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七种境界
#1
@Facebook
《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56经说明七种境界可如何得知?修什麽定而得?

这七种境界中,光界、净界是属於三界的色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
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是属於三界的无色界,灭界则是出世间的层次。

如何得知各境界?一般说来,可从与其超越的境界比较而得知:

1. 光界:可由超越黑暗得知。

2. 净界:可由超越不净得知。

3. 无量空入处界:可由超越色(物质及物理现象)而得知。禅修上可将色法观空,
以无边的空间为所缘,而修无量空入处定。通俗地说,将东西放进、移出特定的空间
,该空间都完全不受影响,因此空间是可超越色的。

4. 无量识入处界:可由超越空间而得知。禅修上可观察修无量空入处定时的心识,
以此「无量空入处禅心」为所缘,修无量识入处定。通俗地说,从台湾的空间移动到
美国的空间,是须要时间的,但意识从台湾切换到美国,只须要一瞬间,因此识是可
超越空间的。

5. 无所有入处界:可由超越「有」而得知。禅修上可作意心识的「不存在」,修无
所有入处定。通俗地说,只要存在都可能被干扰,不存在则不被干扰,因此无所有是
可超越有的。但要注意这时只是作意不存在,心中还是有个相叫「不存在」。

6. 非想非非想入处界:禅修上可观察修无所有入处定时的心识,以此「无所有入处
禅心」的寂静、殊胜(「有第一」)为所缘,加深定力,达到世间定境的极致,没有
了一般粗重的「想阴」(心中浮现的相)。

7. 灭界:也就是灭尽定(灭受想定)的境界,是圣者在世时练习涅盘的出世间定境
,超越生命的存在(「有身」)。

修什麽定能得各境界?

1. 光界:以光为所缘而修定。

2. 净界:以净为所缘而修定。

3. 无量空入处界:以无边的空间为所缘而修定。

4. 无量识入处界:以无边的识为所缘而修定。

5. 无所有入处界:以不存在为所缘而修定。

6. 非想非非想入处界:精进加深定力达成世间定境的极致,压住一般的想阴(而为
「非想」),但由於没有断我见、没有彻底断贪,因此生命还是存在著(而为「非非
想」),不能脱离轮回。

7. 灭界:依佛法修灭尽定(灭受想定)而得。

本经所说的七界,也可与《中阿含经》卷五十九〈例品4〉第251经第一得经提到的八
除处(八胜处)对照。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2
@Facebook
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7.html#四五六
Tue Sep 29 09:18:1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3
@Facebook
我简单依南传阿毗达摩. 补充一下无色禅的修证所缘.

以四禅为例, 行者将色法观想到遍满一切处, 此为四禅.

行者将色法观空, 以遍满一切处的空间为所缘, 此为空无边处禅.

行者虽观空, 但并非真的空, 此时还有「空无边处禅心」在观空, 因此再以「空无边
处禅心」为所缘, 此为识无边处禅.

行者进一步取「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为所缘, 此为无所有处禅.

行者虽观「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而证无所有处禅, 然而此时则有「无所有处
禅心」,以此为禅心所缘, 则为非想非非想处禅.

简单来说, 就是由色法开始, 一步一步的观空下去.
Tue Sep 29 13:54:2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4
@Facebook
谢谢 Heawen Chou 根据南传阿毗达摩的说明 (y)

已根据 Heaven 的说明,补充原读经拾得,於各界加上「禅修上……」的说明,也欢
迎指正。

Ps. 行者进一步取「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为所缘 => Heaven 可能是想讲「
识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为所缘?
Tue Sep 29 15:32:1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5
@Facebook
若要留下记录,最好还是参考原文。 :p

空无边处(akasanabcayatana):第一个无色禅是空无边处禅。为了证得此禅,已熟
练於遍处第五色禅的禅修者必须把遍处似相扩大至无边宇宙,然後注意该遍处似相所
占有的空间为「空无边、空无边」,直至去除了整个遍相。如此重复地专注,最终即
会生起取无边空间概念(akasapabbatti)为目标(所缘)的禅心。严格而言,「空
无边处」是指作为第一无色禅心的目标的无边空间之概念。在此的巴利文ayatana(
处)意为禅心的住处或住所。然而「空无边处」本身也用以代表该禅那。

识无边处(vibbanabcayatana):在此称为无边的识是第一无色禅心。由於第一无色
禅心以无边空间之概念作为目标(所缘),这表示遍满地取空间为目标的识也取了它
的「无边」。若要修习第二无色禅,禅修者就必须取「空无边处禅心」为目标,专注
於该心为「识无边、识无边」,直至证入第二无色禅。

无所有处(akibcabbayatana):第三无色禅取「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或「
无所有」为目标(所缘)。通过专注该心之不存在,缘取第一无色禅心的不存在或无
所有之概念(natthibhava-pabbatti)目标的第三无色禅心即会生起。

非想非非想处(n’evasabban’asabbayatana):第四亦即最後一个无色禅因不能说
其有想或无想而得是名。在这种心里,其想心所(sabba)已变得极其微细,而无法
执行其想的作用,因此不能切实地说此心有想。但该想并非不存在,而保留了其残馀
之状,因此亦不能说它无想。在此虽然只提及想,但应明白组成该心的其馀名法(译
按:除想之外还有一心廿九心所)也都是极其微细,而无法贴切地说它们是存在还是
不存在。这第四种无色禅取「无所有处禅心」为目标。
Tue Sep 29 20:07:3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6
@Facebook
真是太谢谢 Heaven 啦!

其中有句话「第三无色禅取「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或「无所有」为目标(所
缘)」,想要确认一下。

《相应部尼柯耶》是说「这无所有处界,此界缘识无边处而被了知。」和这边的说法
不同。

我刚翻了「阿毗达摩讲要」也是讲「识无边处禅心」而不是「空无边处禅心」。

有没有可能是《南传阿毗达摩》有不同的版本,还是其中一个译本的翻译有误,或是
见解不一?
Tue Sep 29 20:38:40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7
@Facebook
另外我比对了《大毗婆沙论》及《瑜伽师地论》(可见本经的拾得有列表,只是太细
节了所以没摆上 FB),都只说「无所有处界」是超越「有」,倒没提说是以哪个所
缘。

如果就常理而言,「无边的识」也算是一种「有」,因此理论上是可以识无边处禅心
为所缘,作意其不存在,而超越的?此处特别用降两级的「空无边处禅心」作所缘来
观不存在,我是想不到其合理性或必要性?

能谈无色定的人太少了,真是谢谢 Heaven 提出讨论! :)
Tue Sep 29 20:46:4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8
@Facebook
我也是看了阿毗达摩的解释, 才总算对无色界的次第与原理有一点点了解.

我刚查了清净道论, 也是写:

【?作意那为?无边处的所缘的空无边处的?的无,空及远?。】

我的理解是, 因为观色法为空, 所以证空无边处禅.

後来发现色法虽然空了, 但依然有识心(即空无边处禅心), 以此为所缘, 所以入识无
边处定.

再把此所缘(即空无边处禅心)空去, 就变成无所有定.

其他的资料我再看看是如何解释.

=======================

摘录自《清净道论》

(三)无所有处业处

(无所有处业处的修法) 欲求修习无所有处(业处)者,曾以五种?相於?无边处定
修习自在,他看???无边处有这样的过患:「此(?无边处)定依然近於空无边处之故
,?及无所有处的寂静」,欲求?去(?无边处),於无所有处的寂静作意,【?作意那
为?无边处的所缘的空无边处的?的无,空及远?。】如何(作意呢)?即?作意於?,
却对「无,无」,或「空,空」或「远?,远?」的???虑、作意、观察与思惟。

他这样的运用其心於那相中,镇伏?五盖,安?於?,以近?定等持其心。他对於彼相
??修习而多作。当他这样?的时候,?得安止他的无所有处心於那遍满於虚空而起的广
大的?的空、远?、及无等(所缘),如对遍满虚空的广大的?而安止?无边处(心)相
似。

======================
Tue Sep 29 21:38:30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9
@Facebook
我看了玛欣德尊者编译的《阿毗达摩讲要》(中),在 70 , 71 页的地方,也是说
【专注空无边处定心的「没有(natthi)、没有……」】。

============================

《阿毗达摩讲要》(中) p.70

第三、如何证得无所有处定

禅修者依次进入遍业处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再进入空无边处定、识无
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出定之後,他省思识无边处定的过患:「由於识无边处定接近
敌对的空无边处定,它不如无所有处定那麽殊胜、寂静。」於是他转而【专注空无边
处定心的「没有(natthi)、没有……」】、「空无(su??a?)、空无……」或「远离
(vivitta?)、远离……」,从而成就无所有处定。

============================
Tue Sep 29 22:10:1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10
@Facebook
至於相应部尼科尼提到:

比丘!无所有处界者,此界乃缘识无边处而得知。

若配合阿毗达摩来解释,也可以解释成「无所有」以识无边处的所缘来观其不存在,
而识无边处的所缘也就是空无边处禅心。

毕竟,识无边处禅是以「空无边处禅心」为所缘,所以再将此所缘进一步观空,是很
合理的。

若无所有禅定,是改观「识无边处禅心」,又要将其观空,等於是二个步骤了。

我个人猜想,若要如此,大概也不是不可以。若以「识无边处禅心」为所缘,大概也
还是另一种「识无边处禅」,若後再将其观空,也是合理,就是多了一道手续而已。
--这一段是个人猜想。
Tue Sep 29 22:21:4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11
@Facebook
「...以四禅为例, 行者将色法观想到遍满一切处, 此为四禅...」这是有问题的。

因为由初禅开始就是在灭色蕴,到了四禅是几乎已经没有色蕴了。而可见色蕴的最纯
粹形式是光型,所以经文中光界会排在净界的前面,因为净界是连光型也灭了。

原文「...以四禅为例, 行者将色法观想到遍满一切处, 此为四禅...」的描述在实作
时会触礁就是,因为反过来了。初禅时才需要做那类的观想,之後色蕴就会慢慢消失
。所以四禅之後才能是空无边。

同学最好去悟一下初禅到四禅的经文实作上的意义。
Wed Sep 30 00:32:0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12
@Facebook
光是暗的对治,但净可不是光□对治,净是不净的对治。

在我的了解中,四禅也不是什麽色蕴慢慢消失,色蕴消失了会变成什麽?我所了解的
禅法,四禅是禅支的渐次舍离,但禅修所缘是不变的,这在经论的说法皆是一致的。
到了无色禅,则是禅支不变,反而是禅修所缘的改变,如之前所指出的。

如果有不同的禅修方法与次第,欢迎贴出来参考。 :)
Wed Sep 30 03:45:1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13
@Facebook
白话解释一下如何实作" ...光是暗的对治,但净可不是光□对治,净是不净的对治
..."的意义就知道问题所在了。
Wed Sep 30 08:55:0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14
@Facebook
本篇一开头就写的很清楚:

2. 净界:可由超越、对治不净得知。

经典也是如此描述。

但不知为何却变成认为净界是连光型也灭了?如果把您的实作与原理用白话解释一下
,最好连相关的出处也指出来,或许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
Wed Sep 30 11:34:0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15
@Facebook
经文原文是这样说得:

《杂阿含经》卷1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
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灭界。」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稽首礼足,合掌白佛言:「世尊!彼光界、净界、无
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灭界。如此诸界,
何因缘可知?」

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缘□故可知,净界缘不净故可知,无量空入处界者,缘色故
可知,无量识入处界者,缘内故可知,无所有入处界者,缘所有可知,非想非非想入
处界者,缘有第一故可知,灭界者,缘有身可知。」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彼光界,乃至灭界,以何正受而得?」

佛告比丘:「彼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此诸界
於自行正受而得,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於第一有正受而得,灭界者,於有身灭正受而
得。」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CBETA, T02, no. 99, p. 116, c12-p. 117, a2)

由『有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
界、有灭界』我们就能了解这里所说得是对四禅八定的"实修"过程描述,其中的『有
灭界』指的是灭心定或是灭尽定。会说有灭"界"是因为在灭心定/灭进定仍然不是涅
盘,但能入灭界者有得初果至四果的资格。此为现证法门的过程(非当证)。

光界和净界是二~三禅以及四禅的另一种"观察结果"的称呼。原因在於行者入了三禅
後会观察到"无边净光"(请回忆二至三禅天的名称),所以才称之为光界。经文中的『
彼光界者,缘□故可知』讲得并不是对治而是比较,那是相较於观察初禅禅境的比较
(初禅没有无边净光的禅境,相较於三禅禅境名之为□),而不是『光是暗的对治』。

同样原理应用,如果行者入了二禅~三禅,当行者有产生意生身必要时(例如和二~
三禅天众沟通),除非特别观想(如藏传修本尊法)否则行者当时看起来就可能是没有
明显边界的光球这类光型。

对四禅而言三禅的净光也是不净,原因在於沉溺於三禅禅境就无法入四禅,因此能入
了四禅就代表连三禅无边净光都舍掉了。『净界缘不净故可知』其中的不净并非字面
意义。

只要是出现在四禅八定中的不净/贪这类描述都是高级的不净/贪,而非字面上的意义
,因世尊所说得都和解脱道有关。

无疑之处当疑,特别是对於实修描述的经文~
Wed Sep 30 12:11:5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16
@Facebook
我只能说,那些解释和经文,似乎是二回事,经文归经文,解释却又是另一套不知来
源的内容?

以此说为例:

能入灭界者有得初果至四果的资格。

南北传皆云灭定为圣者定,证果圣者才能入灭尽定,怎麽会反过来入灭有得证果资格
?刚好相反了吧。

其他问题处就不一一指出了,若解释没有经文佐证,愈说只会问题愈多。
Wed Sep 30 13:31:5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17
@Facebook
参考一下阿罗汉俱解脱的说明好了,经中有不少这类说明,如下略举一二:

《长阿含经》卷10:「「

阿难!复有八解脱。云何八?色观色,初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脱。净解脱
,三解脱。度色想,灭有对想,不念杂想,住空处,四解脱。度空处,住识处,五解
脱。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灭尽定,八解
脱。阿难!诸比丘於此八解脱,逆顺游行,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脱。」」
(CBETA, T01, no. 1, p. 62, b19-26)

经文应该不用解释才对。能得八解脱顺逆自在,名为(阿罗汉)俱解脱。而不是(阿罗
汉)俱解脱才能得入灭尽定。

而八解脱也是四念处的实修方式:

《长阿含经》卷12:「佛告诸比丘:「若欲灭此诸邪恶见者,於四念处当修三行。云
何比丘灭此诸恶,於四念处当修三行?比丘谓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
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身观,忆念不忘,除世贪
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灭众恶法,於四念处,三种修行。有八解脱,云
何为八?色观色,初解脱。内无色想,外观色,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
有对想,住空处,四解脱。舍空处,住识处,五解脱。舍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
舍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灭尽定,八解脱。」」(CBETA, T01, no. 1, p.
76, b5-17)

而灭界经中说得很清楚才是『...灭界者,於有身灭正受而得...』,"有"都灭了也就
是五蕴全灭,才有可能谈解脱资格。此为杂阿含所说知法次法向。

不晓得为何是『南北传皆云灭定为圣者定,证果圣者才能入灭尽定』,何解?
Wed Sep 30 13:55:2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18
@Facebook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153:「问异生能入灭尽定不。尊者世友说。不能入。契
经说。为【圣者定】故。」(CBETA, T27, no. 1545, p. 779, c29-p. 780, a2)

《瑜伽师地论》卷33:「依静虑等当知能入二无心定。一者无想定。二者灭尽定。无
想定者。唯诸异生由弃背想作意方便能入。【灭尽定者。唯诸圣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
便能入。】」(CBETA, T30, no. 1579, p. 469, a4-7)

《清净道论》卷23:「「谁入定耶?谁不入定耶」?一切凡夫、须陀洹、斯陀含及乾
观之阿那含、阿罗汉不入定。而【得八等至之阿那含及漏尽者(阿罗汉)入定】。即
说:「具备二力、三行之安息故,由十六智行、九定行得自在之慧是灭定之智。」而
且此〔灭定之〕成就,除得【八等至之阿那含、漏尽者,馀他者没有。】故唯彼等入
定,其他者不然。」(CBETA, N69, no. 35, p. 455, a12-p. 456, a2 // PTS.
Vism. 702)

《摄阿□达磨义论》卷1:「「果定」是随各自之果而〔得〕共通於一切者。然,【
得入定於「灭定」是阿那含与阿罗汉。】」(CBETA, N70, no. 37, p. 191, a8-9 //
PTS. Abhi-s. 46)
Wed Sep 30 14:40:2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19
@Facebook
看来这些论和大正藏经文是互斥的,同学有空的话可否顺便找找南传经文一样如此的
,3Q。
Wed Sep 30 14:56:3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20
@Facebook
基本上在大正藏里面 并无"只有圣者才能入灭尽定"这种说法,中阿含里此品可供同
学参考关系灭尽定相关,此品讲到很多重要观念:

《中阿含经》卷58:「

晡利多品[6]法乐比丘尼经第九[7](第五後诵)

复问曰。贤圣。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有何差别。

法乐比丘尼答曰。死者寿命灭讫。温暖已去。诸根败坏。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
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是谓差别。

□舍□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舍□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有何差别。

法乐比丘尼答曰。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若入灭尽定
及入无想定者。是谓差别。

□舍□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舍□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圣。若从灭尽定起及从无想定起者。有何差别。
Wed Sep 30 15:06:5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21
@Facebook
我引用的前二段就是出自大正藏。 ^^!

或许有些人不一定接受南北传论师的说法, 但若要接受:

"能入灭界者有得初果至四果的资格。"

总也要有个依据, 上述的经文, 都与此论述无关啊.
Wed Sep 30 15:14:3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22
@Facebook
经文,而不是论。後世伪论多如牛毛。
Wed Sep 30 15:15:2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23
@Facebook
要指出论中所述为伪, 总要有个依据吧. 末法伪说, 又何尝不是多如牛毛呢.
Wed Sep 30 15:16:3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24
@Facebook
世尊时代所谓的阿□昙,非现在大正藏中的论部。所谓的依据当然就是解脱道的观念
,如果是正确的就是放诸三乘皆准。在这之前就是依四大教法摊开来看。
Wed Sep 30 15:20:2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25
@Facebook
入灭尽定之前,五蕴是不会灭的。这就是那些宣称"唯圣者可入灭尽定"之说法可疑之
处。
Wed Sep 30 15:23:2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种境界
#26
@Facebook
同学如果有空的话 ,请帮忙找一下在南传经文当中, 有详细解说 "唯有圣者才能入
灭尽定" 的经文。 很有兴趣想了解, 如何在五蕴未灭的情况之下 ,能证得圣果的
实作方式及理论。
Wed Sep 30 15:33:1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