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575经感想与疑问提出,今天参加印顺导师思想研讨会,故只能参加不能发言QQ
566
北传:
以断结的本身(阿罗汉)为主体观察来的人
南传:
看著彼来,某主体(贪嗔痴已断的比丘)看著阿罗汉
南北传经文偈颂中主体的不同,尚有疑义:
『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中的後两句主体问题:
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
我的理解是:观察来者(这个来者未说明是谁?)的主体,这个观察的主体本身已离结
,是阿罗汉
南传对应经典:相应部41相应5经 (引用 庄春江居士):
各部分无缺陷的与白色篷子,一轮辐的二轮战车转起,
看著彼来,无恼乱,流已被切断,无系缚。
...(略)...
大德!『彼来』,这是对於阿罗汉的同义语。
我对南传的理解是:未讲明的主体(就当作是修行者好了)看著
阿罗汉,而阿罗汉是贪嗔痴已断、无恼乱、无系缚者。
上述推论主体是修行者的依据是:持戒的白色蓬子,以一个轮子(念)来转起,很像是
在叙述修行的过程。
567
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种种不同实义,文句上表达有差别
法一义、种种味:一种意义,不同表达
568
入灭正受,不言:『我入灭正受,我当入灭正受。』然先作如是渐息方便,如先方便
,向入正受。
不是说 我要入灭正受,而是有其次第行为:入灭正受者,先灭口行,次身行、次意
行
入灭正受时,为作几法?:要先问的方法:止、观
隐含了佛教问句中,有次第的意义
569
引用庄居士
(1)「意界」(manodh?tu),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的元素」(the mind element),
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指「三重意界」(注疏:两种「领受心
(sampa?icchanacitta)(按:善与不善果报领受心)」与「五门转向心
(pa?cadv?r?vajjana-citta)」)。
(2)「意识界」(manovi????adh?tu),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识的元素」
(mind-consciousness element)。
「法界」(dhammadh?tu),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现象的元素」
(mental-phenomena element),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指「受、想、行」三蕴、微
细色,以及涅盘。按:「微细色」,参看《长部33经》/《长阿含9经》的「不可见无
对色」注解。
570
异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长者
,是名身见。 好想是卷二已注解过,或许可加个超连结
571
有行因缘故,不受其请:因为有旅行的因缘,而不接受长者的供养。
南传无此句
572
南传多的部分,让文义更清楚,但也有可能是注释的想法
大德!『结』与『会被结缚的法』,这些法为不同含义、不同文辞。
那样的话,大德!我为你们作譬喻,智者在这里以一些譬喻而知所说的义理。大德!
犹如黑牛与白牛,被一条绳子或轭绑在一起,如果有人说:『黑牛是白牛的结;白牛
是黑牛的结。』当这样说时,他会正确地说了吗?」
573
南传多了质多罗长者可进入初到四禅
574
智表示:直接看见,我个人联想:戒定慧的慧是修慧而非闻慧,当然也可含摄
「一问一说一记论」,南传作「一个问题、一个说示、一个解答」,菩提比丘长老英
译为「一个问题、一个摘要、一个回答」(One question, one synopsis, one
answer),并引注疏的解说,「问题」是指「询问」,「摘要」是指「含意的概要陈
述」,「回答」是指「含意的详细解释」。
感觉是:尼毽子跑掉,北传经文故事较为通畅
575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