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止与观
#1
@Facebook
佛教的修行讲究「止」与「观」,「止」是专注於一对象(所缘)而不散乱,能成就
定力;「观」是洞察,能成就智慧。

「止」的程度,根据定力的深浅,可以区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入处定、
识入处定、无所有入处定、非想非非想入处定等,详细的解说可参见卷十四及卷十七
的导读。依据修定的方法,则可以区分为非常多种法门,例如安那般那(观呼吸)、
三三昧、四无量心、十遍处等。

「观」则是以经上所分析的各种法义来分析事物,以洞察事物的本质。

实务上,根据法门的不同,修行止与观的次序会有所差异,有的人是先著重修止後修
观,有的人是先著重修观後修止,有的修法可止观融合并行,如卷二十一第560经所
归纳。


「止与观」 佛教的修行讲究「止」与「观」,「止」是专注於一对象(所缘)而不散乱,能成就定力;「观」是洞察,能成就智慧。 「止」的程度,根据定力的深浅,可以区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入处定、识入处定、无所有入处定、非想非非想入处定等,详细的解说可参见卷十四及卷十七的导读。依据修定的方法,则可以区分为非常多种法门,例如安那般那(观呼吸)、三三昧、四无量心、十遍处等。 「观」则是以经上所分析的各种法义来分析事物,以洞察事物的本质。 实务上,根据法门的不同,修行止与观的次序会有所差异,有的人是先著重修止後修观,有的人是先著重修观後修止,有的修法可止观融合并行,如卷二十一第560经所归纳。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2
@Facebook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4%B8%80
Fri Oct 28 21:21:44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3
@Facebook
由於止与观是很深的议题,加上各宗派有各自的见解,如果此则导读有值得商榷的地
方,还请不吝提出讨论。谢谢!
Fri Oct 28 21:39:1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4
@Facebook
邱大刚 兄台,杂阿含经中的三三昧是甚麽,请为我解说,感谢
Fri Oct 28 21:40:29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5
@Facebook
解说不敢,只能贴贴经文 :)

三三昧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三十第80经,在该经又将三三昧而证得解脱称作「圣法
印」,也就是三法印。

佛陀教导的解脱法都是可以在禅定中实证的,即称为各种三昧。其中最有名的三种三
昧为「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是通向解脱的三昧,因此又称作「
三解脱门」。这三解脱门有实作的方法、明确的目标、和验证的条件,让每个人都能
一步步实证佛法解脱的境地。由於是可以透过确实的流程让每个人都亲自验证的,佛
陀就将修习这三三昧证得的知见称为「圣法印」。

禅定的练习,在古印度已相当普遍,而佛教即将禅定修习加上四圣谛的智慧观察,证
无我、无我所,而能解脱。

经文见 http://buddhaspace.org/agama/3.html#八□
Fri Oct 28 21:43:15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6
@Facebook
邱大刚  兄,阿含经的经卷,经号,第几经,这些我总是搞不清楚,能否请您系统化
解说,感恩
Fri Oct 28 21:50:06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7
@Facebook
按下这个连结就有经文原文及系统化解说了 :)

 http://buddhaspace.org/agama/3.html#八□
Fri Oct 28 22:32:42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8
@Facebook
http://buddhaspace.org/agama/
Fri Oct 28 22:53:45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9
@Facebook
我再看到 周福福 (Richard Chou) 的提问,也可能是在问《阿含经》的卷品经号
是怎麽排的?这样子的话可参考如下:

杂阿含经有卷,没有品,连续一千三百多经。

中阿含经有卷,有品,有连续的经号,也有各经的经名。

长阿含经有卷,有分,有连续的经号,也有各经的经名。

增壹阿含经有卷,有品,各品有自己的经号。

因此为方便通俗上的使用,我们是写为:

《杂阿含经》卷一第1经

《中阿含经》卷四十三〈根本分别品 2〉第165经温泉林天经

《长阿含经》卷一第1经大本经

《增壹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 21〉第1经

学术上则有各种简写法,例如以上 SA 1 代表《杂阿含经》第1经等等,省去打几个
字,也没有绝对的对错,能看得懂即可 :D
Sat Oct 29 11:59:36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10
@Facebook
感谢,我就是问这个
Sat Oct 29 17:15:06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11
@Facebook
CBETA爱用者还有种方法,就是直接使用CBETA的「引用复制」功能,显示为诸如:

《增壹阿含经》卷4〈一子品 9〉:「今当受证」(CBETA, T02, no. 125, p. 562,
b26)
Sat Oct 29 12:00:59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12
@Facebook
请问学止观需要学唯识吗?因为我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意愿学唯识,连印度佛教思想史
概要的唯识介绍通通跳过去了^^"
Sat Oct 29 17:10:37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13
@Facebook
我觉得直接学习止观,也就是直接练习禅定和观智吧。
Sat Oct 29 17:17:29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14
@Facebook
真是太好了。。。我完全莫名其妙直接把所有唯识相关的通通跳过去了,我"刚刚"才
发现自己有这个习性^^"
Sat Oct 29 17:20:16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15
@Facebook
要了解一块巧克力的味道,就是直接含嘴里。好好品味,好好咀嚼,绕著巧克力一直
讨论,我觉得有些多馀
Sat Oct 29 17:22:15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16
@Facebook
其实我不知道唯识在讲什麽,我只知道我目前对唯识没有意愿。。就当作上辈子忘记
跟唯识结善缘吧~
Sat Oct 29 17:23:57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17
@Facebook
你的身体有良好的直觉,生命长度有限,实践比较重要,亲自品尝法味比较重要
Sat Oct 29 17:26:1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18
@Facebook
我"以後"再去学唯识学概要
Sat Oct 29 18:23:25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19
@Facebook
Jane Huang 不需要。。学好阿含,实践禅修,此生可正果,何须绕远路??
Sat Oct 29 18:25:4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20
@Facebook
要不是大航法师讲经总是提到阿含经,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否则我大概不
会来学杂阿含经^^"。。。因为我的其他佛学老师不会一直提四圣谛十二因缘。。我
去年来狮子吼FB学杂阿含时真是痛苦,因为我对阿含经完全没有亲切感,脑袋里只有
佛光出版社的佛教说故事文集^^"
Sat Oct 29 18:29:2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21
@Facebook
只是肚子饿想吃饭,有必要去了解谁种的米,他小孩怎样,老婆怎样吗??,有必要去
了解电锅制造原理吗??知道了农夫的小孩老婆还有电锅制造原理,就不会肚子饿吗
??雄辩滔滔无用,直取涅盘才是硬道理
Sat Oct 29 18:32:17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22
@Facebook
阿姜曼尊者 弟子 阿姜李达摩达罗 见地!请参考。
Sun Oct 30 21:47:50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23
@Facebook
Sun Oct 30 21:48:12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24
@Facebook
Sun Oct 30 21:48:52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25
@Facebook
Sun Oct 30 21:49:15 2016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止与观
#26
@Facebook
Time: Sun Oct 30 21:49:47 2016
Array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