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经的用语中,人的身心及世间的一切可区分为:
1. 色:物质(例如身体)及物理世界的现象。
2.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
3. 想:取相;面对境界而心中浮现对应的相;也就是认知。例如看到一个颜色,
心中立刻浮现过往所见过相同的颜色,而知道这是什麽颜色。
4. 行: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志力。
5. 识:识知;觉知。
以上色、受、想、行、识五项,合称「五阴」或「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
凡夫执著认为在五阴中有「我」。举例而言,就「身体」与「我」的关系而言,凡夫
可能误认:
*身体是「我」:身体就是「我」,至於受、想、行、识都是由这个「我」所拥有
的东西。
*身体异「我」:身体之外有「我」。例如以为「识」甚至所谓的「灵魂」是「我
」,而身体是由这个「我」所拥有的东西。
*「我」处於身体之中,或是身体处於「我」之中:例如认为有造物主(大我)遍
於一切物质(也包括身体)之中,一切物质都有造物主在其中,但造物主却又不是物
质。
这些认为有「我」的见解,佛经中称为「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
中色」,这几个名词详细的逻辑定义及探讨,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五第109经。
佛陀悟道时,发现一切的事物以及身心,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恒常不变的
自我。凡夫执著於有「我」的见解(「我见」,又译为「身见」),事事以自我为中
心,反而造成业与轮回,造成生、老、病、死、忧、悲、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