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法师比较少在版面上的讨论出现。很多时候自己就感觉太多话了。特别又是出身
在现代很不讨好的一个佛教传承中,本身知道得又少,因此就特别感觉不要误导了其
他人(法师或是居士),当然会被我误导的应该不会很多,但还是要先表明一下自己的
惶恐和惭愧。下面是个人的见解和查找,仅供参考。
对佛法的理解,个人是觉得这样:「佛,都是引导弟子们,向於涅盘的。」如果这个
想法是对的,那依於这个想法,来看「念天」这个法门和这里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上
,就会觉得,这里的「天」一定是指向有佛法可以修学的场所。这句话对不对呢?除
了上面 Linus Hsao 提到《增壹阿含经》卷2〈广演品3〉中的经文,「获沙门果,自
致涅盘。」 从CBETA中找到的一些其他《阿含经》经文如下:
《杂阿含经》卷20:「复次,圣弟子念於天德,念四[3]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
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清净信心,於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亦如是,信、
戒、施、闻、慧,於此命终,生彼天中。如是,圣弟子念天功德时,不起欲觉、□恚
、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著心。於何染著?谓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离贪、恚、
痴,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天念,正向涅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
,说第六出苦处升於胜处,一乘道净於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CBETA, T02, no. 99, p. 144, a15-26)[3]王天=天王【圣】*。
经文中说,「圣弟子念於天德,...,於此命终,生彼诸天。」「圣弟子念天功德
时,不起欲觉、□恚、害觉。...出染著心。...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
天念,正向涅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六出苦处升於胜处...得
如实法。」
在《别译杂阿含经》中,对六欲天特别提到了须陀洹、斯陀含。经文如下:
《别译杂阿含经》卷9:「云何念天?常当护心,念六欲天,念须陀洹、斯陀含,生
彼六天。」(CBETA, T02, no. 100, p. 441, c4-5)
除了《阿含经》外,在其他多处的汉译经典中还有:
《方广大庄严经》卷1〈法门品4〉:「念天是法门,起广大心故」(CBETA, T03, no.
187, p. 544, b9-10)
《佛本行集经》卷6〈上托兜率品4〉:「念天,是法明门,发广大心故。」(CBETA,
T03, no. 190, p. 681, a14)
这里提到念天法门的一项功能,是让我们发起「广大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离世间品33〉:「念天,念兜率陀天一生补处菩萨」
(CBETA, T09, no. 278, p. 655, a17-1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7〈离世间品38〉:「念天,常忆念兜率陀天宫一生补处菩萨
故」(CBETA, T10, no. 279, p. 300, b25-26)
《大宝积经》卷12:「缘念天哉,心以存立备悉功德一生补处故。」(CBETA, T11,
no. 310, p. 67, a6-7)
这里特别点出来是忆念一生补处菩萨的功德,和上面《别译杂阿含经》的经文提到须
陀洹和斯陀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忆念天界「圣者」的功德。
《大般涅盘经》卷18〈梵行品8〉:「云何念天?有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若有信心,得四天王处,我亦有分。若戒、多闻、布施、智慧,得四天王处,乃至得
非想非非想处,我亦有分;然非我[19]所欲。何以故?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
是无常,以无常故,生老病死,以是义故,非我所欲。譬如幻化,诳於愚夫;智慧之
人,所不惑著。如幻化者即是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愚者即是一切凡夫,我
则不同凡夫愚人。我曾闻有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
、不病、不死,我为众生精勤求於第一义天。何以故?第一义天能令众生除断烦恼,
犹如意树。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则能得是第一义天,当为众生广分别说第一义天。是
名菩萨摩诃萨念天。」(CBETA, T12, no. 374, p. 470, c14-28) [19]〔所〕-【
宋】【元】【明】【宫】。
《大般涅盘经》这里同样地有提到,念天的□围,从「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也跟《阿含经》讲的五项功德一样,信心、戒、多闻、布施、和智慧。另外,特
别的是,提说了「第一义天」。
《大方等大集经》卷4:「慧聚菩萨复作是言:「善哉!世尊!唯愿演说。云何慧根
?云何慧业?」」(CBETA, T13, no. 397, p. 26, b21-23)
《大方等大集经》卷4:「念天名根,获得净天名之为业。」(CBETA, T13, no. 397,
p. 27, a2-3)
《大方等大集经》很有趣的地方在於把念天法门用「慧根」和「慧业」来看,其实也
就是,因果的关系,根为因,业为果,佛教的修行,不离因果,如是因,得如是果。
特别是「慧」的因果,是带凡夫出离烦恼,究竟涅盘的关键。
《大方等大集经》有个非常有趣的一段经文,讲说了「念天法门」的危险,以及为什
麽能有效地带出「获沙门果,自致涅盘。」在各个天中,除了「兜率天宫」之外,连
「净居天」都不愿意去。而以念天发起大悲心,「菩萨虽念诸天,不依欲界、色界、
无色界天处,而於三界众生起大悲心,是为菩萨不离如如来所许念天。」整段经文如
下:
《大方等大集经》卷15:「善男子!云何菩萨不离如如来所许念天者?若菩萨念天,
所谓念欲界天,或色界,或无色界天。念欲界天持戒果报故,受适意色声香味触,以
天五欲游戏娱乐,天衣饮食自恣满足,一向受爱喜适意乐。菩萨作是念:『此一切兴
盛皆当衰灭,是诸天等亦当无常变异。由放逸故不造善根,先有善业今悉当尽。此诸
天等虽生天上,犹未脱地狱畜生饿鬼之分。』菩萨作是念已,不[*]□望生欲界天处
,唯除兜率天宫。兜率宫中有一生补处菩萨,於一切菩萨行以到彼岸,一切诸地,一
切神通,一切诸定,一切陀罗尼,一切辩才,一切菩萨事,於一切方便等以度彼岸。
但忆念如是功德,於此天中心生欣仰,若欲生天者当愿生如是天中。
「菩萨发心言:『我何时当得如是天身?』菩萨复念:『色界诸天,此诸天等,由诸
禅、四无量心果报故生彼天处,已过欲界欲患,一心处定以喜为食,一向知受第一乐
报。』菩萨作如是念:『彼色界诸天,受少味故用为欢喜,无常有常想,苦有乐想,
无我有我想,无涅盘有涅盘想。此色界诸天,亦有无常变异,未脱地狱、饿鬼、畜生
之分。』是菩萨不愿生色界诸天处,唯除净居天,即彼入涅盘不还此间者。菩萨作是
念:『此是清净诸天,已脱五道流转生死。』是菩萨以如是故,生敬重之心,亦不愿
乐求生彼处。
「菩萨复念:『无色界诸天,受无色定果报,已过欲界、色界,心处[1]定寂静。』
菩萨作是念:『此无色界诸天,[2]离见佛闻法及供养僧,此诸天等,不知求出无色
界法,假令久住会当变灭,未脱地狱、饿鬼、畜生之分。』是故於彼天处亦不愿生。
但作是念:『我当作天中天□□如来、应供、正遍知。』是菩萨虽念诸天,不依欲界
、色界、无色界天处,而於三界众生起大悲心,是为菩萨不离如如来所许念天。」
(CBETA, T13, no. 397, p. 101, c16-p. 102, a20)[*12-3]□=希【宋】【元】【
明】【宫】【圣】*。[1]定寂静=寂定【宋】【元】【明】。[2]离=虽【宋】【元
】【明】。
这里的讨论以「经」、「律」为主要依据。想在这里提出一个论中的故事,来增添自
已一开头所提「佛,都是引导弟子们,向於涅盘的。」想法的信心。
《分别功德论》卷3:「念天者,有三种天也:有举天、有生天、有清净天。云何举
天?谓转轮圣王,为众人所举。所以名为天者,以圣王有十善教世,使人皆生天。在
人之上,故称为天。或有说曰:圣王胜佛。何以言之?圣王治世人,无堕三恶道者;
佛出世时,三恶不断。以是为胜也。或复说曰:佛胜圣王。所以言胜,圣王以十善教
世,不过人天;佛出教世,得至涅盘。以是为胜也。云何生天?从四天王至二十八天
,诸受福者尽是生天。所以言生天,流转不息不离生死,故曰生天也。云何清净天?
谓佛、缘觉、声闻三人,皆尽结使出於三界,清净无欲,故曰清净天也。八净居天者
,过於生、举,不及清净,处其中间。
念天者,之所慕也。因念生、举亦有至涅盘理。何者?舍卫城中有清信士夫妇二人,
无有子侄。二人精进心存三宝。时妇早亡,即生三十三天为天女,端[9]政无双天中
少比。女自念言:「谁任我夫?」以天眼观世间,见本夫[10]以出家学道,年高□短
专信而已,常以扫除塔庙为行。见其精勤理应生天,必还为我[11]夫。时处静室夜坐
思惟,霍然见明,怪其有异,举头仰视见有天女,问其所由,从何而来?天女答曰:
「我从三十三天上来。本是君妇,今为天女。天上无任我夫者,观君精进,应还为我
夫,是以故来白意。」语讫忽然不见,还归天上。时老比丘自是以後倍加精进,兼更
补缮故庙。晨夕不懈,积功遂多福德转胜,乃应生第四兜率天。天女复以天眼观之,
见其乃应生第四天,复来语言:「积精进已过我界,我不复得君为夫。」语讫还去。
比丘倍更精进胜於前时,昼则经行、夜则禅思,心意转明思惟四谛,如是不久遂得罗
汉。所谓因念天得至涅盘[12]者。」(CBETA, T25, no. 1507, p. 38,
b22-c25)[9]政=正【宋】【元】【明】【宫】。[10]以=已【宋】【元】【明】【
宫】下同。[11]夫=天【宫】。[12]〔者〕-【宋】【元】【明】【宫】。
感谢大家的耐烦。如有不当,还请慈悲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