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内法□外法□内外法? 什麽是内观□外观□内外观? 谢谢
@@"~ 我非前辈,可称法友(讨论佛法的网友) 以下提供个人的看法: 此例用:我、我所、相在,其对应如下: 内法:我。 外法:我所。 内外法:相在。 内观:对内法的观察。 外观:对外法的观察。 内外观:对内外法的观察。 我有呼吸、器官、四大、六根..., 所以内、外、内外法展开可以形成很多说法出来。
还是茫然,但,我依然感恩法友您。
曾听过慈莲寺大愿法师(法师是阿含道修行者)解释过做各位参考~"内法"是正思维 ,"外法"是善知识~
Red Chan 请问你问的经文上下文是什麽?
前辈您好, 好内法?外法?内外法,我在杂阿含经有看过。 内观□外观?内外观是曾听过东南亚某位法师提过。
〈大念处经〉在解释四个念处之每组项目之时,即从开始到结束,不断反覆的出现一 段经文,并且是在每次说明一组念处之後出现。表示每组念处都需要以这样的方法来 练习;好似一个公式。共计出现21次;身念处出现14次(前5种修行对象5次+墓园九观 9次)、受念处1次、心念处1次、法念处5次。 在此,将此不断出现的修习公式,做一说明。 …如此, 停留在内在身而观察身(随观身), 停留在外在身而观察身, 或停留在内在与外在身而观察身, 或停留在身而观察现象(法)的生起, 或停留在身而观察现象(法)的消灭, 或停留在身而观察现象(法)的生起与现象(法)的消灭, 只现起『有身体』的念,仅是为了智与忆念(的增长), 他停留於不会依靠、在世间中不执取任何事物。 比丘们!比丘如此停留在身而观察身。 (…受、心、法,皆是如此) 根据公式的第一段,观察内在身、外在身… 这是说,如此的观察练习,应从自己身上(内在身)开始。然後再观察他人(外在身)。 为何还要观察他人?因为观察别人,有时更容易看到,自己没看到的。最後,就是交 替观察自己与他人。 公式的第二段,观察现象的生起、消灭… 这便是当观察身时,要实际体验,该身的缘起与缘灭现象。 公式的最後一段… 在观察身体的时候,建立起对那身体的念,只为了增长智与忆念。 何谓,不会依靠於什麽,也不执著任何事物?此意,专注再专注,观察什麽就观察什 麽,不加任何价值、不予染色,如此观察,自然不会想去依靠也不会去执著。 这个观察内在身、外在身的模式,在佛陀在教导修习方法时会常常出现。表示这是一 个修习要领。
【补充】上述的「身」是指与身体相关的修行对象,〈大念处经〉里提到的是观察, 「呼吸、身体姿势、身体动作、身体组成(粗的)、身体组成四要素(细的)、观察□体 腐灭的九阶段」。 入出息(?n?p?na观呼吸,音译安那般那,简称安般):藉由观察呼吸的出与入,安置 纷乱的心,以提升正念。 姿势(iriy?patha身体的姿势,四威仪):藉由观察行、住、坐、卧,四种瞬间姿势的 觉知,提升正念。 正知(sampaj?na正确、平衡的了解;深思的):清楚每个短暂动作细节的观察,看的 时候专注在看、肢体伸曲时专注於伸曲,穿衣服时专注於穿、吃食物时专注於咀嚼… 等,充分了知,应该做什麽,就做什麽,无有他念。相较於四威仪,专注□围较细微 。 厌恶的作意 (pa?ik?la-manasik?ra,32分身):藉由观察身体的组成,支解成32部分 ,可以破除对我们身体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了解身体的真实本质,引发清晰、平静与 喜悦,来脱离对身体的欲贪。支解的32部分例如,身体之发、毛、齿、皮、肉、筋… 肠、脾、肺…血、脓、痰、汗、唾、涕…等。 要素的作意(dh?tu-manasik?ra四界分别观):无论身体在何处,要观察这个身体是要 素所组成,即,在这身体中的地、水、火、风四要素。了知身体不外乎是四要素的暂 时组成,断除对身体的执著。 墓园九相(nava-sivathika墓园九观):藉由观察□身,由肿胀、出血、腐烂…一直到 骨血露出…风化成易碎白骨等九个过程,思维自己的身体原来也会一样变成如此,了 解是个无法避免的结果,并生起对身体厌恶的心,而脱离对身体的执著。前说的32分 身是观有生命的,墓园九相是观无生命的,是透过死□与败坏过程,产生厌恶脱离心 ,与32分身产出的清晰、平静、喜悦是不太一样的。
前辈的意思是 内法=外法,於内注意自己的受想行。 外法=外观,於外是观察人□事□物 内外法=内外观,於内外是内要注意心识变化,及外在事物影响内心的变化,... ., 写到最後,我好像又打结了。 三者都有关系,相互影响啊!
更正上文: 内法=内观,於内注意自己的受想行。
您大致有抓到意思了。不过四念住是从念身开始,念身熟练了进阶而念受,然後才进 阶念心,最後才念法。 因此一般不会跳级直接念内法、外法、内外法,在还没修习身念住之前要彻底理解内 法、外法、内外法本来就不太容易 :) 精确地说,「注意心识变化、注意受想行」是在「受念住」(正念安住在感受上,觉 知当下的感受是苦、乐、不苦不乐)及「心念住」(正念安住在心念上,觉知当下的 心念是否有贪、□、痴、散乱等状态)的阶段,「法念住」是正念安住在诸法上,觉 知五盖、七觉支等法,进一步则可调伏五盖、培育七觉支、证知四圣谛。这是已很进 阶的念住了 :)
感谢前辈。
若有误解前辈意思请见谅!
上面的法友说的都没错。我试著说的通俗一点。 法 指的是一切现象及事物。 外法 指的是外在的事物,如山河大地。 内法 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尚有末那与赖耶的七八识,可以暂时不管) 观 指的是以般若的空性,观察一切法都是因缘有,而自性空的。 所以外观便是观察所有山河大地都是空性,而不执著有,内观是观察所有的识也是空 性,并没有一个我存在。 如果想了解多一点,建议可以到法鼓山上课,他们教的很简单,很清楚。
「内法、外法、内外法」应是出自《杂阿含经》,例如卷二十四讲「四念处」的「法 念处」的相关经文,都有提到: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4.html 经中常提到身念处在观察「内身」纯熟後,可以观察「外身、内外身」;受念处在观 察「内受」纯熟後,可以观察「外受、内外受」;心念处和法念处也是如此。 但《阿含经》中没有详细的定义「外身、内外身」乃至「外法、内外法」,论典大多 主张四念处的「内」是指自己或身内,「外」是指「他人」,「内外」则是对观察的 对象作如实的理解,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而是客观地、不执著地、如实地 觉知。 因此「内法」可解为自心的诸法,「外法」可解为外在的一切诸法,「内外法」则是 内外同时观,不再区分内或外,只是客观的念住观察。 不过这个议题很复杂,前面 CK Lee 说得是正解,有兴趣深入研究的人再读上述卷二 十四的连结了 :) 另外,「外观,内外观」似乎不是经典中的专有用词,可能只是该法师方便解释用的 说法。
了得……
http://buddhism.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8802/what-is-meant-by-inner-an d-outer-meditation Goenkaji 将 bahiddh? 释为「the surface of the body」。 中文版: http://dhamma.sutta.org/downloads/0901-Maha_satipatthana_Sutta_SN_Goenka.p df 第27页
英文版:http://www.vridhamma.org/Discourses-on-Satipatthana-Sutta 搜寻经文 :Iti ajjhatta? v? k?ye k?y?nupass? viharati, bahiddh? v? k?ye k?y?nupass?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 v? k?ye k?y?nupass? viharati.
谢谢提供资料。
受益良多
感恩善知识,能够受用。
什麽是缘?
我觉得“缘”起於心念,念一起会有“缘”或“无缘”。每个人的思想(思考)有价值 存在,不论人际五伦互动或工作职涯,自我心中已设有“目的”(目标)与价值。
谢谢您的回应。很棒。很受用。
“价值”并无非单方决定,以经济学的观点看哲学之“价值”思考,价值本身无对错 与尊卑,从哲学思考“价值”,这是一种“选择”。佛学学佛在天物人的关怀与尊重 ,所以学佛者觉得众生生命平等,人人皆有可能是自己前世轮回中的父母。在佛经的 回向中,佛与菩萨的作主,拔除恶业而解困,以上是我的想法。
以现代心理学来看“缘”与“相生”“相克”,缘之厚与薄,起因於彼此精神思想之 认识与认同及交集多寡,也许先天彼此思考方式有不同,但可透过後天尊重同理与体 谅来增善缘。
有些宗教修道人,直接批命相生相克,我觉得真是毁人不倦~
失恋的最大痛苦不是不爱了,是彼此还相爱著,但上天不许,说时效完成......这般 失恋只能默默求佛来生再安排相聚。
苦
嗯
苦的重担交托给佛,我觉得形而上的佛与菩萨在,也庇佑著,只是经历苦的风雨走廊 ,苦~
先来睡了,明天才有力量“法喜”
虽说前世的轮回与投胎转世,但今生我们有所心念与作为,所以有某些百分比的存在 ,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增今生的善缘,并累积下世的善缘。
因业力而与所有众生发生的各种关系
谢谢您的回应。很受用。
有些企业单位用人还合八字,讲师给招募管理师的讲义中出现看面相徵人(也许对也 许不对,我不知道,也许这也是缘。无缘未必是不好的事)不过我觉得,可以在工作 中(包含家庭)调整一种团队学习正向成长的思维
我请问喔,先有因还是先有缘?
我觉得是“因”,有因然後有“缘”
缘有很多.....有缘无缘也都是缘
观自在,在静思中理清自己所求缘从何起,缘起缘灭时空交错与安排,宇宙时间的永 恒存在与灵魂的永恒存在,当心念契合,方向一致,终有一天会相遇,所以修善缘。
加入讨论,请不吝指教! 因缘相依!从12因缘法可知因缘相依! 有因有原是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若於我我所而取,则於四识执取而生识住! ....若於色是我我所而取,爱乐赞叹缚著,封滞意生识,识生则攀缘,攀缘则识住, 识住则广大增长!若於色非我我所,不爱乐赞叹缚著,不封滞意生识,不生识则不攀 缘,不攀缘则不识住,不识住则不广大增长,不广大增长则不做意,不作意则无所为 作故则住已,住已知足足已清净......。 另外关於缘起於无明!无明因,无明缘!...若比丘无明厌离而生明,比无明复缘诸行 ,若老死谁,老死谁所,老死即断即知,城永不生法,如截多罗树,断其根本!因缘 的本质为无始生死来的无明!.....所以佛陀的教义是明,解脱! 末学才疏学浅,望有更多的讨论与指教。谢谢。南无佛法僧戒!
还有个提问:“缘”起,会不会是另一个“因”生?因“因”生,所以“果”在时间流 等待?
无因亦无缘 选我正解^^
罗思 如果果已在,那如何要因缘而生,如果果报已存在,那不管你做不做任何事, 果报都必然存在!那就破坏缘起法,众生也就解脱的机会!因此您的说法似乎与世尊的 缘起法相违背!很容易堕於身异命异或是身即是命的说法。
嗯,有同意您的看法,也有不同意您的看法,我的“有因不一定有果”的想法这可以 画个图,晚点再来
@蔡伯峰 若无因无缘,则无善恶果报,无善无罪,无黑无白,无中生有。如此众生 有情也就没有尽苦的可能。此说是世尊所不许!!若无因无缘,何来缘生法,何来因缘 法!此与理相违背!!南无佛法僧戒
@罗思 我同意有因不一定有果,此在阿含中也有讨论。因所成业,有果报业,也有不 果报业!
赞赞赞......晚点我再回来~(蹬)
按赞呦
手机不让我按赞,晚点用电脑按赞喔
先去完全俗事,等有空再来漫步在云端,喝茶禅聊??
郑锡聪 谢谢你的回应。很棒。因缘本质为无始生死的无明。 我也深感缘的本质是起心动念。无起无终。就像是ㄧ个圆圈,往回跑找不到起因。往 前跑也到不了终点。
张彩虹 缘没有本质 ~所以起心动念也不是缘的本质 这是倒因为缘吗? <==新名词? 没有实质的东西 你把它当成有 那就是无明
郑锡聪 随喜赞叹 可能我观念直觉上是因缘无本质或者不变的意思 所以我直接打无 因亦无缘 世间上缘生法亦是真理
蔡兄可能跳太快了,俱舍论第六卷开头"前言生相生所生时 ,非离所馀因缘和合",所以 当问"什麽是缘?",这种命题都是错的
乔瑟夫 乔师兄 我觉得是要看针对什麽讲吧 一人讲一样 法次法向不同 答案自然不 同 毕竟讲眼根缘色尘再缘眼识 还是有讲到四缘法~可是若是讲到缘法有没有时(指其 实质法存在?)当然是没有 就像佛教核心真理 缘起法是实质不变的嘛? 当然也是没有 实质的 也是缘生的~相对於这世间而生的 那针对世间来说 当然还是有缘起法罗~所 以我认为该说这问题不够问的不够清楚? 到底问那个缘? 我单指是否有无实法而回答
乔瑟夫蔡伯峰 赞叹随喜! 生起尽灭为之为舍,得彼舍以,离厌不厌离俱舍,此则寂 灭此则清净,谓之为舍。当舍无明而就明时,无明无复缘行,行缘识,乃至无老死□ 悲苦恼!此时也就不再受因缘法则,成永不生法,如截多罗树,永断其根!因此因缘仍 属於和合有的□畴。虽不实有,但却和合有!因此若断因缘有,则会有,坏有想!和合 有仍为有的□畴,但可以灭尽向舍! 南无佛法僧戒!
蔡伯峰 在杂阿含经中有一段经文,是问有的问题,大致内文如下,眼色缘眼识,是 否有?有;三事和合生受,是否有?有;於可意,可爱可念色生爱乐赞叹是否有?有; 爱缘取是否有?有;有缘取是否有?有;取缘生是否有?有.....。所以和合有或因缘有 仍为有的□畴,但不实有!因此和合有依然为认知有,虽非实有!但因为是和合有,所 以可以断,无欲,灭尽,尽舍,清净涅盘!如果非有,那我们还要如何解脱呢?解脱也 就不存在!如果实有,那也不应现在存在,而当来可灭! 另外佛陀也说,.......若身即是命者,此是梵行者所无;若身异命异,次异犯行者 所无,离此两边,正向"中道";圣人出世,如实不颠倒正知,所谓生缘老死......, 若彼七无明厌离而生明,彼无明复缘诸行否?否也....... 所以直接将因缘合和所生当成无是不妥当的,但正因为是因缘合和有,所以也才能依 圣贤法,将一切尽舍,心善解脱,成於舍! 南无佛法僧戒
当命题是错的,怎麽可以回答这麽多,对你们真是崇拜诶
乔瑟夫 呵。请问如何命题才不是错?
何谓缘起?还是何谓因缘?,这是两个命题,看你问那个
乔瑟夫 我倒不认为这个命题是错的,而是讨论这主题其实广泛包含解释了您所提到 的下位的两个命题! 比如缘生法,所以不能否定了因缘生起的自然现象;因缘法则讨论了如何理解这个现 象,并讨论了出离的方式! "缘生法","因缘法"可见杂阿含269经 提供参考以下连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6.htm 楼主提问并未说及缘生现象(依序辗转生起之轨则)或因缘法则(此有故彼有,此起故 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此在讨论中从缘起法的和合有,到因缘法的解 脱之道,这并不悖离楼主的提问!所以我才说这是一个大哉问啊! 末学的确所学不多,才疏学浅,理解可能多所谬误!想听听乔瑟夫多闻的如何来引导 我们探讨这个主题!望您继续不吝指教,毕竟佛以四摄众生: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南无佛法僧戒!!
无缘未必是不好,有这缘必少那缘,
简单的说,因和缘都是条件。因是主要的条件,缘是次要的条件。事事物物的形成和 改变,也是因为条件的聚集变化。佛教以为,除了众多条件之外,是没有一个主宰在 背後的。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分别。~缘起论,是佛法的核心思想。
缘生法,佛陀未出世,为成等正觉,缘生法即在!因缘法乃佛陀出世,成等正觉所悟 ,所教导!
若依“因”是主要条件,“缘”是次要条件,有因有缘,未必有“果”
因为,因到果,有时间变数,使“因”到“果”产生变化(或消弭,或增长)
随喜Franki Yeung,第一义空经:眼不实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 ,异阴相续,除俗数法。云何为俗数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 灭故彼灭! 南无佛法僧戒!!
谢谢师兄。对的 杂阿含335 [第一义空法经],把缘起无我的深义阐明了。
罗思 我觉得时间并不会对果产生变数耶。会产生变数的是心念。当再次遇见时。对 前世仇恨的人改变心念。产生化解。对果产生变数。
同意。是心念产生“果”的变化。所以“金刚心”有法力,法力在自己的心念之力。 但,心念的中道与福惠自己及他人之正念才是“法力”之所在,才不致修法修到执与 妄及偏离中道。念佛数万遍,念珠数算主要是“时间”改变“心念”,在数算中一次 次再思考念佛所求需要再求吗?其次,心念著佛观想佛,心念与佛同频,所以与佛有 所感应,而所求如愿。究其根本,是“心念”??
Franki Yeung 兄所说简洁有力,一语中的 (y)
张彩虹,大哉问!缘的分类中最常见为四缘,分别是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 缘。您可以参考这篇http://www.ddm.org.tw/maze/227/page7.asp 祝福慧俱增,南无佛法僧戒!
系统动力学??
条件=因,诸条件的聚集配合或互相影响=缘,业力成熟=因缘具足。而就连条件( 因)的本身也是必须由其他条件的聚集配合或互相影响(缘)才能形成的。
因 缘 果。前果又成因。 因缘果…… 因缘果……。如何煞车或跳出?
产生回圈。当产生回圈想要突破困境瓶颈,一个发心(心念)想要追求幸福的勇气,产 生行动的力量。所以不论煞车或跳出回圈,基本的内在动力(心念),是想要更幸福的 生活品质。开智慧,能先思考到回圈,自己与生活平面诸般中产生的系统动力对自身 幸福或痛苦的影响
回圈本无害 不慎变成灾。
善的回圈当然ok
轮 涅 是二?不二?非一?以上皆是?以上皆非?其它?
八正道
谢谢各位前辈的回应。
谢谢多闻的启发提问!
郑锡聪 您好有修养
这问题 可否 借我。我想也在line群组 问问 我的同学们?
欢迎喔!也欢迎把同学集ㄙ广意的分享来这。
谢了
缘这个字後来已经是通用的生活用语了,但是在佛教中,缘起法有精确的定义,而且 是很核心的教理。 像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以及之间的关系,就有缘起的相关教导穿梭其中。 苦谛---简单来说,五取蕴即是苦。苦的生起,有它的原因,就是集---贪爱。苦谛说 的是存在的现象,集就是说生起的原因。详细解释,就是十二缘起的流转。 第三圣谛是灭谛。也就是烦恼永尽无馀的涅盘,也就是苦的完全止息。涅盘是无为法 ,非生灭,所以只有趋向的方法,就是第四圣谛---道谛。道谛也可以由十二缘起的 还灭来解释。 所以,流转与还灭合起来就是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界灭。可以参考以下经文 :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53.html
非常谢谢您的分享
随喜多闻!苦 苦集 苦灭 味著 苦患 离 !
缘起甚深,所以当舍利弗听到马胜比丘说的偈子:【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 灭即道,大师说如是。】理解其深意,就证了初果。从身心皆是缘所生法出发,仔细 思维,虽然还跟不上尊者老老师兄的洞察,还是有不少启发的 ^^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296.html
再次感谢您的回应及分享。
感谢多闻分享
什麽是缘?夹杂善恶在心中的所现(阿□达磨俱舍论 第7卷)
Time: Thu Jan 19 10:26:49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