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1
@Facebook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佛陀在涅盘前告诉弟子,要辨识什麽是真正的佛说,得要依经及依律来审查判断,而
不盲信任何人。佛陀也要弟子在佛涅盘後以经为师、以戒为师,如此就能如同佛陀还
在世。

不过亲近善士还是必要的,尤其许多人仍无法自行阅读经、律,因此整理出经典中佛
陀教我们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就蛮重要的。

还请大家提供罗!

不管南北传的经文都可提供。限制要在经藏当中,而且是佛陀回答弟子「如何辨别善
知识」的问答。(否则任何佛经都算是教人如何成道、也就是成为善知识,那任何佛
经都相关了 :D )

我最後会再将大家提供的经文整理好。

谢谢!
Tue Oct 20 00:48:5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2
@Facebook
杂阿含卷十一280经。

「何等像类沙门、婆罗门所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8%80?s[]=%E5%83%8F%E9%A1%9E%E
6%AF%94%E4%B8%98#二八□
Tue Oct 20 00:52:3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3
@Facebook
到底要跟那一个善知识学习?

《庄严经论》云:「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
、悲悯为体、断疲厌。」 广论p24L10

以下说明善知识必须具备的十种德相。其大意如下:

一、戒:调伏心猿意马,不随烦恼邪行,努力制止恶行而趋向善行。

二、定:调心於善所缘境,於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依止正念正知,使心不起散乱
,寂静安住。

三、慧:粗分通达人无我、法无我等二无我的智慧 乃至於完全寂静。

四、德胜:师长须具有比弟子更超越殊胜的教量、证量功德。

五、教授富饶:博通经、律、论 三藏 十二部经,成就多闻。

六、通达真实:具足教量、证量二德。由殊胜慧通达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现证
真实。闻思修当中又开成六个,「闻」、「闻所成慧」,  「思」、「思所成慧,」
,「修」、「修所成慧」,这个达实性就是修所成慧,已经真正的通达法无我,大乘
的达实性的地上菩萨,见道以後。

七、精进:作利他事业,勇猛直前,坚固勇悍。

八、善说法:说法善巧,能依据弟子的不同根器,善巧引导。

九、具悲悯:说法利生的意念清净,不为名闻、利养、恭敬,只为悲悯众生。

十、断疲厌:不论是详说、中说、略说都不疲倦,能忍受说法的辛苦与劳累。

戒、定、慧、德胜、教富饶、达实义是自利成就,

精进、善巧说、具悲悯、断疲厌是成熟他人。

自利利他,才能引导弟子一同趣入圣教。

这十种德相中最主要的就是具足戒、定、慧、通达真实、悲心五项。



当我们长期观察才能找到好的善知识。跟著他学习之後,因此而延续或开展出自己的
慧命,应该要随念善知识的恩德:



十法经云:「於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是指无明的长夜轮回中无法出离,靠
善知识找到我)於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愚痴是缺乏智慧、懈怠不知
觉醒,靠善知识来提示才慢慢觉醒)

沉溺有海,拔济我者,(因为贪□痴 三毒造恶而沉溺在三有(三界)之中,靠善知识拉
拔济出)

我入恶道示善道者,(因为贪□痴 三毒造恶而堕入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中,靠善
知识只引善路)

系缚有狱解释我者,(因为三毒所以老是被绑在三有之中,靠善知识教导解释解脱之
法)

我於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因为无明大病,所以需要善知识的法药医治)

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因为被贪□痴等炽热三毒如猛火烧,所以需要善知识的法雨来浇熄,才能灭掉心中
之毒)

」



《华严经》也有此法义:

诸善知识是,於一切恶趣之中,救护於我。



诸善知识是,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



诸善知识是,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
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



诸善知识是,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Tue Oct 20 01:20:5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4
@Facebook
皈依三宝中,法为正皈依,佛及僧皆依法而有。

《正法念处经》:「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
,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办。」

依於善知识而闻思修,佛陀说有「四预流支」入圣者之流。

《杂阿含843经》:「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
惟、法次法向。」

《相应部》 ( 五五 ) :「诸比丘!有四预流支,何等为四?亲近善士,听闻正法,
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杂阿含726经》:佛告阿难:「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
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
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我为善知识故,有?生於我所取
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
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

善知识的体性是戒定慧三学的体性,依止善知识不做盲目的个人崇拜,应作长期审慎
的观察,佛弟子须以法为正皈依。

佛法僧三宝中,法为正皈依,以俗家弟子而言,僧众是传授经论等佛法内涵予在家弟
子的桥梁媒介。

佛法的传承始自世尊,而法赖僧弘,主要是学习其整体教法的内涵,而非个人崇拜之
错误方向。

依法不依人,不因人废言,也不以言举人。

佛法的修学以内心智慧的发展为主,因此透过自己思惟观察抉择,抉择慧的训练培养
十分重要,不是只有随人云亦云。同时能够尊重他人不同意见,不狂妄自尊、轻□他
人,对於他人能有尊重的态度,这说明了一种健全的心态。

又学习佛法的修行者,自身而言,应观察自己内心中,於法有正住不堕党类、於法有
具慧能懂得思惟抉择、於法有广大希求的良善动机。

佛法教人灭苦的功德为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大乘无量义经》云:「是诸菩萨,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
见之所成就。」

关於僧宝,兹举出经典所列之世出、世间,有三种真福田僧,一种福田僧: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世出、世间,有三种僧: 一、菩萨僧,二、声闻
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
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
名凡夫僧,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
。复有一类名福田僧,於佛舍利及佛形像,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
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
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种转轮圣王,何况馀类一切众生?如郁金
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馀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
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
无有穷尽,供养前三真实僧宝,所获功德正等无异。如是四类圣凡僧宝,利乐有情恒
无暂舍,是名僧宝不思议恩。」

■ 佛教中,「出家僧」与「正式具定义的僧宝」,二者的关系具有四句差别:

1.是「出家僧」也是「正式具定义的僧宝」者:

皈依三宝,已入道且心续中俱有现证道谛、灭谛功德,证得见道位(道谛、灭谛功德
)以上,圣者的心相续中,别解脱戒的内涵称为道共戒,见道位以上之出家圣者补特
伽罗,如舍利弗、目犍连(声闻圣僧)。

2.是「出家僧」但不是「正式具定义的僧宝」者:

皈依三宝,心续中俱有真实出家别解脱戒体,尚未入道,或已入道之资粮道与加行道
,心续中尚未现证道谛、灭谛功德之凡夫补特伽罗(凡夫僧/随顺僧宝)。

3.不是「出家僧」但是「正式具定义的僧宝」者:

皈依三宝,已入道,心续中俱有现证灭谛、道谛功德,证得见道位(道谛、灭谛功德
)以上,圣者的心相续中,别解脱戒的内涵称为道共戒,见道位以上不是出家僧之圣
者补特伽罗,如文殊师利(菩萨圣僧)。

4.不是「出家僧」也不是「正式具定义的僧宝」者:如石头。

经中提到,俱有真实别解脱戒体,具足正见、演说开示圣道(例如四圣谛)利乐有情
之凡夫僧, 虽然尚未现证无漏慧之道谛、灭谛功德,还不是正式具定义的僧宝,但
是恭敬、供养其表法幢相,由其演说开示圣道涅盘正路,领受修学,为能获得真实利
益之福田门。

俱有真实别解脱戒体,没有失坏正见、演说开示圣道(例如四圣谛)利乐有情之凡夫
僧,虽有犯戒,但是恭敬、供养其表法幢相,由其演说开示圣道涅盘正路,领受修学
,为能获得真实利益之福田门。

经中提到:“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馀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
,名福田僧。”

其中毁坏禁戒的轻重,有「犯戒」与「破戒」的差别:

若是「犯戒」者为可悔罪,尚未失坏根本戒体,如法依忏罪羯摩可恢复戒体。若是「
破戒」者失坏根本戒体,无法恢复戒体,破戒之出家僧人,须还俗,无法再成为比丘
。

「破戒还俗」与「舍戒还俗」不同,「破戒还俗」者此生无法再出家,「舍戒还俗」
还有出家机会,依戒律而言,男众一生中最多能有七次出家为僧。

《长阿含经》:

「复有二法趣向恶趣,复有二法趣向善趣,复有二法趣向涅盘。

 云何二法趣向恶趣?一谓毁戒,二谓破见。

 云何二法趣向善趣?一谓戒具,二谓见具。

 云何二法趣向涅盘?一谓为止,二谓为观。」
Tue Oct 20 08:30:2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5
@Facebook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和五十种阴魔??????
Tue Oct 20 09:10:1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6
@Facebook
诸有声闻及馀善士,能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开示,分别显了布施、净戒、安忍、精进
、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义趣,令易解者,亦是菩萨真善知识。~~《大般若波罗蜜
多经》大正藏7卷,页287中
Tue Oct 20 10:02:4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7
@Facebook
佛语须菩提:佛天中天,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若有说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入是经中,
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道行般若经》大正藏8卷,页
461下
Tue Oct 20 10:07:0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8
@Facebook
上面2个贴文主述~~善知识根本标准,是能宣说般若,如理如法,正确解释经典义趣
??。。。这3段文取自惠空法师的"般若道次第"??????
Tue Oct 20 10:09:2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9
@Facebook
增壹阿含17品9经(安般品)(庄春江标点) 【异译: 中阿含85经,  南传:中部113经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善知识法,亦当说恶知识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

「彼云何名为恶知识法?於是,比丘!恶知识人便生此念:『我於豪族出家学道,馀
比丘者卑贱家出家。』依己姓望,毁訾馀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人便生此念:『我极精进奉诸正法,馀比丘者不精进持戒。』复以此义
毁□他人,而自贡高,是谓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者复作是念:『我三昧成就,馀比丘者无有三昧,心意错乱,而不一定
。』彼依此三昧常自贡高,毁□他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复作是念:『我智慧第一,此馀比丘无有智慧。』彼依此智慧而自贡高
,毁□他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人复作是念:『我今常得饭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此馀比丘不能
得此供养之具。』彼依此利养之物而自贡高,毁□他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是谓,
比丘!恶知识人行此邪业。

彼云何为善知识之法?於是,比丘!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豪族家生,此馀比丘不
是豪族家。』己身与彼而无有异,是谓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今持戒,此馀比丘不持戒行。』己身与彼无有增减,
彼依此戒,不自贡高,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比丘!善知识人复不作是念:『我三昧成就,此馀比丘意乱不定。』己身与彼
亦无增减,彼依此三昧,不自贡高,亦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比丘!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智慧成就,此馀比丘无有智慧。』己身与彼亦
无增减,彼依此智慧,不自贡高,亦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比丘!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能得衣被、饭食、床褥、卧具、疾病医药,此
馀比丘不能得衣被、饭食、床褥、卧具、疾病医药。』己身与彼亦无增减,彼依此利
养,不自贡高,亦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与汝分别恶知识法,亦复与汝说善知识法。是故,诸比丘!恶知识法当共远离
,善知识法念共修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Tue Oct 20 10:36:1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10
@Facebook
仁者自生分别:)
Tue Oct 20 10:49:3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11
@Facebook
对染净生起分别

无法安於平等舍心
Tue Oct 20 10:58:4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12
@Facebook
感谢大家热心地提供诸多回覆,这些回覆都蛮赞的,在此谢谢大家!我会加以汇整後
发表,以不付大家的贡献。

也先解释一下,虽然大家提供的回覆都很好,但基於「佛在经中说如何辨别善知识」
的命题,无法将各式内容都收录,因此只收录佛陀在经中所回答的(不包含论),以
及佛陀针对「如何辨别善知识」这个问题回答弟子的内容,而不包含诸如「亲近善知
识有什麽功德」、「善知识从何而生」、「如何成为善知识」这些内容,不代表这些
议题不重要 :)

至於「善知识是全梵行」该经文有二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善知识必须具备梵行,则
包含在强调以戒判断的经文中;第二种解释是亲近善知识很重要,则包含在「亲近善
知识有什麽功德」议题下,因此就不单独列出。

另外有的经文前後文谈的内容远广於网友所引用的那一句话,为免断章取义,也就不
会引用,但不代表该句话是错的 :)

再次感谢大家!
Wed Oct 21 00:03:2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请大家提供「如何辨别善知识」的经文
#13
@Facebook
佛基於什麽角度说善知识是全梵行者?因所有内在闻思修智慧,都赖外善知识教导而
得;若不透过善知识教导,不能正确闻、思、修。所以善知识名为全梵行者。

此段解释,清楚将内、外善知识,半梵行、全梵行彼此关系、理由□清,以知善知识
在修佛道之价值、重要性。此是所有修行佛法者,至关重要问题。

善知识者,是外因缘;波若智慧为内因缘。故阿难语佛言:善知识者,名半梵行。何
故云尔?阿难意谓:内有智慧□(为) 半梵行,外善知识复为半梵行,内外因缘□□
(合为) 全梵行。所以云:道理实然。但佛欲美善知识,故言善知识。故言知善识者
,名全梵行。即复释言:内之智能,皆由外善知识教道得之,无则不得故。善知识名
全梵行故。经文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将人得见於佛也。~~~《大智度论疏》□
续藏87卷,页489中-490上(口为缺字,括弧内字为笔者补入)............上文摘取
自惠空法师的"般若道次第"一书
Wed Oct 21 01:01:2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