二个解释可参考《中阿含经》卷五〈舍梨子相应品3〉第21经等心经:「诸等心天
或十、二十,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锥头处,各不相妨。」(CBETA,
T01, no. 26, p. 449, b22-24)。
相当的南传经文没这几个字,但接著多了一句「当正念、正智以待时」。
考量这经开宗明义就说了「以待(死亡)时」,而且南传虽然没说五十、六十,却多
说了一句「当正念、正智以待时」,所以「乃至五十、六十」解为时间较为合理。以
当时听佛陀说法的比丘的年纪,再过个五十、六十年,差不多也快圆寂了,因此选择
「(长期如此)乃至五十、六十年」作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