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们幼幼班读书会在杂阿含卷二的进度中,关於十二因缘的讨论心得。由於我
们成员多是第一次接触佛经,不正确的部分请前辈们不吝指正。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
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
心得其一:
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其中「因」是直接导致的因子、「缘」则是间接助於集起
的变数,虽然因、缘有直接与间接上的差异,但本质上都是一切法的「构成的条件」
。应以「条件」的观点来看待经中所讲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无须执著十二这个数字
,佛陀应机说教,有时只讲十二因缘一部分、有时也会简化而只说二因缘。
心得其二:
解说十二因缘时通常是依照无明缘行、行缘识 ... 次第而说,但十二因缘各元素之
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单纯。从先後顺序的观点来看,彼此之间并非固定的线性关系,好
比说识与名色彼此互为因缘、辗转相生;若是从时间的观点来看,十二因缘有时也不
是时先谁後,好比说眼、色、眼识便是一时俱起,每个片刻的识也都与上一刻的识不
同。综合上面两点,十二因缘其实比较像是一张刹那变化的因陀罗网,观察面向不同
、看到的路径也不见得一样,最主要的还是把握「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的原则
。
心得其三:
有人用人的出生到死亡去套用十二因缘的框架、也有人用一刹那的生灭去解释十二因
缘,这些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很好理解。与其硬要找出这些框架与十二因缘之间的连结
解释,我们选择回到最开始的地方,去思考佛陀是从甚麽地方著眼,然後怎麽一步一
步的逆推十二因缘。从佛陀的传记去推敲,佛陀思维十二因缘的切入点应是人的老病
死忧悲恼苦 ...
於是我们试著去观察,并推敲佛陀的思路或许是这麽走:
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 : 老病死以「生」为开始
有缘生:此生存在是因为「有」著过去所累积的善恶业与有我的执见
取缘有:认为有甚麽东西是我乃至於是我所拥有的,因於执「取」
爱缘取:因为贪「爱」的驱使,才执取那些无常变异之法为我、我所
受缘爱:爱?起於对现下「受」贪爱、对过去受依恋、对未来受渴盼
触缘受:是因为与外境接「触」而的有了身体与心理的领受
六入处缘触:「六入处」是我们与外境的接触的大门
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是结构与功能的集和,乃「名色法」的和合
识缘名色:名色法存在乃因「识」别知成立、名色法也反过来构成识领域
行缘识:舟行岸移,船如果不运「行」,便不会有岸好像在移动的觉识
无明缘行:「无明」 .... 是无明导致了行的推动、累积与惯性
心得其四:
好读杂阿含中把十二因缘画成一个圆圈,导致一开始我们在讨论十二因缘时,有种「
死又成了无明的条件」的预设,这一点在读书会讨论时造成了一些同学困扰,在杂阿
含经卷二有关十二因缘的经文中,好像没有很明显有关於此的论述。读书会的讨论结
论,十二因缘或许更像是因陀罗网,里面有很多路径、很多回圈,但这看起来好像一
直光耀的大网其实只有因缘合和的刹那生灭,既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是无常的
、是逼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