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81经中佛陀表示众生所有的受都是由因缘而生的。
产生受的心理因缘包括欲、觉(寻)、触:
* 欲:通常较偏向对於未来的缘起,例如想要吃好吃的,吃到了就有乐受,没吃到就
有苦受。
* 觉(寻):可以投向对於过去的缘起,例如将心思投向美好的记忆,回忆的滋味是
甜美的,但离开甜美的回忆就是苦受了。
* 触:当前的根、境、识和合而生,经文例如「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
俱生受、想、思。」(CBETA, T02, no. 99, p. 72, c9-10)
欲、觉、触这三者,不管寂灭或不寂灭,都会缘生「受」:
* 三者都不寂灭:缘生欲界众生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只有欲寂灭:缘生初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念持喜安」的乐受。
* 欲、觉都寂灭:缘生二禅「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的乐受。
* 三者都寂灭:这里的「触寂灭」应是特指「无明触」的寂灭,那麽如卷三第63经所
述:「所起前无明触灭,後明触集起。」(CBETA, T02, no. 99, p. 16, c2) 因此而
缘生圣者的受,没有烦恼、执著的成分。
在实践上,八正道及其产生的解脱、解脱知见(合称为十正行、十无学法,参见《中
阿含经》卷四十九〈双品1〉第189经圣道经),能让人离苦得乐,而有乐受;反之则
造成苦受。
因此本经中佛陀将产生受的微观的心理因缘,和巨观的实践的因缘,都一一解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