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第 568 经 觉、观已,发口语,是觉、观名为口行。 杂阿含第 474 经 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 杂阿含第 483 经 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其中似乎有矛盾之处? 「觉、观已,发口语」和 「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 足住」「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矛盾? 应作何解? 若「离生喜乐」的离, 解作「离有觉有观」,似乎就没有矛盾,且契入二禅。
有觉有观=有寻有伺??先觉察到烦恼,再观照(找)烦恼哪里来的
一般来说, 在练习禅定时, 禅修指导者会建议, 察觉到烦恼(或念头时) 时, 就回到 专注的对象, 不要去思考烦恼从何而生, 可能是因为若去思考烦恼从何而生如此将落 入一般的思考状态, 而难以入定.
每次都在看呼吸一进一出,心中实在觉得很无聊。。只喜欢当义工跑来跑去(福能摄 慧)
很烦的时候,问自己起念的是谁?。。就不会烦啦~因为找不到啊~所以我觉得是有 观察,寻找,觉照
杂阿含第 568 经,真的不太懂,希望有前辈大德解说解说
568 经在探讨灭尽定,那如何修成灭尽定,这是质多长者应先问的问题,尊者伽摩比丘 回答是先修止与观
474经反而不好解.....?....佛告阿难: 「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哲提出的这点蛮有趣的,之前读卷十八第501经时,不知为何二禅叫做「圣默然」 。不是初禅言语寂灭吗?为何二禅才叫圣默然? 卷二十一第568经的这句:「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或许提供了解答。 初禅「有觉(寻)有观(伺)」的「言语寂灭」,是因为寻、伺完全摆在所缘上,摆 在所缘上自然就不会分心而起心动念说话,自然就言语寂灭了。 但这语言背後的源头寻、伺,则是在二禅「无觉无观」才会真正舍离,言语的源头在 二禅舍离,因此二禅是「圣默然」。 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也欢迎提出、指正。谢谢!
这就是跟用功的同学们互相问答的好处。之前读到第501经时,就觉得有点奇怪,只 是也没有解答。一直到阿哲提出这个问题,才将两经串在一起,就有答案了。 而初禅「言语寂灭」的原理在於「寻、伺完全摆在所缘上,摆在所缘上自然就不会分 心而起心动念说话」这个概念则是许多年前 Heawen Chou 提到的。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谢谢大家啦!
大刚旧文: 三个诸葛亮胜过一个猪哥亮?XD
「觉、观已,发口语」和 「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 足住」「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是否有矛盾? 我的看法如下: 1.身行:指的是依於身体而产生的作用或行动,如呼吸、心跳、体温等….。但先决 条件是身体是活著,也就是这身体尚具寿、暖,死亡便无身行可言。但身体尚具寿是 活著,入灭尽定也可以息灭身行。例如我们都知只到四禅就可出入息止息,也就是说 察觉不到呼吸的身行。那无色界及灭尽定更不用说。 2.口行:一般我们会认为我们从口说出的话,才是口行。然而我们思考虽不从口说出 ,但所用的语言为媒介也是口行,例如我们中国人会用中国语言、美国人会用美国语 言、法国人会用法国语言………来媒介思考。 3.意行:是心的真正运行与操控,所以是想与思的□围。 在杂阿含第 483 经说: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与杂阿含第 474 经说: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 因此在杂阿含第 483 经说「有觉有观」与杂阿含第 474 经又说「言语寂灭」,看起 来真有些矛盾。因为要能讲到「觉、观」也就是觉察到甚麽,通常要运用语言的口行 来为觉察的动作。 然而我们要思考这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的意识,指的是说「比丘们,你要舍离欲界诸欲望,离去贪、□、痴的不善之法, 从有觉有观的方法摄心这样修习,导引到初禅具足住。也就是要先用觉有观的方法摄 心这样修习,才能达到「言语寂灭的初禅境界」。所以「觉、观已,发口语」和 「 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初禅正受时,言语寂 灭。」并没有矛盾。
请问四禅是用毛孔呼吸?
作梦时通常不会感觉自己的呼吸,所以有呼吸只是自己没感觉
"心一境性"~我到现在仍无法清楚定义,只知道是禅定一种
五禅支~~寻/伺/喜/乐/定,定的别称就称为"心一境性"
寻比伺粗比喜更粗,所以初禅未至定以可以做身与心的分离,而心已找到更细的目标就 是伺,因为身比心粗身在欲界而心已可以往色界跑
心一境性,简单来说就是把心绑在一个对象上(专业用词「所缘境」),心已经稳定了 就不会再乱跑。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14/18.htm
心一境性,有心也有境喔
阿哲的『...若「离生喜乐」的离, 解作「离有觉有观」,似乎就没有矛盾,且契入 二禅...』是重点。或许可以试著弄清楚"离觉观"的觉/观为何,才能理解为何是"言 语寂灭"。 请试著以大脑运作的方式来想,而不是说文解字的方式...XD
吼~~~L兄好久不见阿
乔兄身心轻安否~
https://www.ddm.org.tw/maze/133/6-1.htm
「离生喜乐」的离, 是离「欲、恶不善法」而生喜乐; 至於二禅呢?是因「定」而生喜乐。
我认为禅修者已能暂时离开粗重身体束敷而心识生喜乐,三禅是喜也不见了,只有乐 ,听说三禅是最快乐了
离欲,恶,不善法.......这个断句是在师子吼FB看到的。。。。发现网路上,一般 人的断句如下~离欲,恶不善法。。。。结论,我觉得"离欲,恶,不善法"这样断句 很有道理。。。因为我解释不出"恶不善"是什麽意思
恶不善法=讨厌不善法???
对阿,持戒为先
恶不善法=恶法&不善法 恶法、不善法都是指五盖,至於为何要使用连续修饰语,我也不知 :D
我个人认为是大藏经里本来就是"离欲恶不善法"中间没有断句,所以後人根据自己的 修行或认知而作了断句(顿号或逗号)。。。只要断句不会形成前後文不通顺,我都 会接受的。。所以"离欲,恶,不善法"或"离欲,恶不善法"我都认同。。。其实大藏 经只有"句号"那是古人的智慧,随个人修行程度不同,各自断句 ^_^
杂阿含第 483 经 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https://youtu.be/-uCBDWSJ_CM?t=32m8s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九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四.......云何名为恶不 善法。谓欲缠染污身语意业。是身语意恶行所摄。及能起彼所有烦恼。若未和合。未 现在前。说名未生。若已和合已现在前说名已生。云何名为一切善法。谓若彼对治若 盖对治若结对治。未生已生应知如前。恶不善法若时未生。恶不善法先未和合。为令 不生发起希愿。我当令彼一切一切皆不复生。
再补充谈:这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的 意识,指的是说「比丘们,你要舍离欲界诸欲望,离去贪、□、痴的不善之法,从有 觉有观的方法摄心这样修习,离生喜乐,导引到初禅具足住。 我想初禅要舍离欲界诸欲望,离去贪、□、痴的不善之法,就不再谈。我想谈「从有 觉有观的方法摄心这样修习,离生喜乐,导引到初禅具足住。」这一句。 上了初禅一般鼻、舌二识不起作用,眼、耳、身、意等四识尚能起作用,及有 喜受与乐受之感。且尚有觉、观,并有意行能力。在刚入初禅境界未达「初禅具足住 」时,有觉、观也就是口行的运作会比较明显。一直到「初禅具足住」时,则有觉、 观也就是口行的运作会比较细微,甚至有时没有觉、观口行的运作。 可能只剩下「观、提」单一的间歇的微细口行维持初禅的境界,并渐渐转换以二禅的 喜心为安住,但还不能完全以喜心为安住。如果能完全以喜心为安住,当然就进入了 纯然无觉、无观的定生喜乐二禅境界。
对不起 请教您,前述之"上了初禅一般鼻、舌二识不起作用,眼、耳、身、意等四识 尚能起作用,及有喜受与乐受之感。且尚有觉、观,并有意行能力。" 请问出於何经 典或论典?我其实最想了解的是,如何才能确知已经证得初禅?经典上常说的似乎都是 修证者一般都能确实自知,只是不知道是如何自证自知?或者是否如果修习者不能自 己确定就代表他应该尚未修得初禅?如果可以,是否可以麻烦您稍做解说?谢谢您。
非常谢谢您。
杂阿含第 568 经 觉、观已,发口语,是觉、观名为口行。 杂阿含第 474 经 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why?)https://youtu.be/7OIN-aR7peA?t=14s
心一境性~心专一一境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