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四禅
#1
@Facebook
禅定能让心专注於一对象而不散乱,在佛经中最常提到的禅定是四禅,其定义整理於
下表中。

当中的要点略为解释如下:

●初禅:

初禅的定义中,「觉」又译为「寻」,是投向的注意力;「观」又译为「伺」,是持
续的注意力。例如打坐时将心念投向呼吸,就是「寻」;接著将心念持续地省察呼吸
,就是「伺」。

心念持续放在专注的对象而达成初禅後,会维持在当下,不再生起新的状况,这时心
中会因为离於五欲的粗重负担,而有喜乐的感觉出现。相较之下,欲界的淫欲显得像
是火烧身心,初禅的喜乐则遍身清凉能除热恼,因此入初禅後自然更容易调伏对五欲
的贪爱。

●二禅:

修行人在初禅的基础下继续修定,功力渐深,渐渐地,「寻」、「伺」显得是刻意、
多馀的了,反而是进入更深定境的阻碍,因此放下了「寻」、「伺」。

此时内心更加地止静、清净(「内净」),达成专注、纯一的心(「一心」)。这时
的定力能产生喜乐,又胜过初禅的喜乐。

●三禅:

修行人在二禅的基础下继续修定,渐渐发现先前定力所生的「喜」也会让人执著,执
著於「喜」则因无常而有忧,所以放下「喜」心,安住在舍心、安住在正念(清澈的
觉知)、正知(清晰的理解)中。

这时一方面内心安住在「舍」,一方面体验到胜妙的「乐」,这是三禅的境界。

●四禅:

在三禅的基础下继续修定,除了三禅时已经放下的喜(及喜灭而生的忧)外,渐渐连
三禅之乐(及乐灭而生的苦)也都彻底放下,只有因舍而生的纯净之念。


「四禅」 禅定能让心专注於一对象而不散乱,在佛经中最常提到的禅定是四禅,其定义整理於下表中。 当中的要点略为解释如下: ●初禅: 初禅的定义中,「觉」又译为「寻」,是投向的注意力;「观」又译为「伺」,是持续的注意力。例如打坐时将心念投向呼吸,就是「寻」;接著将心念持续地省察呼吸,就是「伺」。 心念持续放在专注的对象而达成初禅後,会维持在当下,不再生起新的状况,这时心中会因为离於五欲的粗重负担,而有喜乐的感觉出现。相较之下,欲界的淫欲显得像是火烧身心,初禅的喜乐则遍身清凉能除热恼,因此入初禅後自然更容易调伏对五欲的贪爱。 ●二禅: 修行人在初禅的基础下继续修定,功力渐深,渐渐地,「寻」、「伺」显得是刻意、多馀的了,反而是进入更深定境的阻碍,因此放下了「寻」、「伺」。 此时内心更加地止静、清净(「内净」),达成专注、纯一的心(「一心」)。这时的定力能产生喜乐,又胜过初禅的喜乐。 ●三禅: 修行人在二禅的基础下继续修定,渐渐发现先前定力所生的「喜」也会让人执著,执著於「喜」则因无常而有忧,所以放下「喜」心,安住在舍心、安住在正念(清澈的觉知)、正知(清晰的理解)中。 这时一方面内心安住在「舍」,一方面体验到胜妙的「乐」,这是三禅的境界。 ●四禅: 在三禅的基础下继续修定,除了三禅时已经放下的喜(及喜灭而生的忧)外,渐渐连三禅之乐(及乐灭而生的苦)也都彻底放下,只有因舍而生的纯净之念。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2
@Facebook
「四禅与各种修定法门」

有许多修定的方法可以让人达到初禅甚至四禅的层次,例如观呼吸、四无量心、念佛
、观想等等各种法门。

除了众所周知的观呼吸外,举例来说,修念佛法门的人,持戒清净以离於感官欲乐,
离於恶的、不善的事情後,将心念投向念佛法门中专注的对象,就是「寻」;接著将
心念持续地摆在念佛法门中专注的对象,就是「伺」,持续专注而能入禅定,「都摄
六根,净念相继」而能提升定境。

修观想法门的人,举例而言,初禅可有稳定的火珠,二禅时火珠会变成圆月,没有火
焰闪动,三禅则完全没有珠,只有一片淡淡的光而保持稳定,此时意识是清醒的,正
念、正知的。
Sat Aug 20 13:52:46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3
@Facebook
大正藏十五册六二O经)

============

洗心观者。先自观心令渐渐明。犹如火珠。四百四脉。如□琉璃黄金芭蕉。直至心

边。火珠出气。不冷不热。不□不细。用熏诸脉想。
Sun Sep 11 23:03:36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4
@Facebook
上面是问谷歌大神,才发现Ab的火珠观出处
Sun Sep 11 23:05:56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5
@Facebook
以上为整理经文及多年来於站上的讨论,包含 Ab 的解说而成。若有违反经典的地方
,也还请大家不吝指正。至於禅定的细节要写也是写不完的,所以主要还是依经文来
看。谢谢!
Sat Aug 20 13:53:51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6
@Facebook
谢谢分享,受益良多^^
Sat Aug 20 14:55:2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7
@Facebook
Sadhu ...
Sat Aug 20 15:05:04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8
@Facebook
这些状态恐怕只能如人饮水...很难用文字或语言表达...BTW...
Sat Aug 20 15:14:38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9
@Facebook
感恩!
Sat Aug 20 17:45:57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10
@Facebook
就我所知:

南传佛教认为:念诵佛陀的功德名号.

藏传佛教认为:念诵咒语.

都是以[声音]为缘.而声音正是[禅刺]!~  ^_^

所以.以声音为缘的念佛持咒.只能得近行定(未到地定).无法证得初禅安止定!~
^_^

而北传大乘佛教.则多认为:[念佛、持咒]缘声音而念诵.也可以入各种禅定!~  ^_^

北传:中阿含84经

[禅以声为刺,世尊亦说禅以声为刺。...入初禅者以声为刺。]

南传:增支部10集72经/刺经(庄春江译)

「对禅定来说,声音是刺」为世尊所说,...对初禅来说,声音是刺。

北传:杂阿含474经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

南传:相应部36相应11, 15, 16经 (庄春江译)

入初禅者,言语被灭了;

入初禅者,言语被平息了;

*** *** ***

如果是修习观想佛像的[观想念佛].

我个人认为:可以证得初禅!~  ^_^

如果是修习北传大乘佛教[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经)]的[观想念佛].

我个人认为:把十六观中的:[日观、水观、地观].放大遍满十方.也是可以证得四禅的
!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_^
Wed Aug 24 12:33:28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11
@Facebook
声宣佛号功德为宏,应该是他人闻之亦受泽被。若自身心中默念佛号无声,而能至一
念不断或可入相当定境而无声刺之扰。
Wed Aug 24 17:27:43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12
@Facebook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
Wed Aug 24 19:58:24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13
@Facebook
念佛,心是无法心一境性的..

心一境性,才能称为止禅,所谓安止定..

念佛有声,且字字不同,入初禅.心之寻伺所缘,根本无法一境性的.

[禅以声为刺,世尊亦说禅以声为刺。...入初禅者以声为刺。]

这是正确的..也是佛陀所说所教导的..

若耳声尘触,还能够听得到,甚至还被惊吓到,那都还未入止禅..

参考
Thu Aug 25 02:40:07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14
@Facebook
《中阿含经》卷21〈长寿王品2〉:「入初禅者以声为刺,入第二禅者以觉观为刺,
入第三禅者以喜为刺,入第四禅者以入息出息为刺」(CBETA, T01, no. 26, p. 561,
a7-10)

各阶禅定都如筏喻,连让人能入初禅的觉观在二禅都是刺。不管在南北传,念佛都不
只是一念到底,但念佛也都是很好的入手处。
Fri Aug 26 09:33:49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15
@Facebook
”二禅以觉观为刺“ , 这个观是“止观”的观吗?是说禅定中不能起观的意思?
Fri Aug 26 09:46:41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16
@Facebook
初禅是「有觉(寻)有观(伺)」,二禅是「无觉无观」,也就是要把让人能达成初
禅的寻与伺放下。
Fri Aug 26 09:48:04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17
@Facebook
谢谢 Jiss Ye 的提醒。当初写这段时,有考虑到「念」佛要入初禅得转换所缘的情
况,所以是写「念佛」、「专注的对象」而不是「念佛」、「佛号」。

然而现在普罗大众的印象中,「念佛」就是「念佛」,因此是容易搞混。为了避免任
何误会,所以将「四禅与各种修定法门」第二段的最後一句改为「持续专注而能入禅
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能提升定境。」这样不管是采哪种念佛法都适用了。
Fri Aug 26 10:09:47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18
@Facebook
邱大刚 那麽“得定後起观”,就是说初禅就可以观了吗?不再继续进入二禅了?还
请大刚师兄指点。
Fri Aug 26 10:52:23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19
@Facebook
其实任何时候都可以起观,但是没有定力的观,俗称「乾慧」,不够彻底,就像一般
的思考,有道理,但遇上境界时不一定使得上力。

初禅已到色界的程度,超越欲界了,因此一般说来,有初禅能力的人(在刚出初禅时
)所观能彻底了解欲界的本质。禅定能力越高,所观也越细致。

照经中最常见的描述来看,是鼓励基於四禅的定力而观,但倒不需要等到四禅才开始
修观。
Fri Aug 26 11:05:47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20
@Facebook
善巧的修行任何[止禅].包括:初禅~四禅~非想非非想处定.

都能够兼修[观禅].以通达解脱!~  ^_^

观察任何的禅定本质.都是:[缘起、无常、灭法],

如此的[止观双运].就能够通达解脱!~  ^_^

《八城经》、《中部?第111经?逐一经》、《大马仑亚经》.....都是很好的例子: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52.htm

在《八城经》中:[阿难尊者用十一种修习止观的方法,说明[止观双运]法!

:通过培育定力,依次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慈心解脱、悲心解脱、
喜心解脱、舍心解脱、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

从这些禅那出定之後,再观照禅定,[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
无常的、灭法。』当他在那里住立时,到达诸烦恼的灭尽。]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11.htm

《中部?第111经?逐一经》,经中直接记载舍利弗尊者的「逐步法之观」.这也是[止
观双运]法。

先修初禅,观照[初禅中的法:寻、伺、喜、乐、一心,触、受、想、思、心,欲、
胜解(决心)、活力、念、平静、作意,他的那些法逐步地被确定,那些法生起被知道
、出现被知道、灭没被知道,他这麽了知:『这些法确实是这样,不存在後出现,存
在後消失。』]

之後.修二禅、三禅、四禅.....非想非非想处、想受灭.

[舍利弗以一切非想非非想处的超越,进入後住於想受灭,他以慧看见後,他的烦恼
被灭尽,他从那个等至正念地出来,从那个等至正念地出来後,凡已过去、已灭、已
变易的法,他看见那些法,他这麽了知:『这些法确实是这样,不存在後出现,存在
後消失。』]
Fri Aug 26 11:42:52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21
@Facebook
有可能跳过初禅直接入二禅吗?比如说念佛时以声音为刺,所以在此时直接离“有觉
有观”?
Fri Sep 16 01:37:22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22
@Facebook
南传佛教修行神通时.

以[十四种御心法]为基础前行.

[十四御心法]就要训练[跳禅跳遍]!~ ^_^

例如:从第三禅跳到空无遍处,从空无遍处跳到无所有处....

从地遍跳到火遍,从火遍然後再跳到青遍....

精通[跳禅跳遍].是修神通的基础!~ ^_^

对此需要理解的是:

以[地遍]为例.地遍最高只可以修到第四禅!

专注於[土地.大地]的概念.可以修:近行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如果要由[地遍]四禅.再往上修第五禅定(空无边处定).那就必须破除[地遍]的所缘目
标!破除[地]想、空去[地]想!而转入[空间.虚空]的想!

要转修[空无边处定].就必须破除[地遍]!

因为地遍能够修到四禅.所以熟练地遍的禅修者.也可以训练[跳禅].跳过地遍的初禅
.而直接进入地遍的二禅!~ ^_^

依南传佛教.以声音为缘的念佛持咒.最高只可以修到近行定(未到地定).尚且无法证
得初禅安止定!所以当然也就无法[跳过初禅直接入二禅]!~ ^_^

就我个人所知:

南传佛教与某些藏传佛教的仁波切.之所以会认为念诵佛号与咒语.不能证入初禅.理
由都是一样的:

【缘声音的[念诵].只是「筏」.如要进入初禅.就必须舍弃此声音的[筏」!

可是.矛盾的是:

一旦舍弃此声音的「筏」.心就失去了系念之处.心就无法安止於一境!

如此一来.不但无法证入初禅.反而会逐渐退失原有的近行定(未到地定)!】

认识许多北传、藏传、南传、的禅修法友们.大家都有共同的[摸索经验]:

专心念诵佛号或咒语.到接近安止定时.此时就会觉得声音很[粗糙].是一种干扰!

如果此时放下[念诵].虽然会有短暂的寂静.但此寂静的程度.仍未能达到安止定的程
度!

而此时心因为失去了可系念之处.反而会逐渐退失近行定(未到地定)!

如果.专注念佛持咒的[声音].修到近行定时.放下声音.转为观想[光明].就可以进一
步的修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如果还要更进一步的往上修第五禅定(空无边处定).那就必须破除[光明]的想.转入
[空间.虚空]的想!

*** *** ***

以上.仅是个人所知.仅供参考!~ ^_^
Fri Sep 16 14:36:55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23
@Facebook
谢谢大德 只是突然想到耳根圆通所以问的 想说声音也是一种色相  也许可以“看”
到 :p
Fri Sep 16 21:41:13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24
@Facebook
^_^
Fri Sep 16 21:47:23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25
@Facebook
「念佛」是「六念」或「十念」之一,也是含摄非常广的法门,的确不限於持名念佛
一法。

《增壹阿含经》卷2〈广演品3〉:「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
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CBETA, T02, no. 125, p. 554, a8-12)

以修行念佛为入手,最後还能到涅盘呢。

持名的方法是一种入门法,在南传也有很多禅师教弟子念释迦牟尼佛名号,而且也许
多弟子依此入定或开发神通的记载。

但佛法的修行是有次第的,每一个的方便,在下一个阶段就要舍弃,发声的持名也是
如此。

以南传的观点来看,若要入四禅,以念佛声音为所缘的念佛,在入欲界定後,要转换
所缘,例如转换为观想、或专注在禅相。

在北传也是如此,各经典中从来没有说「念」佛就万事OK了,净土三经之一的《观无
量寿佛经》讲念佛以入三昧的十六观中,持名念佛连第一步都还不到。

在欲界散心来说,出声念佛的确是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但出声念佛本来也就是「筏」
。

(下封续)
Fri Aug 26 08:54:06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26
@Facebook
在四禅的修行上,实修上的每一阶段本来就都是「筏」,在下一阶段要能够放下,不
管什麽法门都是如此。

像让修行人达成初禅的寻、伺,在二禅要放下。二禅让人快乐得不得了的喜,在三禅
要放下。三禅则放下所有一切的喜、乐,才能入四禅,只剩舍心。但四禅也不是究竟
,证果是连舍心都要能不执著、不执著於自我。

念佛法门也是如此,以声音为所缘的法门也是如此。上封已提到念佛法门的十六观,
这封就简单提一下以声音为所缘为何能过初禅。

以声音为所缘,在中国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耳根圆通」法了。虽然一些南传学者对於
《楞严经》不以为然,房融恐怕有点润文太过,但不可讳言的,《楞严经》中记载了
不少古代各宗派的实修法。

「耳根圆通」是以声音为所缘的修法,「初於闻中,入流亡所」,用功到「亡所」一
般起码是欲界定的程度了。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声音是空气的震动而来,因此称为「动」,这
震动接触到耳膜,人才听到声音。不管有声或无声,都是耳根、耳识的作用。「动静
二相,了然不生」,这时根本没有听到声音了,不违反「初禅以声音为刺」的原理。

可能也是由於初禅以声音为刺,所以一些修耳根圆通的人,如果不彻底知道筏喻的原
理,在某个阶段会有容易起□心的情形,超越了动静二相就自然解决了这个问题。

到达没有声音的层次,要怎麽进一步增进?「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
、所觉空,空觉极圆」,如同四念住在完成身念住後,进阶到受念住、心念住、法念
住,也算是一种转换所缘。在「闻」的这个就是「受」,在「受」背後的就是「心」
(觉)。最後「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类似法念住的阶段。

总之,不管在南北传,念佛都不只是一念到底,但念佛也都是很好的入手处。
Fri Aug 26 09:16:49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27
@Facebook
大刚师兄说:【在四禅的修行上,实修上的每一阶段本来就都是「筏」,在下一阶段
要能够放下,不管什麽法门都是如此。....

总之,不管在南北传,念佛都不只是一念到底,但念佛也都是很好的入手处。】

善哉!善哉!~ ^_^

*** *** ***

就我个人所知:

南传佛教与某些藏传佛教的仁波切.之所以会认为念诵佛号与咒语.不能证入初禅.

他们抱持的理由都是一样的:

缘声音的[念诵].只是「筏」.如要进入初禅.就必须舍弃此声音的[筏」!

而一旦舍弃此声音的「筏」.心就失去了系念之处.心就无法安止於一境!

如此.不但无法证入初禅.反而会逐渐退失近行定(未到地定)!

认识许多北传、藏传、南传、的禅修法友们.大家都有共同的[摸索经验]:

专心念诵佛号或咒语.到接近安止定时.此时就会觉得声音很[粗糙].是一种干扰!

如果此时放下[念诵].虽然会有短暂的寂静.但此寂静的程度.仍未能达到安止定的程
度!

而此时心因为失去了可系念之处.反而会逐渐退失近行定(未到地定)!

*** *** ***

大刚师兄说:[在南传也有很多禅师教弟子念释迦牟尼佛名号].

就我个人所知.南传禅师没有教导弟子念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啦!~ ^_^

南传佛教的[念佛]法门.不是念诵佛陀的[名字]!~ ^_^

南传佛教是念诵所有的佛陀的共同功德名号:

「阿罗汉、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
。」

如《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中说:「当念佛功德,此: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
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北传的小差别是:

南传佛教是[九种功德名号」:「无上调御丈夫」只是一种

北传佛教[十种功德名号」:「无上士、调御丈夫」分为二种.

*** *** ***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_^
Fri Aug 26 11:09:38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28
@Facebook
Jiss Ye 学友好,那如您所说如下:

如果此时放下[念诵].虽然会有短暂的寂静.但此寂静的程度.仍未能达到安止定的程
度!

而此时心因为失去了可系念之处.反而会逐渐退失近行定(未到地定)!

那该怎麽继续提升定境呢? 转换声音业处为其他业处吗? 想请教您这部分
Wed Sep 07 15:23:37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29
@Facebook
Chen Jian 学友好: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1)继续训练[念诵].以培养稳定坚固的近行定(未到地定).

(2)转换其他的止禅业处.以进修:初禅~四禅.

(3)以此近行定(未到地定)为基础.转修观禅:现观五蕴的缘生.无常.苦.无我....
Wed Sep 07 16:20:4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30
@Facebook
非常感谢学友您的回覆,帮助很大,也让我知道法门在进阶时的转换,非常实务的观
念  赞
Wed Sep 07 16:33:22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31
@Facebook
谢谢 Jiss Ye 的参与讨论 (y)

一般持咒的法门是有配合观想的,即所谓身语意三业加持,因此到了近行定的时候会
有禅相出现,例如日轮或月轮,届时自然会转以禅相为所缘,这是蛮自然的转换。修
持咒却只知道要念咒的人,可能是老师没讲清楚要怎麽修该法门。

个人是有听过不同的南传报导记载持名念佛法门的,例如在台湾比较多人知道的《尊
者阿迦曼传》中就有记载阿迦曼比丘教导老妇念「南无佛」,结果老妇念佛念出成绩
的记载 :)
Fri Aug 26 11:33:0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32
@Facebook
谢谢大刚师兄!~  ^_^

就我个人所知:

泰国森林僧的念佛法门.

多是念诵:[佛陀]!

没有人念诵:[释迦牟尼佛]或[乔达摩佛]!~  ^_^
Fri Aug 26 11:58:04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33
@Facebook
赞叹随喜大家的精进,末学也提供一点个人学习心得:

禅属於世间法,也属於因缘法,所以只要因缘俱足就能办到,但也因为如此,禅也是
共外道的,阿含经中有许多外道都有四禅,也有神通,但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是正知
见,也就是空正见(因缘所生法本体为空),这就是慧,佛法的禅是有定有慧,定慧等
持,才能成就圣道。

补充一下,初禅之前,还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欲界定,一个是未到地定,到了欲界定
的时候,心清清楚楚的,但却会没了自己跟外境,人会变成透明的,如果没有学好教
理,可能会大惊怪而不敢再修,实在可惜。

但到达欲界定时,绝对不能向人说,因为欲界定难得易失,如果能更加精进,就能到
达初禅的前方便,未到地定(未到初禅的定),持续努力後到达初禅之後,就比较不容
易退失了。

但有很多自己学禅的人,可能到了欲界定,得到一些能力,就以为自己开悟了,或是
成就圣道了,这些都不太好,都属於妄语。现在外道这麽多也是如此。

唯有学习经教与禅定,才是安全的学佛之路。
Fri Aug 26 14:46:3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34
@Facebook
『初禅以音声为刺』和『以音声法入初禅』是两件事情。

以初学者来说入初禅时如果身处於不稳定的环境有噪音,那是绝对无法入初禅。而以
音声法如专注在真言和专注在出入息是一样的原理,都能入禅定。
Sun Sep 11 23:52:48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35
@Facebook
对的
Sat Oct 01 17:27:34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36
@Facebook
请问大德 「觉、观已,发口语」 此处的"发口语"如何解释 ? 谢谢 !
Sat Oct 01 06:37:4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四禅
#37
@Facebook
●发口语:发声说话。

通俗地说,「觉观已,发口语」可说是心中有了意向,而发声说话。

谢谢提问,已加入注释中。
Sun Oct 02 17:14:53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