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善知识?(汇整)」
佛陀常教导弟子如何辨别善知识,最常见的是以观察对方的「戒」作为开始: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24经表示应当依据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这五个
条件,找到该亲近奉事的比丘。
《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48经教导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戒行,观察他是否清净;看他
遭遇苦难时的反应;并和他交谈以知他的智慧。这些都要在长时间、用心、以智慧观
察的前提下,而不要只看肤浅的表相。
也可说是观察对方是否相应於戒、定、慧,是否没有贪、□、痴。
《中阿含经》卷36〈梵志品2〉第145经瞿默目□连经则列出十个条件:修习禁戒、广
学多闻、作善知识、乐住远离、乐於燕坐、知足、常行於念、常行精进、修行智慧、
诸漏已尽。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80经则表示不染著的人(「若彼眼见色,离贪、离欲、离爱
、离渴、离念,内心寂静,不行非法行,行等行,不??行」),才应奉事。
《中阿含经》卷二十一〈长寿王品2〉第85经真人经以及《增壹阿含经》卷8〈安般品
17〉第9经则进一步表示:如果因为我出身高、长得帅、谈吐佳、有名气、诵经持律
学论、行头陀行、持戒、清修、证得各种禅定,而「自贵贱他」,就不是善知识的作
为。
这也呼应最前面佛陀说的「惭、愧」的条件,善知识不会自我抬举,而是修证无我。
至於神通感应、道场大小、捐款多少、宗派师承、超出戒律的苦行等等,都不在条件
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