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1
@Facebook
「戒」是佛教徒所遵守的规□,有防非止恶的功用,音译为「尸罗」、「尸赖」。

佛教的戒有(在家)五戒、(沙弥)八戒、(出家)具足戒等等依据不同身分、程度
而应持守的规□。

持戒的人不犯罪,就不会因为犯罪而招致恶果。若有犯戒则要立刻警觉并且忏悔,而
不再犯。这样才能离恶向善。

修行人在见到外境时,心不贪著、不向外驰骋,而可持戒清净。心不驰骋、不作会让
自己後悔的事,才能够专一安定,进一步修习禅定,甚至开启智慧。所以说戒是定、
慧的基础。

佛陀要求出家弟子每半个月聚集一次说戒,说戒後曾犯戒的人要在僧众前表白自己所
犯的过失,称作「发露忏悔」。其他出家弟子也可就事论事地揭发不合宜的行为,称
作「举罪」。这些不外乎是为了砥励修行,也为了维持僧团的清净。

卷十八第495经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强调戒的重要性,再次表明了戒是定与慧
的基础。在第496、497经中,舍利弗尊者则教导大家举罪时检举人及被检举人都该有
的自省及心态,才能真正发挥正法、律对安心和增益修行的作用。

更多关於戒的重要性的经文,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卷三十「学相应」的内
容,至於戒律的详细制定缘由则收录於律藏中。


「戒」是佛教徒所遵守的规□,有防非止恶的功用,音译为「尸罗」、「尸赖」。 佛教的戒有(在家)五戒、(沙弥)八戒、(出家)具足戒等等依据不同身分、程度而应持守的规□。 持戒的人不犯罪,就不会因为犯罪而招致恶果。若有犯戒则要立刻警觉并且忏悔,而不再犯。这样才能离恶向善。 修行人在见到外境时,心不贪著、不向外驰骋,而可持戒清净。心不驰骋、不作会让自己後悔的事,才能够专一安定,进一步修习禅定,甚至开启智慧。所以说戒是定、慧的基础。 佛陀要求出家弟子每半个月聚集一次说戒,说戒後曾犯戒的人要在僧众前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称作「发露忏悔」。其他出家弟子也可就事论事地揭发不合宜的行为,称作「举罪」。这些不外乎是为了砥励修行,也为了维持僧团的清净。 卷十八第495经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强调戒的重要性,再次表明了戒是定与慧的基础。在第496、497经中,舍利弗尊者则教导大家举罪时检举人及被检举人都该有的自省及心态,才能真正发挥正法、律对安心和增益修行的作用。 更多关於戒的重要性的经文,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卷三十「学相应」的内容,至於戒律的详细制定缘由则收录於律藏中。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2
@Facebook
经文参见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5%85%AB#四九五
Sun Jul 31 21:01:47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3
@Facebook
Sun Jul 31 21:49:45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4
@Facebook
末学对於戒律并没有研究,但理解持戒的重要,然後在持戒严谨不犯,会破轨则.坏
正见.弃多闻而增上慢是在怎麽样的情形呢?这些应该都包含在戒律里吧?
Sun Jul 31 22:51:04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5
@Facebook
Chengshu Wu 说得好。就个人的理解,一种例子就是修行人练出了神通後,就不可一
世了,自我膨胀。若严守戒律,有惭愧、会忏悔,则在察觉无常後,就不会自我膨胀
了。但若轻视戒律,就会打肿脸充胖子,往自己脸上贴金,把自己越捧越高,越来越
贪名闻利养,最後犯下大妄语或是诈财骗色,那就惨了,直接送入无间客栈永无出期
。
Mon Aug 01 22:20:29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6
@Facebook
外道也有神通~!
Tue Aug 02 12:32:11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7
@Facebook
曾听闻某法师说过 未犯戒者并非表示圣戒清净~!
Tue Aug 02 12:27:14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戒
#8
@Facebook
感谢分享,最近对犯戒有所疑惑orz,多多忏悔清净
Thu Aug 04 18:07:39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