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杂阿含 1157 经
#1
@Facebook
杂阿含 1157 经

...

时,火与婆罗门闻佛说偈,还得信心,复以种种饮食满?与之,世尊不受,以因说偈
而施故。

....

不太懂为什麽说偈或说法不可受施.

在佛陀住世的时代, 人们供养佛, 僧; 在目前的时代, 人们供养僧, 主要的想法之一
是希望佛法能够长久住世, 继续帮助众生.

说偈或说法後, 立即施, 不妥, 似乎是因为目的性太强. 但若隔一段时间施僧, 目的
性 (希望佛法能够长久住世, 继续帮助众生) 仍是不变, 似乎却又是多多益善.

不晓得背後是否有更深的含义或是因应当时的文化背景所说.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57 经
#2
@Facebook
搞不好有一个timingXD
Sun Oct 25 11:48:3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57 经
#3
@Facebook
我赞成大刚所说,沙门释子净命自活,不应因说法而得食。再者,解脱法不能用世间
财物衡量,何况一钵之食?既然这一钵之食的因,是佛陀讲法而欲施,因此因之故,
此钵食便与法偈一同放上了秤子,这一放这钵食的份量就跟法偈一样了,也所以成了
众生难以承受之重,只能滋滋作响的倒掉了。

另外:

      「常法封如是,故我不应食,

      所以不受者,为说法偈故。」

不应食的理由是:「常法封如是」,我有一种私下的解读:佛陀也许是认为法尔如是
、解脱之道如是,说偈只是描述这个一直以来都如是的道理,并不是佛陀所发明或创
建的,无功不受禄,所以因为说法偈所得之食不应食之。
Sun Oct 25 11:59:00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57 经
#4
@Facebook
这是避免不清净施及不清净说法,

  布施行善重在动机是否无私良善,倘若动机不正,甚至心生後悔,如此不清净施都
必将使果报遭到纡曲。

  佛陀说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名闻利养,更不是为了显彰自己的智慧与才华,主
要是为了让众生得以从「老病死苦」中解脱,所以佛陀曾在为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
、事火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说法後,拒绝了他们所供养的饮食,并
且说偈——「不因说法故,受彼食而食,但为利益他,说法不受食」——以明行迹。

     不清净施参考:(一二三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国有长者。名摩诃男。命终
无有儿息。波斯匿王以无子.无亲属之财。悉入王家。波斯匿王日日□阅财物。身蒙
尘土。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从何所来。身蒙尘土。似有疲□。波斯匿王白佛。世
尊。此国长者摩诃男。命终有无子之财。悉入王家。瞻视料理。致令疲劳。尘土坌身
。从其舍来。佛问波斯匿王。彼摩诃男长者大富多财耶。

波斯匿王白佛。大富。世尊。钱财甚多。百千巨亿金钱宝物。况复馀财。世尊。

彼摩诃男在世之时。□衣恶食。如上广说。

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诃男过去世时。遇多迦罗尸弃辟支佛。施一饭食。非净信心。不
恭敬与。不自手与。施後变悔。言。此饭食自可供给我诸仆使。无辜持用。施於沙门
。由是施福。七反往生三十三天。七反生此舍卫国中最胜族姓。最富钱财。以彼施辟
支佛时。不净信心。不手自与。不恭敬与。施後随悔故。在所生处。虽得财富。犹故
受用□衣.□食.□弊卧具.屋舍.车乘。初不尝得上妙色.声.香.味.触。以自
安身。复次。大王。时。彼摩诃男长者杀其异母兄。取其财物。缘斯罪故。经百千岁
。堕地狱中。彼馀罪报生舍卫国。七反受身。常以无子。财没入王家。大王。摩诃男
长者今此寿终。过去施报尽。於此身。以彼悭贪。於财放逸。因造过恶。於此命终已
。堕地狱受极苦恼。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

摩诃男长者命终已。入地狱受苦痛耶。

佛言。如是。大王。已入地狱。时。波斯匿王念彼悲泣。以衣拭泪。而说偈言。

财物真金宝象马庄严具

奴仆诸僮使及诸田宅等

一切皆遗弃裸神独游往

福运数已穷永舍於人身

彼今何所有何所持而去

於何事不舍如影之随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唯有罪福业若人已作者

是则己之有彼则常持去

生死未曾舍如影之随形

如人少资粮涉远遭苦难

不修功德者必经恶道苦

如人丰资粮安乐以远游

修德淳厚者善趣长受乐

如人远游行岁久安隐归

宗亲善知识欢乐欣集会

善修功德者此没生他世

彼诸亲眷属见则心欢喜

是故当修福积集期永久

福德能为人建立他世乐

福德天所叹等修正行故

现世人不毁终则生天上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不清净说法参考《相应阿含》1136经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有比丘作如是心,为人说法:何等人於我
起净信心?为本已、当得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如是说者,名不清净说
法。若复比丘,为人说法,作如是念:世尊显现正法律,离诸炽然,不待时节,?此
现身,缘自觉知,正向涅盘。而诸众生沈溺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众生闻正法者,
以义饶益,长夜安乐。以是正法因缘,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为
人说,是名清净说法」。
Sun Oct 25 12:30:0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57 经
#5
@Facebook
一方是法施,另一方是财(食)施。施法的或施财的(布施者)如果是以对方(受施
者)或大众的利益行予布施,这布施是清净的。而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事火婆罗
豆婆遮婆罗门、孙陀利河侧婆罗门等本来没有布施念头,在听了佛陀的说法获益後才
想要行布施(施食)做为回报,这类布施带交易的成份,这样的布施是不?净的。佛
陀说法不受食,只是为了更正婆罗门对布施错误的想法,不受食只世尊指导的一部分
。而布施于圣者(已证得解脱\阿罗汉)不管清净或不?净,都不会对圣者造成影响或
妨碍,解脱的圣者也不会因此而增益或减损。
Mon Oct 26 14:36:4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57 经
#6
@Facebook
杂阿含 1224 经, 似乎记载了佛陀说偈後接受供养的情况.
http://buddhaspace.org/agama/46.html#一二二四
Sat Dec 19 21:39:4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57 经
#7
@Facebook
仔细看了一下,佛陀是为天帝释说偈,说完天帝释就闪人了,供养的人则是王舍城诸
善男女,所以事主不同:)
Sun Dec 20 11:31:3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57 经
#8
@Facebook
http://buddhaspace.org/agama/4.html#九八 的「读经拾得」有些相关讨论:例如
《杂阿含经》第1030经记载:有一次给孤独长者生病,佛陀前去探病,并且为长者说
三受及四不坏净等法。说法後,长者请佛陀留下来接受食物供养,佛陀默然接受长者
的邀请。

若细心去体会,会发现这两者情况大不相同:在第1030经中,给孤独长者平时就信仰
佛法并供养三宝;而某他经中情况是,邀请者原本不信佛法,也不想供养三宝。但在
佛陀说法之後,才相信佛法而发心供养。由这两个情况的差异,可以体会在什麽情况
下接受供养是「因偈得食」。

至於第1224,我也认同 Russ 的看法 :D
Sun Dec 20 15:17:3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57 经
#9
@Facebook
一二二四经首的这一句:

"天帝释作是念:「莫令王舍城诸人舍佛面前僧,而奉事馀道,求索福田。我当疾往
,为王舍城人建立福田。」"

是关键。帝释向佛问福田,问後又自隐去,是起一个因缘为王舍城众建福田,并非为
自己求法而作施。王舍城众倒因帝释代起了这个因头而得受法益、得种福田。
Sun Dec 20 15:54:4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57 经
#10
@Facebook
综合1030 经, 1157 经, 1224 经来看, 「不以因说偈而受食」似乎是不完整而会造
成误解的描述, 『不因「为原本不知佛法的人说偈」而受食』应该是较精准的描述,
但有点饶舌. 看法友们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
Sun Dec 20 22:14:5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57 经
#11
@Facebook
陈正哲 说得逻辑最精确 :D

卷四第98经有偈「不因说法故,受彼食而食」,因此要简化的话还是可简称「佛陀不
因说法而受食」,只是要加些说明以防误会。
Tue Jan 05 00:27:15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57 经
#12
@Facebook
请问此钵是何人之钵?婆罗门钵?世尊本钵?若已入钵,何得倒出?後续如何处理?
世尊是否有把食物倒掉的经验?

因缘物质本生灭,饥而食善饱食非,人人若有心中事,心心何有同见解!
Sun Dec 20 11:10:2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57 经
#13
@Facebook
就我所知,可能是在婆罗门的钵,还没倒进佛陀的钵,佛陀就拒绝了,以表示佛陀不
以说法来换取供养。

如果已进佛陀的钵的话,通常不管多难吃,佛陀都会吃掉。像佛陀灭度前最後一位供
养佛陀的居士,给的东西不乾净,佛陀并没有倒掉,照吃,吃了拉肚子,但仍然称赞
这位居士净心的供养获得极大的福德。
Tue Jan 05 00:32:27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