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的方法有许多种,除了安那般那(观呼吸)以外,最常见的还有: ●四无量心: 1. 慈无量心:以无量慈为专注对象而修定。 2. 悲无量心:以无量悲为专注对象而修定。 3. 喜无量心:以无量喜为专注对象而修定。 4. 舍无量心:以无量舍为专注对象而修定。又译为「护无量心」。 ●三三昧: 1. 空三昧:观五蕴(身心的一切)无常、本空,而成就的定境。 2. 无相三昧:观色、声、香、味、触、法相断,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 3. 无愿三昧:以无常、苦为专注对象,於一切都无所愿求,而成就的定境。 ●十一切处:以无量「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为专注对象而修 定。 ●不净观:以心念专注观察身体各组成成分,可以对治贪欲。 每个人最适合的打坐方法不一定相同,通常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打坐方法後,就可以 专注修行该法门而入定。 入定依定境的深浅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入处定 、识入处定、无所有入处定、非想非非想入处定等,有的打坐方法也容易导致特定的 禅定层次,例如修空三昧容易得空入处定。详细的解说可参见《杂阿含经》卷十四及 卷十七的导读。 《增壹阿含经》〈比丘尼品 5〉第4经所列包含了修习四无量心、三三昧第一名的比 丘尼: ●四无量心: 1. 慈无量心:多游於慈,愍念生类,所谓清明比丘尼是。 2. 悲无量心:悲泣众生,不及道者,所谓素摩比丘尼是。 3. 喜无量心:喜得道者,愿及一切,所谓摩陀利比丘尼是。 4. 舍无量心:护守诸行,意不远离,所谓迦罗伽比丘尼是。 ●三三昧: 1. 空三昧:守空执虚,了之无有,所谓提婆修比丘尼是。 2. 无相三昧:心乐无想,除去诸著,所谓日光比丘尼是。 3. 无愿三昧:修习无愿,心恒广济,所谓末那婆比丘尼是。 其中末那婆比丘尼修习「无愿三昧」,於一切都没有愿求,却能有广度众生的心量, 值得注意。
「打坐的方法」 打坐的方法有许多种,除了安那般那(观呼吸)以外,最常见的还有: ●四无量心: 1. 慈无量心:以无量慈为专注对象而修定。 2. 悲无量心:以无量悲为专注对象而修定。 3. 喜无量心:以无量喜为专注对象而修定。 4. 舍无量心:以无量舍为专注对象而修定。又译为「护无量心」。 ●三三昧: 1. 空三昧:观五蕴(身心的一切)无常、本空,而成就的定境。 2. 无相三昧:观色、声、香、味、触、法相断,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 3. 无愿三昧:以无常、苦为专注对象,於一切都无所愿求,而成就的定境。 ●十一切处:以无量「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为专注对象而修定。 ●不净观:以心念专注观察身体各组成成分,可以对治贪欲。 每个人最适合的打坐方法不一定相同,通常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打坐方法後,就可以专注修行该法门而入定。 入定依定境的深浅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入处定、识入处定、无所有入处定、非想非非想入处定等,有的打坐方法也容易导致特定的禅定层次,例如修空三昧容易得空入处定。详细的解说可参见《杂阿含经》卷十四及卷十七的导读。 《增壹阿含经》〈比丘尼品 5〉第4经所列包含了修习四无量心、三三昧第一名的比丘尼: ●四无量心: 1. 慈无量心:多游於慈,愍念生类,所谓清明比丘尼是。 2. 悲无量心:悲泣众生,不及道者,所谓素摩比丘尼是。 3. 喜无量心:喜得道者,愿及一切,所谓摩陀利比丘尼是。 4. 舍无量心:护守诸行,意不远离,所谓迦罗伽比丘尼是。 ●三三昧: 1. 空三昧:守空执虚,了之无有,所谓提婆修比丘尼是。 2. 无相三昧:心乐无想,除去诸著,所谓日光比丘尼是。 3. 无愿三昧:修习无愿,心恒广济,所谓末那婆比丘尼是。 其中末那婆比丘尼修习「无愿三昧」,於一切都没有愿求,却能有广度众生的心量,值得注意。
可是我每次打双盘全身真是快要热死了。。。不爱打坐,念咒比较简单。。而且大家 都笑我只是练腿功就只是盘在那里
可以先学行禅 再来站禅 修习四念处 不求姿势
有道理 ^_^
https://youtu.be/dFWLM9qHxgk
所缘就放在脚地板
我不跟上面那个道场打交道
我已经找到三摩地学会的行禅了~斯里兰卡的明法法师,阿弥陀佛
在石牌
南传法师带的
https://m.youtube.com/watch?sns=fb&v=KoKbsT6NQ7k
常常经过都没进去过
去农禅寺就有教了
明法比丘星期二晚上好像7-9有在佛陀教育基金会教
念咒比较简单?!不一定喔,不过您喜欢哪样照那样修就对了
跌倒中~~
禅修要找老师,要有老师带
https://youtu.be/Rkqf0fYEbyM
Jane Huang 师父开头讲得很清楚
要小心习惯落入自己的概念上去做推论想像
杂阿含经看太少,至少清净道论也要看懂
这边在讲就是"所缘"的问题,什麽叫"所缘"?修止(定)修观所依止的对象,比如说数息 观,就是把呼吸(鼻息一进一出)当作所缘来观察,进息跟出息是不一样的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这边可以讲很深.....
那麽多修持法门 先细想 你要禅修是要 得 证什麽 最终要的是什麽 再去 寻 勘.....学的是否是 正道观法 才是 因为 传的二千多年了 毕竟 它 参杂了太多了 参考
人会热到快死,室温起码四十几度,如果室温不热却自己热,可能得看医生 :-D 中医理论是说阴虚火气大会造成感知上很热,心浮气燥也会很热,这种心因性的就要 靠心静自然凉了。 室温热的话,就开冷气,冷风不要直接吹到身体就好了。 理论上,四界分别观的水界观可能可以对治过热,或是乾脆直接观火界好了。不过禅 修请找有经验的禅师,不宜上网问谷歌。 持咒也是种修定的方法,而且持咒也可以心静自然凉,甚至入定。
很遗憾您的这席话晚了N年。。就平安过日子就好了??
Jane Huang 其实这边(感知上很热)是很好的一个点,不是让□知道身体是无我的;无 常;心是燥动的;攀缘的
人在情绪紧绷、兴奋、压力大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过度旺盛,容易造成微血管网扩张 、动脉收缩血压上升,连带造成感觉上出现燥热甚至异常出汗 (体温调节略为失恒) 的情况,这部份因自主神经失调造成的异常变化是可以跟中医理论中所谓的火旺诸证 相参照解释。 所以,前面法友提到的燥热情况,或有可能是心念定不下来越坐思绪越乱,导致自主 神经系统跟著波动起伏,连带造成生理上的影响所致。
此生彼生
提问:十一切处 是否为 十遍处的同义词?
是相同的,参见如下: [佛光大辞典] 十遍处 梵语 da?akrtsn?yatan?ni。又作十一切入、十一切处、十遍入、十遍处定。即依胜 解作意,观色等十法各周遍一切处无间隙。十法即:地、水、火、风、青、黄、赤、 白、空、识,观其周遍一切处,故称地遍处乃至识遍处等。此观法为行者修八解脱、 八胜处後,於色等得净相,於所观之中转变自在,然仍未周遍,故更修此定。
的确,可能唐代之後觉得「十一切处」较拗口,有人可能会误为是11切处,所以改翻 为「十遍处」 :)
^_^ 某次禅修营最後一天,我问斯里兰卡的明法法师:师父,他们走路都慢动作在看 地上,他们在找什麽啊?法师说:他们在找心啊~ ^_^ ??(哄堂大笑中??)
这是作(修)观,不是修定
^_^ 竟然看得懂我写什麽????
但是仔细再评,这也要带少分定,功夫越深定越增长
所以你看喔!他们动作是慢的
不对喔!他们是观(触/受),心要跟身是同步的
https://youtu.be/rvwTf2axhhY
就《阿含经》的用词来说,行禅是念身、收摄心念的一种方法,而且对定慧都有帮助 。《杂阿含经》卷27:「念觉分者,一切兼助」(CBETA, T02, no. 99, p. 192, a22-23)
《中阿含经》卷20〈长寿王品 2〉:「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 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 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CBETA, T01, no. 26, p. 555, a17-24) => 行禅是念身的一种方法,不过当然,四念处是身、受、心、法的次第,念身念得 好,对於心也有帮助。
你做一个试验,拿一颗口香糖,你慢慢嚼,慢慢嚼,你观察你的心跟你的口腔的感觉 .........
随□啦!你会发现心跟身是分开的还是连著的?
慢慢嚼啊!一口饭要嚼三分钟
大航法师讲得是很深的修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言世尊。若生老死。(名色/六处/"触受"为相)。於此生身 何缘显示生老死名。世尊告曰。为显如是生身之相。有三种苦成苦性故......上头我 已经说了------他们是观(触/受),心要跟身是同步的
看喔!一颗口香糖一直嚼,注意在口中的变化,到味道淡......无味,是不是像这段经文 :.......杂阿含988经....比丘若所有受觉: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彼诸受集、 受灭、受味、受患、受出如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