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经 序品 特色与讨论(一): 1.序言与四部阿含的意义: 晋沙门释道安撰 □四阿含义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复重序也。□ 这句话是道安法师写的序言,我不太理解。 我猜测的白话文意思是: 四部阿含意思相同,中阿含是第一个讲明阿含旨要的,所以不再为中阿含写序? 读注解以後我的理解是:中阿含跟增一阿含是道安法师一起参与译出的,而道安法师 认为四阿含义同,所以不再另外帮中阿含写序。 2.增一阿含多含有讲律的经文,如序言: ...其为法也,多录禁律,绳墨切厉,乃度世检括也...。 3.增一阿含的译出、译者与校正: 有外国沙门昙摩难提者,兜□勒国人也,龆?(年幼)出家,孰与广闻,诵二阿含,温 故日新,周行诸国,无土不涉。以秦建元二十年来诣长安,外国乡人咸皆善之,武威 太守赵文业求令出焉。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岁在甲申夏出,至来年春乃讫,为四十 一卷,分为上下部。 (1)译出过程,团体译作:最初是由昙摩难提口诵出梵本,竺佛念译传,昙嵩笔受, 共得四十一卷(现行本成五十一卷)。其後半十五卷每品或大段末尾原有的录偈,因 译人忘却未译,经道安与法和补订,僧[(丰*力)/石?]、僧茂助校漏失。但全经译文 未能尽善,後来曾经僧伽提婆略加改订,因之现行本遂多题作「东晋.瞿昙僧伽提婆 译」。 注解: [佛光大辞典] 梵名 Dharma-nandi。又作昙无难提、难陀。意译法喜。兜□勒国人。幼年出家,聪 慧明敏,遍阅三藏典籍,尤熟解增一阿含及中阿含,深为国人所推重。 前秦建元二十年(384)至长安,与道安、竺佛念等共译出中阿含五十九卷、增一阿 含四十一卷,凡一百卷(一说九十二卷),为大部译经之始。师道誉甚隆,颇受苻坚 礼遇,及苻坚为姚苌缢杀,於後秦建初六年(391),为姚□译出阿育王息坏目因缘 经一卷。又据历代三宝纪卷八所载,师另译出三法度论二卷、僧伽罗刹集经二卷等。 但据梁高僧卷一所载,姚苌寇逼关内之际,师即辞归西域,不知所终。阿含二经後由 僧伽提婆校正,即今所传之经。〔增一阿含经序、阿育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序、出三 藏记集卷二、卷七、卷九、卷十、历代三宝纪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三〕 p6238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又称昙无难提,或单作难陀。意译法喜。兜□勒国人。年幼出家,聪慧夙成 ,遍阅三藏,博识洽闻,无所不习,国人咸共推服。常谓弘法之体宜宣布於未闻,遂 远渡流沙东游,於前秦.建元二十年(384,一说建元十九年)抵达长安。 师学业甚优,道声甚隆,故颇受苻坚礼遇。後应请与道生、竺佛念共译《中 阿含经》十九卷、《增一阿含经》四十一卷。此为我国大部译经之始。此外,师又译 有《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等经。 〔参考资料〕《增一阿含经》序;《阿育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序;《出三藏记集》 卷二、卷七、卷九、卷十三;《高僧传》卷一。 (2)最後的挂名译者: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译,典故如下: 最初是由昙摩难提口诵出梵本,竺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共得四十一卷(现行本 成五十一卷)。其後半十五卷每品或大段末尾原有的录偈,因译人忘却未译,经道安 与法和加以补订。但全经译文未能尽善,後来曾经僧伽提婆略加改订,因之现行本遂 多题作「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引自[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注解: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增壹阿含经 五十一卷。苻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兜□勒国沙门昙摩难提译。收在《大正藏》 第二册。此经是印度北方所传四《阿含经》中的一种,所说多为渐次趋入佛法的施、 戒、生灭、涅盘等道理。随世人的根机不同,常从各方面来演说一法,随事增上,以 数相次,从一法增至十一法,并说有种种因缘故事,所以叫《增一阿含经》。最初是 由昙摩难提口诵出梵本,竺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共得四十一卷(现行本成五十一卷 )。其後半十五卷每品或大段末尾原有的录偈,因译人忘却未译,经道安与法和加以 补订。但全经译文未能尽善,後来曾经僧伽提婆略加改订,因之现行本遂多题作「东 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4.代名词与标点符号: 序文:...全具二阿含一百卷,□婆沙、婆和须蜜、僧伽罗刹,传此五大经。... Q1:全具二阿含一百卷指的是? 参考佛光大辞典-昙无难提:... 前秦建元二十年(384)至长安,与道安、竺佛念等 共译出中阿含五十九卷、增一阿含四十一卷,凡一百卷(一说九十二卷),为大部译 经之始。 ... 是指 中阿含与增一阿含,也难怪道安法师在序言会说,不再另外为增一阿含写序, 因为是与中阿含一起译的。 此部分若有看到其他资料可再校正。 Q2:□婆沙是散说、异说的意思。而序言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婆沙、婆和须蜜 、僧伽罗刹,传此五大经。自法东流,出经之优者也=>这样的标点会理解为: □婆沙、婆和须蜜、僧伽罗刹这三个人,传五大经。 是否标点理解成: 全具二阿含一百卷、□婆沙,婆和须蜜、僧伽罗刹,传此五大经。... 5.四部阿含是如何集出? 序文:四阿含四十应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题其起尽,为录偈焉,惧法留世久, 遗逸散落也。 学友们的想法摘录如下: 蔡忏摩:就现行经本判断,是次第集出的。 Russ Wang :这里的集,应该不是七叶窟的那一次,因为当时只传颂而没有文字。可 以这里是写「十人撰一部」是写下的意思。 个人想法:四部阿含是不同部派流传、不同时间集出,所以序文若用字面理解,可能 要再讨论。而个人也认为杂阿含可能是最早集出,因为在增一阿含、中阿含都可以看 到对於杂阿含经文的扩编。 而谢谢 Russ Wang学友的启发,让我想到:这40阿罗汉是否有可能是 编辑四阿含的 摄颂,如同目录一样的概念,避免经文书简在流传到後世的时候,有经文遗漏而无可 对照。 这句话需考证经文的集成历史,而 Yun Ling Kang 学友提到:可参考印顺法师的[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下次要开标题(二)了,引用的内容有点太多@@"
4.代名词与标点符号: 序文:...全具二阿含一百卷,□婆沙、婆和须蜜、僧伽罗刹,传此五大经。... Q1:全具二阿含一百卷指的是? 参考佛光大辞典-昙无难提:... 前秦建元二十年(384)至长安,与道安、竺佛念等 共译出中阿含五十九卷、增一阿含四十一卷,凡一百卷(一说九十二卷),为大部译 经之始。 ... 是指 中阿含与增一阿含,也难怪道安法师在序言会说,不再另外为增一阿含写序, 因为是与中阿含一起译的。 Q2:□婆沙是散说、异说的意思。而序言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婆沙、婆和须蜜 、僧伽罗刹,传此五大经。自法东流,出经之优者也=>这样的标点会理解为: □婆沙、婆和须蜜、僧伽罗刹这三个人,传五大经。 是否标点理解成: 全具二阿含一百卷、□婆沙,婆和须蜜、僧伽罗刹,传此五大经。... 5.四部阿含是如何集出? 序文:四阿含四十应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题其起尽,为录偈焉,惧法留世久, 遗逸散落也。 学友们的想法摘录如下: 蔡忏摩:就现行经本判断,是次第集出的。 Russ Wang:这里的集,应该不是七叶窟的那一次,因为当时只传颂而没有文字。可 以这里是写「十人撰一部」是写下的意思。 个人想法:四部阿含是不同部派流传、不同时间集出,所以序文若用字面理解,可能 要再讨论。而个人也认为杂阿含可能是最早击出,因为在增一阿含、中阿含都可以看 到对於杂阿含经文的扩编。 而谢谢 Russ Wang学友的启发,让我想到:这40阿罗汉是否有可能是 编辑四阿含的 摄颂,如同目录一样的概念,避免经文书简在流传到後世的时候,有经文遗漏而无可 对照。 这句话需考证经文的集成历史,而 Yun Ling Kang学友提到:可参考印顺法师的[原 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 □四阿含义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复重序也。□ 中阿含曾有二个译本,现在留传的是新译本。个人的解读是道安法师曾为旧译中阿含 写序,在中阿含的开头介绍「阿含」的意思,因此说「中阿含首以(已)明其旨」。 既然在中阿含开头介绍过,这边就不重新介绍「阿含」的意思了。 但因为旧译的中阿含本现已不存,因此现在也就看不到道安法师为中阿含所写的序了 。
顺道一提,这位道安法师因为长得丑,刚出家时不被师父重视,後来一天内背起一万 字的经,让他的师父吓一跳,师父才让他出家。他曾受教於神通蛮有名的佛图澄等诸 位名师,传说也见过宾头卢尊者: 安注经,每求圣证。一日感长眉尊者来降,见所制钦叹。即宾头卢也。因日设供。安 每与弟子法迈等於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秦建元二十一年寂,寿七十二。 可惜是现在好像没有留存多少他作的注释了。
如果道安法师出家前相貌俊美,可能就没有"出家的"道安法师,只剩道安"在家居士 "。。因为相貌太好看,被抓去结婚啦 ^_^ (佛菩萨的安排真是奇妙??????)
阿建真细心,还注意到道安法师说的: > 增一阿含多含有讲律的经文,如序言:...其为法也,多录禁律 说老实话,我个人不觉得《增壹阿含经》收录戒律的经文比例有比其他三部阿含来得 多。不知道序为什麽会这麽写?同学有觉得《增壹阿含经》甚至《增支部》收录戒律 的比例较高的吗?
回覆一下当时讨论的想法(纯属个人猜测): 1 因为增一阿含的译者还有版本,好像一直都有人讨论。所以,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 的版本,可能与最初(道安法师当时的)有所不同?或者,我们现在所看的,已经有 些漏失。也就是,多含讲律的部分,我们已经没有完整看到。 2 因时的说法: 道安法师,历史上的其中一个贡献就是提倡统一释姓(出家人姓释)、制定僧团仪轨 。以当时(两晋)中国大乱的时代背景,般若学盛行,当西域僧来长安传译时,道安 法师再审定《增一》上,可能会重视当时很需要,而没有特别推展开的律学,「禁律 」可能是指规矩,在序里面强调出来。
谢谢 Yun Ling Kang 的分享!有道理。 个人觉得第一点可能性较低,因为似乎新译的《增壹阿含经》是从旧译的扩增而来, 补足了一些旧译所缺的经文。第二点则蛮有可能的。
Q2 这些的确应该是翻译的不同经律的名字,也可参考《中阿含经》最後一卷最後面的跋 文: 後出中阿[*]含经记 昔释法师於长安出《中阿含》、《增壹》、《阿□昙》、《广说》、《僧伽罗叉》、 《阿□昙心》、《婆须蜜》、《三法度》、《二众从解脱》、《从解脱缘》,此诸经 律,凡百馀万言,并违本失旨,名不当实,依[8]□属辞,句味亦差,良由译人造次 未善晋言故使尔耳。会燕秦交战,关中大乱,於是良匠背世,故以弗获改正。乃经数 年,至关东小清,冀州道人释法和、□宾沙门僧伽提和,招集门徒,俱游洛邑,四、 五年中研讲遂精,其人渐晓汉语,然後乃知先之失也。於是,和乃追恨先失,即从提 和更出《阿□昙》及广说也。自是之後,此诸经律渐皆译正,唯《中阿[*]含》、《 僧伽罗叉》、《婆须蜜》、《从解脱缘》未更出耳。 已修正标点并通知CBETA.
还刚好看到,道安法师真得写过《中阿含经》的序: 《众经目录》卷6:「中阿含经序一卷(释道安)」(CBETA, T55, no. 2146, p. 147, b27) 不过在现今的大藏经中似乎没有该序文的记录了,《四库全书》里有收录道安法师所 作的一些序,当中有《增壹阿含经》的序,但也没有《中阿含经》的序。可能因为《 四库全书》是清朝编的,东晋时代的序早就找不到了。
那在房山石经可以找到吗?
没有。我查了一下,房山石经中的《中阿含经》也是六十卷的僧伽提婆法师增补的新 译,现今所有藏经中的都是六十卷的新译。 僧伽提婆法师也是晋朝人,距离道安法师不久,可能後来编藏经的人都只留新译本, 不留旧译本了,虽然印象中僧伽提婆法师在某个文章里提到过他是将新旧译本共同保 存以供後人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