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就事论事,初学者可跳过这篇,以免起烦恼 :-)
《无量寿经》有五个汉译本,不过都没有这句话 :-) 咦,那这句话哪里来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近年由居士改编大藏经中原有的《无量寿经
》译本而成,不是佛经,也不在大正藏中。这个本子大家知道是有争议,除了将《无
量寿经》各译本经文一律用的「十念」一词改成「十念」外,网友提到的这句虽然看
似无伤大雅,严格说来也是改编的缺失。
楼主所说的文句,大藏经中的经典原文是什麽?可见三国时代吴国支谦翻译的《佛说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4:「当自端身、当自端心:当自端目、当自端耳、当自端鼻
、当自端口;当自端手、当自端足,能自捡敛,莫妄动作,身心净洁,俱善相应,中
外约束,勿随嗜欲。」(CBETA, T12, no. 361, p. 297, c11-14)
原经文很可能是从念身、心,念六根,念日常行住坐卧,这样简化而来。其中先身才
心,也就是四念处先念住粗的(身念住),才念住细的(受心法念住)顺序;「身念
」又分为眼耳鼻舌身前五根(属於身),这个五根的「身根」再解为日常生活行住坐
卧时留意姿势(译为「当自端手、当自端足。能自捡敛,莫妄动作」)。除了独自修
行的四念处外,行走人间时也要守戒勿随五欲驰骋(「中外约束,勿随嗜欲。)
这样的四念处实修,可参考《中阿含经》卷二十四第98经所述。虽然《无量寿经》在
三国时代的译词和唐代之後统一的译词不太一样,这整个流程是一种修习四念住的合
理流程。
可惜《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改编者可能不知道四念处,而润文修改
为「心身耳目口鼻」,改编者应是好心照国文字面想要让文章看起来更通顺,而不知
道次第改错了。
原经文「身心净洁,俱善相应」也修饰为「身心净洁,与善相应」,虽然差一字影响
不大,但原经文较好,可说有二重意义「身心俱善」、「身心相应」。「相应」的用
法在支谦译的同经有「中表相应」、「表□相应」,可见支谦的译本强调「身心相应
」,再搭配接下来的「中外约束,勿随嗜欲」也可说是七觉支中由「念觉支」至「择
法觉支」的次第,果然原经文再下一段就在讲下一觉支「精进」了,讲了精进觉支後
,经文才接著说:「如是经法,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者,胜於在阿弥陀佛国
作善者百岁。所以者何?阿弥陀佛国皆积德众善,无为自然在所求索,无有诸恶大如
毛发。」(CBETA, T12, no. 362, p. 315, c16-19)
《无量寿经》的原经文可说是以四念处,然後接七觉支(前几支)的次第一路开展净
土法门,不愧是三根普被,从四念处、「十念」直到往生净土的保证实修法。这四念
处接七觉支的次第是连在一起的,只是被改编者拆成「重重诲勉第三十六」、「如贫
得宝第三十七」两个不同的章节,也不幸失去了正确的次第及细节。
译经实在不是件简单的事,建议研习佛经还是从大藏经有的经典来下手,比较保险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