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杂阿含 1169 经
#1
@Facebook
杂阿含 1169 经

此经说明, 於六触入处, 应自防护. 但其中又说, 「多闻圣弟子於五欲功德善自摄护
」, 不晓得为什麽不是说六欲功德, 而是说五欲功德呢?

另外, 实修上, 意根的防护难度特别高 (相较於眼耳鼻舌身), 不晓得其他经文对於
意根的防护有什麽导指方针? 或想请教法友的心得.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色识因缘生,若欲、若贪、若昵、若
念、若决定著处,於彼诸心善自防护。

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碍、有难,此恶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应自防
护。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懒惰放逸,栏牛□食;愚痴凡夫亦复如是。

六触入处,乃至放逸亦复如是。

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栏牛不食,设复入田,尽驱令出;所谓若心、若意、
若识,多闻圣弟子於五欲功德善自摄护,尽心令灭。

若好田苗,其守护田者不自放逸,栏牛入境,左手牵鼻,右手执杖,遍身□打,驱出
其田。」

....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2
@Facebook
佛遗教经这里也说明的很好:先防护五根,再制心。

或者我这样解:防护五欲,本质上就含有心的操作了,所以防护五欲在[尽心令灭],
心也一并操作到 等同於  含意根,也就是[六触入处, 应自防护]的全部实践了。
Sun Nov 01 19:35:50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3
@Facebook
先来抛砖引玉一下,其实五蕴、六根彼此之间的运作非常复杂,常常是一时俱起,要
简化成单一程序一定会有很多问题,而且观察的面向不同,看到的也不一样,讨论起
来时常变成望文生义,最重要的或许是把握住「这些全都是因缘合和」的大原则 :P
在此我对照杂阿含卷二的三十九经,来略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正确的地方也请大
家指正。

就我所解,意根的作用与前五根不太一样,前五根的所缘是外境的色声香味触,也就
是色蕴。然後缘根、色生识,三事合和而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虽然「
意触」也是由意根、意识与法境三事和合,但不同点在於所谓的「法境」乃是基於前
五根所得的色声香味触讯息所架构而成的形上领域,换句话说,意根是在前五根的讯
息领域内作用的,属於名法而非色法的层次。

意根的作用很复杂,六触後续的受想行、取阴俱识、以及贪喜四取攀缘识住 ... 等
等,都还是意根的作用与意欲的推动,所以简化一万倍来看,五欲的功德(作用)都
少不了意根的作用,同时五欲作用的结果,也反过来成为意欲的所缘,更简化来看,
五欲的本质都是意欲的作用,因此,多闻圣弟子若於五欲功德善自摄护,那麽意根对
於五欲的结缚与攀缘就会减少,从而如三十九经所说的「於色封滞意生缚断」,接下
来就是一连串的超展开:

「於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
界离贪,离贪已,於行封滞意生触断;於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
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
;解脱已,於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盘:『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在这超展开过程中,依我所解,「五欲功德善自摄护」其实本身就是第六意欲的摄护
,於色蕴「封滞意生缚断」之後,向受、想、行蕴断贪欲,乃至於行蕴「封滞意生触
断」,眼耳鼻舌身触以及意触皆断,最终「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住已
知足,知足已解脱」。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html#三九
Sun Nov 01 21:58:1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4
@Facebook
□法境□=六受、六想、六思
Mon Nov 16 20:53:0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5
@Facebook
简单说第六意根是老板,老板的"娱乐"都是底下的五位经理提供的。意根本身并不直
接接触外尘,而是接收五根的运作的结果而产生相对应的反应,如贪爱。
Sun Nov 01 22:22:3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6
@Facebook
深入浅出易懂,谢谢。
Sun Nov 15 20:43:3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7
@Facebook
五欲功德 的 欲 (k?ma)在佛经里特别指欲界(k?ma-dh?tu)的欲望。

我们可以从许多和修行相关的术语中看出来

如欲寻、恚寻、害寻的欲寻 (k?mavitakko)

五盖中的贪欲盖(k?macchanda?)

五下分结的贪欲

都和欲 (k?ma)有关系

--------------------------------------------------------------------------
----

庄春江居士的注解是:

「欲欲;贪欲」,南传作「欲的意欲」(k?macchand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感官
的想要;肉欲的想要」(sensual desire)。

--------------------------------------------------------------------------
--------

可以做个参考。

另外

贪<lobha或r?ga>的□围则很广泛,色无色界都还有贪,佛陀曾说要灭除贪嗔痴火,
贪火的巴利文就是r?gaggi。

欲<chanda>心所则是通於和k?ma、r?ga有关的贪欲<r?ga有染著的意思>,以及善法欲
。

信欲有著正向积极的作用,阿难曾对一位爱慕他的比丘尼说「依爱断爱」,指的就是
依善法欲断除杂染不善的欲望。

--------------------------------------------------------------------------
--

个人所见恐有不足,这个方向如果有同时研究梵巴及印度文化的高手来指正补充,当
可有更完善的答案。

这方面正念同学(Satipatthana Shi)能否给些意见呢?非常感恩!
Thu Nov 05 21:16:3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8
@Facebook
老同学, 人在异域,身不由己,水土不服,龙体欠安,也只能举头望明月了。以下是
无著比丘对此议题的解说,明天清□时再细回。

"sensual" refers to what we can experience with the help of the bodily
senses: seeing, hearing, smelling, tasting, touching.

It does not refer to what we can experience through the mind alone,
without having any relation to seeing, hearing, smelling, tasting,
touching.

However, we can have day-dreams of seeing, hearing, smelling, tasting,
touching. This is why we need to exercise restraint against sensuality
with all six senses
Thu Nov 05 23:45:3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9
@Facebook
法师多多保重呀,远方送来的祝福。记得低头吃便当,身心安顿有幸福。  _/\_
Tue Nov 10 09:40:4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10
@Facebook
一?千家饭,孤身万里游,行脚吃便当,感谢故乡的祝福
Tue Nov 10 15:27:4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11
@Facebook
为什麽不是说六欲功德, 而是说五欲功德呢? 事实上,「多闻圣弟子於五欲功德善自
摄护」时,就是於六触入处, 善自防护,这又是一个与翻译有关的问题了。

五欲功德的巴利文是pa?ca k?magu??,k?ma的中文翻译是「欲」,中文单单一个「欲
」字,看不出所以然,看巴利文就很清楚。k?ma在巴利文中分为二种:能缘欲与所缘
欲,所缘欲是指色、声、香、味、触五欲,而能缘欲是指针对色、声、香、味、触而
有的,也就是五盖中的贪欲k?ma-cchanda,十结中的欲贪k?ma-r?ga,欲爱、色爱、
无色爱中的欲爱k?ma-ta?h?,欲寻、恚寻、害寻中的欲寻k?ma-vitakka,欲漏、有漏
、无明漏中的欲漏K?m?sava,四取中的欲取k?mup?d?na?等,而这些都与我们所生存
的欲界k?ma-loka有关。

所以无著比丘解说 “k?ma/欲”为从见、闻、嗅、□、触所产生的感官经验,不包括
心离见、闻、嗅、□、触而有的经验,但包括因见、闻、嗅、□、触而有的欲贪、欲
爱等,因此“we need to exercise restraint against sensuality with all six
senses”,必须防护六根。换句话说,“k?ma/欲”是专指欲界见、闻、嗅、□、触
的感官经验,因此经典常说摄护五欲功德,就是在六触入处, 善自防护。

Andeson讯息说:「我们有一位站务看了这串讨论之後,也想知道有哪些网站或资源
,可以查询到重要字汇的巴利对应,进而再查证巴利字义。简单说就是较好的对照与
巴利字/词典。」坦白说,中文的资源非常不足,我是用英文的辅助工具来学习,之
所以知道k?ma在巴利文中分为二种,是查了:

Buddhist Dictionary. Manual of Buddhist Terms and Doctrines, by Mahathera
Nyanatiloka

http://www.budsas.org/ebud/bud-dict/dic_idx.htm

Digital Pali Reader

http://pali.sirimangalo.org/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http://www.buddhism-dict.net/ddb/

佛陀说要用自己的语言学习佛法,但是汉译阿含经里有很多的问题,上礼拜六和
David去见无著比丘时,和David有谈到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应该编一部词典来解决
翻译上的问题,但须要有许多志同道合者一起发心,初步构想是想将Buddhist
Dictionary. Manual of Buddhist Terms and Doctrines 与庄春江居士的资料库结
合,前者可以网路取得,後者需庄居士同意释出资料库。

目前我所知道的,仅有无著比丘是依阿含经和尼柯耶来带禅修,南传几乎都是依注释
书或阿□达磨来带禅修,这是经和论二个有差异的禅修系统,今年我和David一直想
促成无著比丘在台湾带禅修,但因缘不具足时,又起了很大的变化,和David已经说
好,要努力的创造无著比丘来台湾带禅修的因缘。
Sun Nov 08 00:11:3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12
@Facebook
作者 Melon888 (melon)

标题 Re: 为何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少逐现在五欲功德,逐未来世转复微少?

北传杂阿含211经说道:「观察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少逐现在五欲功德,逐未
来世转复微少。」

但相应部35相应117经是说:「比丘们!当我正觉以前,还是未现正觉的菩萨时,这
麽想:『在这里,我的心会多走入以前心所经验而已过去、灭了、变易的这些五种欲
,或走入现在,或少量地走入於未来。』」

南传对应经典指出:自心多逐「过去、现在」五欲功德,少逐「未来世」五欲功德。
个人经验是南传对应经典117经较贴近事实。
Thu Nov 12 05:37:5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13
@Facebook
大概说明一下『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出处的意义,还请其他同学多多参详。

《杂阿含经》卷8:「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处观
察?』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少逐现在五欲功德,逐未来世转复微少;我观多逐过
去五欲心已,极生方便,精勤自护,不复令随过去五欲功德。

------

在这里世尊说明在禅修时应如何观察,此处通常都会被解释成世尊是在"思考"『我的
心通常都在追逐过去或是现在的五欲』,也就是六根的贪。以这个来说,我们的六根
对於六尘之所以产生贪爱,通常都是因为过去有过美好的经验产生的记忆。例如以前
之吃过好吃的,所以现在当然会想吃好吃的。换句话说以前一直以来所累积的经验,
会让我们的六根很自然的想继续追求。

而当下所经历的美好经验如看到正妹,除非是有新的刺激(例如以前看到的都是D罩杯
,现在跳四级看到了G罩杯),才会有新的经验累积,自然才会有新的贪爱产生及新的
记忆可回忆。

然而相较之下,过去的经验所累积的贪爱一定是比较多的。因为现在就是当下啊。

之後就是世尊自述,这里简单几句就带过(...我以是精勤自护故...)但同学可别忘了
阿含是简述而世尊底下的弟子不少都是高手,世尊所说得教法实做不外乎止观二道。
因此前述的第一句经文『独一静处,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处观察?』』,这里的
『自心多向何处观察?』就是行者『正在观察自心』时会观察到啥。

也就是说『心多向何处观察?』指的是"自心正在寻伺啥?"

当一个行者真的能自观察"自心正在寻伺啥"时,至少要有初步止道的能力,也才能理
解那句"思维『自心多向何处观察』"的意义为何。而当一个行者能自观察"心"时,能
"如实"观察到的就是"心目前在因为哪一种贪爱而无法止息"。如前所述心的贪爱就是
因为过去累积的美好经验而产生。

既然有自观察心,自然有更进阶的如何对治。这点的实例之一就是世尊教导阿那律光
明想的那一大段,很值得参考。

如下就是经文後续,尊者阿难为弟子广衍世尊之法义,也就是要灭六入处。如果将六
入处解释成六根,灭六入处就是灭六根,那弟子就应该统统死翘翘了...XD

------

「我以是精勤自护故,渐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等诸比丘亦复多逐过去五欲功
德,现在、未来亦复微少,汝今亦当以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故,增加自护,亦当不久
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所以者何?眼见色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因
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故,比丘!於彼入处当觉知,若眼灭,色想则
离。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

佛说:「当觉六入处。」言已,入室坐禅。时,有众多比丘,世尊去後,作此论议:
「世尊为我等略说法要,不广分别,而入室坐禅。世尊说言:『当觉六入处,若彼眼
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我等今日於世尊略说法中犹故
不解,今此众中,谁有慧力,能为我等於世尊略说法中广为我等演说其义?」

复作是念:「唯有尊者阿难,常侍世尊,常为大师之所赞叹,聪慧梵行。唯有尊者阿
难堪能为我等於世尊略说法中演说其义,我等今日皆共往诣尊者阿难所,问其要义,
如阿难所说,悉当奉持。」

尔时,众多比丘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於一面坐。白尊者阿难言:「尊者!
当知世尊为我等略说法要,如上所说,具问阿难,当为我等广说其义。」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於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世尊略说
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之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入处
灭,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

尊者阿难说此义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53,
a26-c6)
Thu Nov 12 12:33:0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14
@Facebook
请问诸师兄大德,啥嘛叫作六入处灭,达成六入处灭的条件是啥嘛?

总不会根据大清律例,偷看公文者要挖去双眼呗。
Thu Nov 12 21:39:3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15
@Facebook
这边的六根是微观的六根、念念生灭的六根,由前一刹那的身心(名色)而缘生的下
一刹那的感官(六入处),因此可以灭除。关於念念生灭的六根的深义,有兴趣的同
学可研究《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35经《第一义空经》(CBETA, T02, no. 99, p. 92,
c12) 。
Sun Nov 29 13:48:10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16
@Facebook
请先想想,以上述经文拿"眼"来说,可灭的是啥?总不能灭眼入处就是自挖双眼(眼
根)吧?
Thu Nov 12 23:17:3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17
@Facebook
请问,

常听到[功德]这个词,是什麽意思?

有固定的解释还是在不同的出处就有不同的意思?

谢谢。
Fri Nov 13 11:34:55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18
@Facebook
gu?? 翻成「功德」,如上面 Red Chan 问的,我也想问说,它是指什麽?
Fri Nov 13 21:10:0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19
@Facebook
[浅解]:

功德的「功」是功用、成效之意。

「德」是值得我们效法追求的德性、善性的意思。

因为世间人视五尘「色声香味触」具有能够让自己快乐的功能、功用,所以五尘成为
了我们人生的目标、目的,我们大部分作为的动机都来自五欲,总是汲汲营营的追求
五欲。

而在得到禅定的离欲者经验里 ,禅定乐是远远大於从五欲中得来的乐受,所以世间
禅定者视五欲为粪土,视禅乐功德为人生中最高的目标、归宿。

佛陀则是在经验了五欲、禅乐与苦行後觉悟,如是说道:『诸行无常,有生灭法,以
起尽故,彼寂为乐。』

所以佛陀和圣弟子们不住五欲、不执禅乐,心不趣入有为法,也就不生起这些由不正
思惟所起的分别贪,长久的安住於离贪嗔痴系附的触受里。
Sat Nov 14 14:37:5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20
@Facebook
「功德」是功能,这个词本身可作中性使用。

用在形容五欲时,是指五欲的功能、作用。用在形容善行时,则是形容善行的功能、
作用、果报。
Sun Nov 15 18:46:5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21
@Facebook
其守田者是比喻什麽?
Mon Nov 16 00:14:5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22
@Facebook
乔瑟夫我的理解,在这一经中佛陀将六识身、六触入处譬喻为田,所以相对的守田者
就是泛指具有识身、外触入处的一切众生,也许不用想得太深。
Mon Nov 16 01:13:4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23
@Facebook
守田者,守护的就是根门,不因六触所生之觉受产生贪爱放逸。

《杂阿含经》卷43:「是故应自防护。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譬如田夫有好
田苗,其守田者懒惰放逸,栏牛□食;愚痴凡夫亦复如是。六触入处,乃至放逸亦复
如是。」(CBETA, T02, no. 99, p. 312, b21-24)

而需要防备的,就是於五欲觉受的贪爱。

《杂阿含经》卷43:「「

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栏牛不暴,设复入田,尽驱令出;

所谓若心、若意、若识,

多闻圣弟子於五欲功德善自摄护,尽心令灭。

若好田苗,其守护田者不自放逸,栏牛入境,左手牵鼻,右手执杖,遍身□打,驱出
其田。

诸比丘!於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从村至宅,从宅至村,复当如前过食田苗不?」
」

(CBETA, T02, no. 99, p. 312, b24-c2)

然而这其中需注意的是,世尊对弟子举例"守田者"要守的,实修上得由观察『心、意
、识』是否产生贪爱。同学可试著思考经中的『谓若心、若意、若识』在实做上的意
义为何。

这和前面的『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处观察?』』讲得其实是同一件事情。
Mon Nov 16 11:30:52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24
@Facebook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色识因缘生,(若欲、若贪、若昵、
若念)、若决定著处,於彼诸心善自防护。.....当守田者带著牛到处趴趴走,而且守
田者还愿意带著牛到处趴趴走,(若欲、若贪、若昵、若念)就发生在此处
Mon Nov 16 13:04:4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25
@Facebook
守田者就是意根看管那五只牛(眼耳鼻舌身)(最好五只牛都不要动),当任何一只牛有
动作守田者就知道并拉回来到原来地方
Mon Nov 16 13:29:3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26
@Facebook
当守田者有力量而且力量越来越强大,那五只牛才会越来越乖
Mon Nov 16 13:37:34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27
@Facebook
意根是意触入处的构成条件、也是一只要被看守的牛,否则强大的意根整天做白日梦
也是挺糟糕的
Mon Nov 16 14:04:38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28
@Facebook
意根整天做白日梦也是挺糟糕的?这不代表那个"守田者"是强大的,本身(意根)□弱散
乱跑出去玩了.....
Sun Nov 29 14:03:0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29
@Facebook
我对此经的看法是.....要从(若欲、若贪、若昵、若念)看回来六根六尘它怎麽运作
的,当一个欲贪发生而且行动了,就好比一个守田者带著五只牛到处趴趴走,此种状况
下,守田者不也跟牛一样吗?所以重点是"守田者",当一个欲贪发生,"守田者"是必须知
道而且管控能够管控多少,重点还是"守田者"
Mon Nov 16 14:42:0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30
@Facebook
记得在读书会的时候我有问大家如何打牛,在这里也想请教讨论的学友们的集思广益
:如何打牛? 让牛知道痛了不敢乱跑

我觉得是蛮实务面的部份,那时得到的方法有 思考 相集灭道味患离、自增上、法增
上、世间增上、思考恶念过患、增上心经等方法
Mon Nov 16 20:16:4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31
@Facebook
实作法门最基本的就是十念,基本实作"简"释请参考中阿含。
Mon Nov 16 20:23:29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32
@Facebook
Linus Hsao 是指增壹阿含的十念品吗?
Sun Nov 29 13:38:00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33
@Facebook
增一是理论说明,如同电流会产生磁场是理论。中阿含有很多"实作方式"的说明如光
明想就是实作方式之一。
Sun Nov 29 16:36:3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1169 经
#34
@Facebook
细节方面则在大乘经典里,如十念之一的念佛,就可参考"佛说观无量寿经",韦提希
夫人请佛说法的那部经, 里头世尊就介绍了16种"绳子"来绑牛。
Mon Nov 16 20:29:56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