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1
@Facebook
杂阿含卷四十八第 1267 经

-横渡生死之流-

本经是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第一经,对南传佛弟子应该算是相当重要的一经。

经中提到,一位身放光明的天子以渡河作为譬喻,向佛陀问到如何而能达到解脱彼岸
。在天子的譬喻中,面对湍急的流水,要从此岸游泳到彼岸,如果紧抱(攀缘)著漂流
物,那麽就只会跟著漂流物一起任由流水漂移,而不是到达彼岸(除非当游泳圈,但
浮物的体积越大,被所受到的水流力道也越大)。此外,在这瞬息万变的湍急河流中
,也找不到可以长久安住之处,而且只要稍微停住就会沉没。天子先是向佛陀确认,
比丘是「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渡生死彼岸的吗?确认之後天子又问佛陀,要如何
怎麽样才能「无所攀缘,亦无所住」的渡彼岸。

佛陀回答天子,的确是「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渡洪流,但是比丘所抱持的并不是
无常的事物,而是正确的修行方法(如是如是抱);比丘总是修习多修习而不放逸(如
是如是直进),因此也不会停留而遭淹没。

《杂阿含经》中有许多能让我们「如是如是抱」的正确方法,比如世尊也曾告诉其他
天子,应该要断五盖,舍五欲,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身(卷36第1002经),除此之外,
阿含经中常提到的三十七道品皆是渡生死之流的方法,这些善法都是以「自洲自依,
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为原则(卷二第36经),只有观察自己的身心、依照「四念
处」来修证佛法(卷二十四第639经),才能成为渡河的依靠。

佛陀在《杂阿含经》卷31第882经中比喻,世间一切善法如同植物,以不放逸为大地
而得以生长,所以有了正确的修行方法之後,还必需精进不放逸的实践。对照本经在
《别译杂阿含经》的对应经典(卷九第180经),佛陀回答天子:「若我懈怠,必为沈
没,若为沈没,必为所漂。若我精进,必不沈没;若不沈没,不为所漂。」,可见并
不是什麽都不做、都不学,就能自动渡过生死急流的。



本则拾得感谢 Melon888、邱大刚 提供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於後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树给孤独园。

Sun Jan 31 12:33:02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2
@Facebook
四取阴是种子,攀缘是雨水,识住是坚地!三者俱在,才能广大生长。
Tue Mar 01 10:24:2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3
@Facebook
郑锡聪 如您所说,识、识住与喜贪俱在,识便广大生长,但就我所解,您的看法与
杂阿含经略有不同,在杂阿含39经中,种子指的是「取阴俱识」,也就是执取诸阴(
色、受、想、行)同在的识,而不是四受阴或四取蕴。相反的,因「贪喜」的雨水润
泽而滋养著种子的四识住(色、受、想、行)才是土壤一般的存在。

因此若就杂阿含 39 经中佛陀所做的譬喻来说,取阴俱识是种子,贪喜是雨水,四识
住是土让(亦不是大地,因为他们是不相通的)。以下贴给您参考: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
住。何等为四?识於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於受、想、行中识
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於中若来、若去、若住、若
没、若生长增广。」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html#%E4%B8%89%E4%B9%9D
Tue Mar 01 11:52:5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4
@Facebook
一直把四取攀缘识住中所四取攀缘识为六入识所产生的贪爱,而把此处的识当作恒审
思量的末那看待!
Tue Mar 01 13:19:27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5
@Facebook
郑锡聪 在阿含藏之中不曾提到末那、阿赖耶识,或许可以先不考虑那麽多。「贪喜
四取攀缘识住」这一句的解读,就我所解应是「贪喜」著「四取攀缘识住」;而「四
取攀缘识住」的解读则为□识因攀缘而住於其中的(色受想行)四种取蕴□,也就是
「四识住」。所以这一句简言之就是□贪著四识住□。
Tue Mar 01 13:41:36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6
@Facebook
好ㄟ!受教了。不过我读这篇经文只把它分为了"四取蕴,攀缘,识住"这三个部份来
互动解析!不过个人觉得重点是"不贪著,则不意滞封生意识,不意滞封生意识则不攀
缘,不攀缘则不识住,不识住则识无所住,识无所住则无所作意住,於世间不取不著
,自觉清净涅盘,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不好意思,一直不
求甚解!
Tue Mar 01 14:18:28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7
@Facebook
再补充一点,经中说的地界、水界虽然可以理解为土壤与雨水,但如果依照阿毗达摩
的角度来看,或许可以理解的更透彻。将地界 (pathav?dh?tu) 理解为「容纳著识」
或是「作为识的立足之处」;水界( ?podh?tu) 则理解为「使识增长」与「让识与识
住结合作用」。
Tue Mar 01 12:11:29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8
@Facebook
谢谢师兄。
Mon Mar 07 23:09:11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9
@Facebook
谢谢
Tue Mar 01 12:58:2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10
@Facebook
"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度驶流"相当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
Sat Mar 05 23:39:55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11
@Facebook
天子!我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进,则不为水之所?。如是如是不抱,如是如是不
直进,则为水所?。如是,天子!名为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度驶流。

个人觉得这句话在这边有强调经由知集,灭,知味患後,修厌,离欲,灭,息,止後
所得到心解脱!

而金刚经以名假,法假,即解脱不起後的"空观"来入手,直指解脱,止息後的无所作
意心所面对的态度,因此我觉得两者有因果关系的成分在!

即 无所攀缘,则识无所住,不识住,则无所作意住。因此在阿含中提到了要以智知
,以了了,精进後终至五下分结的贪嗔见慢疑消除,没有了五蕴为实的我见,自然产
生的无我清净。而金刚经中提到"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
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直接以空观的方式告诉诸菩萨要无住生
心,因为没有一个五蕴为实的"我"存在!

因此依据经文的前後文和旨揭不同,虽然都讲同一个结果"解脱,清净,不起",但好
像有一个从左边靠近(正知,正见,正戒,正精进,正念,正定),另一部经典从正念
和正定後,的谆谆教诲诸菩萨要不忘念莫作意心生起。

个人觉得虽从不同的立足点和观点切入,但最後终归一味,也正代表佛陀的如语实与
不异语不妄语,单一纯满。

个人浅见,尚祈诸先进指正
Mon Mar 07 17:10:44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12
@Facebook
>>"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度驶流 "相当於"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没错,其实可广□求其相应解说:

杂阿含470经:身受心不受也相应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有眼缘色若有所住,则缘
生苦乐舍三受,若生心受,心即不清净,是故说身受心不受相应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杂阿含254经:这也相应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眼常识色,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至
无常。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
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增壹阿含38品12经:不起染污心也相应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世尊贤圣弟子眼见色已,不起染著,无有污心,即能分别此眼是无常之法,苦、空
、非身之法,六情亦复如是,不起染污心,分别此六情无常、苦、空、非身之法。

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後面的生其心就是

=清净心

=无心受之心

=无贪、无□、无痴的心

=无染污心

以上综合,庞居士以下偈子简捷的含概了。

无念清凉寺,蕴空真五台,对境心无垢,当情心死灰,

妙理於中现,优昙空□开,无求真法眼,离相见如来,

若能如是学,不动出三灾。
Sat Mar 12 17:56:23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13
@Facebook
上周48~50卷经文回顾 感想补充:

无攀、无住 要如何度过驶流?

 对比经文提供了 无攀无住而让我们可以遵循的具体方法,

也呼应本经 杂阿含卷四十八第 1267 经

个人理解为:以 自我的戒定慧 修行 而度过驶流,确实是

不依靠欲望、邪见,也不停留於放逸、苦行。

比对杂阿含(一二六九)

「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

内思惟系念,度难度诸流。

不乐於欲想,超越於色结,

不系亦不住,於染亦不著。」

不攀缘於欲想、不住於色界的结缚(可能是五上分结),也不黏著於杂染;

内在思惟系念佛法,而能度过生死流

(具足戒律、以智慧进入的禅定与常思惟系念佛法)。

参考文献:『瑜伽师地论』卷19:

□谁超越暴流?昼夜无□昧?於无攀无住,甚深无减劣?□

□圆满众尸罗,具慧善安定,内思惟系念,能度极难度。

诸欲想离染,亦超色界结,彼无攀无住,甚深无减劣。□

云何於诸欲想而得离染?谓於下分诸结已断已知。

云何超於色界诸结?谓於色系上分诸结已断已知。

云何於无攀无住甚深中无有减劣?

谓於无色界,或已离欲、或未离欲,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堪能有力入灭尽定,学与无
学俱容有此故,不定言超无色结。

补充:

五上分结:

pa?canna? uddhambh?giy?na? sa?yojan?na?: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为
证得第四果(阿罗汉果)的圣者(解脱者)所断除的烦恼,另译作「五上结」。 (庄春江
阿含辞典)

参考连结: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0/10/sn-111.html
Mon Mar 28 19:21:42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二六七)[0348b07]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14
@Facebook
补上本经讨论,苏锦坤老师提供相反角度的观点,经文有误的可能性,下为引文:

Dear 扫叶人:

《杂》 佛言[告]:「天子!我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进,则不为水之所漂。如是
如是不抱。如是如是不直进,则为水所漂。如是,天子!名为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
度驶流。」

疑惑:抱(=攀)就 ‘不为水漂’, 不抱(=不攀)就 ‘为水漂’,所以 ‘无所攀
(=不抱)而度驶流 (=不为水漂)’?

如果作一般的逻辑来理解,好像前後矛盾。这里是不是故作吊诡 paradoxical, 反
著讲:因为 ‘不抱’ 所以 ‘不被漂走’? 下同。

《别译杂》 佛答天曰:「若我懈怠,必为沈没。若为沈没,必为所漂。若我精进,
必不沈没。若不沈没,不为所[*]漂。我於如是大洪流中,无[有]可攀挽,无安足处
,而能得度此大驶流。」

你好像没这逻辑疑惑的问题?

法友

==============

依《瑜伽师地论》、SN 1.1.1 与《杂阿含1269, 1316经》应以「不攀亦不住」为教
导,其他不一样的述说,不是衍讹,就是误译。

因此,《杂阿含1267经》卷48:「我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进,则不为水之所漂」
(CBETA, T02, no. 99, p. 348, b14-15)

应作:「则为水之所漂」,後文「则为水所漂」(CBETA, T02, no. 99, p. 348,
b16-17)应作:「则不为水之所漂」。

《别译杂阿含180经》卷9:「若我懈怠,必为沈没。若为沈没,必为所漂。若我精进
,必不沈没。若不沈没,不为所漂。我於如是大洪流中,无可攀挽,无安足处,而能
得度此大驶流。」(CBETA, T02, no. 100, p. 438, c20-23)应为误译。

正文似应为: 「若我住,必为沈没。若我攀,必为所漂。我於如是大洪流中,无可
攀挽,无安足处,而能得度此大驶流。」

扫叶人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75651593/
Tue Mar 29 22:56:52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