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世界的定义」
今天复查到「小千世界」的注解:「以须弥山为中心,含四大洲、日、月、欲界六天
、梵天称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名小千世界。」
乍看之下没什麽,好像佛学辞典通常是这麽说的,仔细思考後发现这定义不是佛经中
的精准定义。
首先,个人从来没见到《阿含经》中以「小世界」称呼一个世界。虽然佛学辞典中几
乎都以「小世界」称呼一个世界,好在有CBETA,我查了查,这并非佛经中常用的称
法,直接用「世界」来称呼才是经中的惯例。
当然,要说「世界」是「小世界」,在宇宙的尺度来看,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小世
界」这个词变成佛学辞典的通用词,看来是不必要的。
再者,个人似乎没见过经中对於「世界」的定义一如佛学辞典的说法。经中都是这麽
定义一个「世界」的:
《杂阿含经》卷十九:「日所周行,照於诸方」(CBETA, T02, no. 99, p. 133,
b10-11)
《中阿含经》卷19〈长寿王品2〉:「如日自在,明照诸方」(CBETA, T01, no. 26,
p. 548, a13)
《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州品1〉:「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CBETA,
T01, no. 1, p. 114, b26)
《起世经》卷一〈阎浮洲品1〉:「如一日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CBETA, T01, no.
24, p. 310, b8)
《大楼炭经》卷一〈阎浮利品1〉:「如一日月,旋照四天下」(CBETA, T01, no.
23, p. 277, a20)
(个人没找到阿含部之外的经典有对「世界」定义,如果有的话也还请大家帮忙补充
。)
很明显地,就个人能找到的经文来说,都是以「一个恒星的光照□围」来定义一个世
界,个人还没找到任何经律中不是以这样来定义一个世界的。
如佛经中用「一个恒星的光照□围」来定义一个世界,就比佛学辞典说「以须弥山为
中心……」来定义一个世界的□围,来得科学得多。个人猜测,因为三藏中有以须弥
山为参考点,说地狱道在须弥山下多少万里、忉利天则在须弥山顶云云,所以编佛学
辞典的人就自己将这些叙述联想起来,作为世界的定义,而不是根据经典原文对於「
世界」的定义。
再者,佛经中说的「日月」,大家都确定知道就是太阳与月亮,但「须弥山」到底是
对应到什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文科的人通常解为喜马拉雅山,学天文物
理的人则可能解为地球自转轴的某种物理量(磁轴一类)或太阳系旋转轴的某种物理
量,在对「须弥山」真实意义没有共识的情况下,以「须弥山」来定义「世界」就不
太实际。
个人猜测,编辑这类佛学辞典的人恐怕缺乏对於天文的最基本知识,所以把原先经中
对於「世界」还蛮科学的定义,以自己的理解加以重组後变成了虽然不能说不对,但
就没那麽精准的定义。
因此对於「小千世界」的注解也更正为:「一个恒星光明所照的□围是一世界,当中
有须弥山、四大洲、各天界等组成。一千个世界的□围,叫做小千世界。」
相信这样不只更贴近经典的原文,也更容易理解。
由於佛学辞典中对这条词的解释有蛮一致性的偏差,为免是个人有没读到的经文有不
同的定义,还请见过经中(而非论中)有不同定义的法师大德多加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