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不憎恶戒」还是「梵行不增恶戒」 今天读经班大家讨论到《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0经这段:「圣弟子念於戒德,念不 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不憎?恶戒 □。若圣弟子念此戒时,自念身中所成就戒,当於尔时不起欲觉、□恚、害觉。」 ? 「憎」,宋、元、明三本作「增」。* 阿哲、Wayne Tsai、chakwos 等同学,都针对这二个不同的校勘提供了相关的一些经 、论句子,整理如下: ●支持「梵行不憎恶戒」的材料: *《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31经:「圣弟子念戒自念净戒,不坏戒、不缺戒、不污 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者称誉戒、智者不厌戒。」 *《法蕴足论》引用杂阿含经:「?次,大名!?圣弟子,以如是相,随?自戒,谓我 净戒,?缺?穿,?杂?秽,堪受供养,无隐昧,善究竟,善受持,智者称赞,常无讥毁 。」 ●支持「梵行不增恶戒」的材料: *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取著、导向定」。 由於《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的意义很接近「梵行不憎恶戒」,因此仍保留采用「梵行 不憎恶戒」这一校勘。
找了卷三十三经文才发现,几年前校勘读到这边时,我已经查过这些资料了,所以当 时最後没有改动这个校勘。 读经还真是要作笔记,要不然会作重覆的事 :D
我之前看此经文时亦有此疑,但查了“汉典‘’有下述之意: 4) 通“憎”。厌恶 [detest] 帝式是增。□□《墨子·非命下》。毕沅云:“增、憎字通。” 不惧季氏增邑不隐讳之害,独畏答 懿子极言之罪,何哉?□□《论衡》 「增」与「憎」通,那「梵行不增恶戒」就说得通了!
原来如此!谢谢补充!
这样的话,如果看到「不憎不减」,是否也可以说得通?
如果汉译《杂阿含》没有其他「增」通作「憎」的语例,那麽说这里的「增」与「憎 」通是要小心的。:-)
虽是「梵行不增?戒」的增=憎解释,但个人还是认同改为「憎」,因为太熟悉「增」 了,谁会想到查字典,我也是在瞎猫碰死耗子给碰到的。
比对《北传:杂阿含550经》与《南传:增支部6集26经》 我觉得: 杂阿含的「梵行不憎恶戒」,与增支部的「不取著、导向定」,两者似乎没有互相的 对应啊? ^_^ 感觉上: 杂阿含的「不憎恶」,与增支部的「无怨恨的、无恶意的」是相对应的? ^_^ 纯属个人的感觉及猜测啦!~ ^_^
谢谢 Jiss Ye 的分享。若从文字上来看,AN6.26 的「无怨恨的、无恶意的」是与《 杂阿含经》的「离□恚觉、离害觉」对应,而不是和「梵行不憎恶戒」那词甚至那段 对应,因此先前没有讨论到。 而「梵行不憎恶戒」这段在AN6.26的句子被省略为「无毁坏的、……(中略)导向定 的。」 :D 所以的确较难对应,被省略的南传经文要在别经中找,可找到为别的南传 经文说念戒是「无毁坏的、无瑕疵的、无污点的、无杂色的、自由的、智者所称赞的 、不取著的、导向定的」,因此就对应而言,才勉强说对应到「不取著、导向定」。 但这个对应的确比较牵强 :Q 总之,看来此段《杂阿含经》的校勘,的确「梵行不憎恶戒」是较合理的选择,「梵 行不增恶戒」的支持证据较间接。
加一经证: 《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28经:「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诸比丘说圣戒 ,令不断、不缺、不择、不离、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叹、所不憎恶。」 因此就《杂阿含经》的翻译来看,看来是解为「梵行不憎恶戒」没错。 当然,就意义上来说,两种解法在修行上都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