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第287经记载,佛陀在未成佛前追查是什麽造成老死呢?於是一路往前追,追查到「 识」时,就「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这是说,佛陀追查生命的缘起,到「识」的界限而返回;从「名色」追查到「识」後 就折返回「名色」;只是「老死」到「识」的□围。 这是因为如第288经所述的「识」和「名色」辗转相依,成为一个回圈。因此若只问 「何法有故因缘有?」,单看「有」这一边,就容易误以为「识」是究竟、无法超越 「识」。这也就是轮回会一直延续下去没有尽头的现象:只要有身心的运作(名色) 就会继续增长攀缘的觉知(识),只要有攀缘的觉知就会产生更多的身心的运作,因 此识和名色辗转相生、没有尽头。 (推文中会举例。) 但佛陀毕竟不是省油的灯,进一步思惟:「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 如何才能把这些都灭掉,以解脱轮回?这次佛陀突破了「识」,发现「识」和「名色 」辗转相依的回圈是由「造业」(「行」)而来。要如何灭「行」呢?就是要灭除「 无明」。
「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第287经记载,佛陀在未成佛前追查是什麽造成老死呢?於是一路往前追,追查到「识」时,就「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这是说,佛陀追查生命的缘起,到「识」的界限而返回;从「名色」追查到「识」後就折返回「名色」;只是「老死」到「识」的□围。 这是因为如第288经所述的「识」和「名色」辗转相依,成为一个回圈。因此若只问「何法有故因缘有?」,单看「有」这一边,就容易误以为「识」是究竟、无法超越「识」。这也就是轮回会一直延续下去没有尽头的现象:只要有身心的运作(名色)就会继续增长攀缘的觉知(识),只要有攀缘的觉知就会产生更多的身心的运作,因此识和名色辗转相生、没有尽头。 但佛陀毕竟不是省油的灯,进一步思惟:「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如何才能把这些都灭掉,以解脱轮回?这次佛陀突破了「识」,发现「识」和「名色」辗转相依的回圈是由「造业」(「行」)而来。要如何灭「行」呢?就是要灭除「无明」。
识及名色「展转相依,而得生长」表示了只要有身心的运作(名色)就会继续增长攀 缘的觉知(识),只要有攀缘的觉知就会产生更多的身心的运作,因此识和名色辗转 相生没有尽头。 这个现象在卷二第39经中比喻为识(种子)生长在色、受、想、行(土)中间,只要 有贪喜(水),就会愈长愈大。 举例而言,一个学生在没看过金庸小说之前,不会对金庸小说有特别的感觉。但看了 一部金庸小说,上瘾了,就想要看更多的金庸小说,因此雪球愈滚愈大,成为金庸小 说迷。也就是说在读小说的身心运作之後,强化了对於小说的攀缘的觉知,因此又看 更多的金庸小说,又更强化了对於小说的攀缘的觉知。看电影也是如此,本来没有特 别想看电影的人,可能在看了一部特定类型的片子後有了攀缘的觉知,就想看更多该 类型的片子,终於培养出对於该类电影的嗜好。 除了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外,识及名色的辗转相生也在巨观上造成了没有止尽的生死轮 回。
谢谢分享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A%8C#二八七
谢谢师兄详细解释。
无明 无穷的动力? 可以 以愿力 引导否?!
我的理解, 愿力仍在识的□畴。 发好愿做好事, 能引发的是善的循环, 让宿世运作顺畅。走的是「或有利根 闻即信 受 或有善果 勤劝成就」的路线。
请问 师兄 逆十二因缘 。下手处 是否在 触、受、爱、取?
不知道,问大刚吧!
可以「愿力」来引导。「愿力」在《阿含经》的用词是「善法欲」。 佛弟子以善法欲(对善法的喜爱)精进修行,达成解脱後自然连善法欲也如筏一般地 舍离了,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61经中说:「圣弟子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於舍,乃至断爱,爱断已,彼欲亦息。修精进定、 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於舍,乃至爱尽,爱尽已 ,思惟则息。」(CBETA, T02, no. 99, p. 147, b4-9)
当然,前提是要很明确的知道什麽是善法,而且是要离於贪□痴的方向行进。附佛外 道很会鼓吹人以愿力为名行贪□痴之实,那就是反方向了。因此愿力也是可以一直净 化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D
就我所知,学理上来说,十二因缘的还灭的下手处的确可以在触、受、爱、取。 例如若六入处不与六境接「触」,或身受时不生心「受」、不贪「爱」、不执「取」 ,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就不会引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果每个当下都能够洞察(「 无间等」)地断除十二因缘锁链,那麽即可不受後「有」,解脱了。 实修上而言,一般比较少只靠所谓十二因缘一支一支去观而修的,还是根据四念住、 安那般那等等六念或是十念去修行,然後在当中应用解脱法的概念,例如四念处是在 法念处时四圣谛以及十二因缘的概念才会全部派上用场,然後就证道了(说来容易, 做来难... :p )
感谢 指导。
莫比乌斯环?
这也算是个回圈,也是数学「无限大」的符号。没有别的图可用,就拿这个凑数,反 映无始轮回 :)
邱师兄,假如有机会用到您写的贴文,可以吗? 忠诚恭敬合十
别客气,尽管用。
大刚兄好,有一个问题:在庄居士的南传经文中,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87.htm 南传本经只有讲到 这次佛陀的追溯过程只有到 识, 在「此无故彼无」也一样只有追溯到识; 而北传的 再从识 推到 行 的过程(此无故彼无),我觉得大刚兄的推论是非常好的推 论,让我受益不少。 然而,由南传经文也可推论出另外一说:12因缘是各处散说,本经只有追到 识,无 明<=行<=识:是另外整理、组合经文而成完整的12因缘的,这也只是我的推论,供参 考。
但从北传经文的脉络来看,也可以看出佛陀在 「此无故彼无」这边,循环思考两次 , 又好像是 行 跟 无明 是在 「此无故彼无」才找到,同大刚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