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中,常常可以看到四个字,「示教利喜」,出现在描述佛陀讲法的过程。如果
在CBETA资料库中搜寻这四个关键字,会看到很多例子。下面就举一例来补充说明:
《长阿含经》卷1:「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
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欢喜信乐,
堪受正法,於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CBETA, T01, no. 1, p. 9, a6-12)
经文说,佛说法是有渐进的次第滴,第一步就是「示教利喜」,翻译的字面指称,可
以理解为:开「示」并且「教」导有「利」於听法众的、开「示」并且「教」导让听
法众升起欢喜、喜乐心的。那实际的内容是什麽呢?就是1.「施论」;2.「戒论」;
3.「升天之论」;4.「欲恶不净」;5.上漏为患;6.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
让听法众听了有欢喜,怎麽知道有没有欢喜呢?「见二人,1.心意柔?,2.欢喜信乐
。」在这之後呢,就知道听法众「勘受正法」,然後才为他们:「说苦圣谛,敷演开
解」。敷衍开解的内容是「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到此,在不
同的场合、对象,则有各个得不同果报的成果,可以在不同经文处看得到。
从这里可以看出,佛陀自己常常用的「示教利喜」,正是此经文文中「说法应具备的
四个条件」的最佳□例。也是老师把自己自身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的真实剧本、戏
码。
补充此段以飨各位大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