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31〈力品38〉:「世尊[4]告阿那律曰:「汝可寝寐。所以然者,
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为食,耳者以声为食,鼻者以香为食,舌者
以味为食,身者以细滑为食,意者以法为食,我今亦说涅盘[5]有食。」
阿那律白佛言:「涅盘者以何[6]等为食?」
佛告阿那律:「涅盘者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得至[7]於无为。」」(CBETA,
T02, no. 125, p. 719, a14-21)
[4]告=若【宋】。[5]有=为【宋】【元】【明】。[6]〔等〕-【宋】【元】【明
】。[7]〔於〕-【宋】【元】【明】。
在《增一阿含.力品第三十八.第五经》,佛对阿那律尊者提出了另一种对食的观察
角度,特别是涅盘的修行者,「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得至於无为。」「无放逸
」是有为,透过这个有为的努力,能够到达无为的境地,所以成就涅盘的修行者,就
好像拿「无放逸」当作他/她的「食物」而成长达到无为涅盘的结果。这是满特别的
说法,所以节录於此作为补充。
再补充一下,在修行的操作时,「无放逸」要如何操作呢?上面的经文有提到须深经
,其中有段文可以做参考:
《杂阿含经》卷14:「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
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於我见,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
耶?」
须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
、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
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离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CBETA, T02, no. 99, p. 97,
b11-c5)
这里的「无放逸」,就是思惟修习:先知(十二因缘)法住,後知涅盘,独一静处,专
精思惟→离於我见,心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