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阿含经故事选
#1
@Facebook
业与业报的道理是极为复杂深奥的。

关於业与业报的问题,不仅各位有疑问,外道出家人也有疑问,佛陀因此说了《大业
分别经》。各位可参考『中阿含171经』。


阿含经故事选

069.复杂的业报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的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而尊者三弥提,那时也在王舍城附近,住在一处僻静的林间小屋中。   这天午後,有一位名叫「普达梨弗」的出家外道,正好走到尊者三弥提的住所,就进屋去参访他,向他提了个问题:   「三弥提道友!我曾当面听沙门瞿昙告诉我说:   『肢体和言语所造的业,那是不实在的,只有意念所造的业,才是真实的。又,有一种禅定,当进入那种禅定时,会完全无感觉。』」   「普达梨弗道友!世尊不曾这样说,你不要这样诽谤世尊,诽谤世尊是一件不好的事。道友!世尊一再教导我们:   『如果故意造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麽,业报是一定有...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2
@Facebook
灵魂不思,宇宙时间永恒存在,单与恶的因果在时间中因为其他变数的加入产生变化
1变小2变大。有智慧心,在恶果出现前努力降低.......如地球暖化~~~(以上是我的
心得)
Sun Jan 15 22:36:56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3
@Facebook
灵魂不死,肉身难求,这辈子就只这辈子,这辈子的功课这辈子不修及格,下辈子还
得重修......轮回之苦~
Mon Jan 16 17:13:56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4
@Facebook
有[五蕴]而没有所谓的[灵魂]喔!~  ^_^

如实的观察五蕴.找不到所谓的[灵魂]!

更没有[不死的灵魂在生死轮回]这件事!~  ^_^
Tue Jan 17 13:47:26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5
@Facebook
嗯。这是文明文化文字与语言....思考与符号的表达的问题。问题1:“五蕴”我佛学
初探,不解其意。问题2:我的“灵魂”=“思考”=“思想”,所以人之心念在宇宙中
产生“形而上”的力量
Tue Jan 17 14:00:53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6
@Facebook
因为,灵魂的轮回是因自己的想法引动行动,而产生一种循环的生活状态。无法跳出
思考的回圈......因此,前世今生一直遇到同一个灵魂在不同身躯人世身份符号中排
列组合演出一场一场戏,究其本质,是“同理心”的学习。(我思之我见)
Tue Jan 17 14:04:49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7
@Facebook
每个人来地球配套的行头不同,只为,来地球这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前进功课。
佛也好,天主也好,基督也好,生命的关怀与信仰的本质基本上我认为既身为“人”
,人种之起源同点。
Tue Jan 17 14:08:10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8
@Facebook
佛教主张:【五蕴无我、缘起无我、有业报而无作者】

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重大差异!

这也是佛教的核心观点!

朋友.建议您试著去了解看看!~  ^_^

例如:北传杂阿含335经,增壹阿含37品7经,增壹阿含51品8经: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
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35.htm
Tue Jan 17 15:58:56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9
@Facebook
"灵魂不死,依此流转轮回。"这是很典型的印度教(以及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虽然
,也常常被误认为是佛教的主张。

除了Jiss Ye法友举出的第一义空法经,还可以参考一下□帝经。□帝认为世尊的教
法是"有一个不变的识,由今生到来生。"并解释这个识就是能说能觉能作,能引发善
恶业报以及受报的主体。这就是现在大部分灵魂轮回说,以及误解如来藏者的主要主
张。

就像经上举出的火喻,具足因缘时(可燃物,助燃物,温度)火就会生起。当因缘不具
足时,火就熄灭。火熄灭时并不需要有一个"原火"或"根本火"留著过渡来引发下一把
火。只要下一次因缘俱足,火就可以再生起。意识就像是这火一样,也是由根尘为缘
所生。所以没有离开名色独自存在的识。识跟名色就如烛火与蜡烛一般辗转相生。

不管称为灵魂也好,称为某种识也罢,任何一种名词,宣称一个主体能独立於五蕴之
外,引发善恶报及受报,并藉此投生到下一世,这都是不符合佛陀所教导的。原经文
节录如下(附白话解说连结)

==============================================

世尊问曰: 「汝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也}[耶
]?」』」



□帝比丘答曰: 「世尊!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也』。」

世尊问曰:「何者识耶?」

□帝比丘答曰: 「世尊!谓:此识说、觉、作、教作、起、等起,谓:[彼]彼作善
恶业而受报也。」

世尊呵曰: 「□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汝愚痴人!我
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汝愚痴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法答。我今当问诸比丘
也。」



於是,世尊问诸比丘: 「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
」

时,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问曰: 「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诸比丘答曰: 「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识因缘故起。』世尊说:『识因缘故起,
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



世尊叹曰: 「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
『识因缘故起,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
,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
识已说意识。犹若如火,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木生火,说木火也;缘草粪聚火,
说草粪聚火。如是,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
耳……鼻……舌……身,{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

=============================================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63.htm
Wed Jan 18 08:55:41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10
@Facebook
“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   “识”即是心念?  心念在宇宙中产生磁力?  故而缘
起缘灭因力的磁场频率相频而产生人生聚散离合?
Thu Jan 19 07:43:05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11
@Facebook
故而,人生之苦与烦恼在於生活中诸多无常(变数),无法与自我心念之同方向?
Thu Jan 19 07:47:13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12
@Facebook
识即是心念?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不错。但是第二个问题开始,就是偏离佛学,回去了
您原来的架构。这样只是换了一个名词,会套上您原来的旧架构。

名词跟架构要一起更新,才有办法学习新的学问。我的心得是如此。佛学是另一种架
构,最好针对不懂的经文,从弄懂名词术语,然後检视经文的思维逻辑跟脉络下手。
而非把名词等同於自己以往认识的词,然後导回自己以前的架构。(糟糕,我是不是
有点像是在绕口令 @@)

回归正题,我们一般提到的心念,在佛学中大约就是"名",进一步细分,就是"受想
行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五蕴中撇除色蕴之外,都是属於心念的□围。

佛教不用磁力来形容心念的力量。我们的心念加上行为,这就是一种业力的形式。人
生的苦恼及其原因可以参考一下四圣谛章节:

http://book.bfnn.org/books/0535.htm#a02
Thu Jan 19 09:24:59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13
@Facebook
@罗思 Bowen Ke 提出了一个大哉问!末学想餐与讨论,请诸多闻指正!在识的部分,
有四识与识住,之间的关联如杂阿含所示,若於色是我我所而取,於可意色,爱乐赞
叹缚著,若缚著则封滞意生识,封滞意生识则攀缘,潘缘则识住,识住则广大增长
!.....另外在经文中有问了佛陀何谓五受阴,佛陀答曰眼见色,可意 可爱 可念 长
养爱乐,此名五受阴!因此识不仅包含了心念,也包含了欲望的成因,和流转增长的
因缘,而这个流转增长,也是造成欲,恶不善法,当来苦报,无明的因缘!甚至在比
较後期的发展中,展开了惟识学派的理论,这个理论其实与认知及学习心理学有互相
呼应,但对於唯识论的核心第八识赖耶的部分,则不与现代心理学相应,这个部分似
乎不能以单纯心理学来讨论。但对於识的部分,我在杂阿含中所学的观念相当模糊不
踏实,希冀能有更多的多闻不吝相教,祝福慧俱增,南无佛法僧戒!
Thu Jan 19 10:12:47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14
@Facebook
Thu Jan 19 11:17:19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15
@Facebook
诸位法友好

简单来说,原始佛教的教导是『有一根,就有对应的一识。』

『根』为『识』生起的因缘。

没有『根』的与『境』相对,就不可能生起『识』的认知作用,如「看见、听见」等
。

既然只有六根,当然也就只有六识而已。

七识、八识是非常後期的大乘佛教说法,素来不被原始佛教所承认。因为没有七根、
八根,何来七识、八识呢?

不过话说回来,佛教的宗派争议向来没有办法圆融调和,也无法讨论,因为彼此立足
的经典完全不同。

因此修行者就各自随顺自己的因缘,选择自己所相应的教法修行学习即可。也不需要
做无谓的争论就是了!
Thu Jan 19 11:17:24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16
@Facebook
罗思 朋友说:【佛经与心理学,我觉得有关连。....正如,若您未读过心理学诸学派
,并非是“很难说明”作为提问的回答。】

心理学有各种派别.各种派别所依据的理论逻辑各有不同之处.

各种派别的取向、目的.也各有不同之处!~  ^_^

目前.心理学的理论.似乎可分类为5大学派.

心理学的主要谘商理论.似乎也可以分类为:4大取向、8大学派

佛教也是如此.

佛教流传了2~3千年.也"流变"出了各种的派别!~  ^_^

佛教的分派别与心理学的分派别.有个明显的不同:

心理学史上学派林立,理论纷呈,每个学派都从自家的角度提出了独特的理论观点。

心理学家只要能够提出独创的理论说法.就可以独立自成一家!

然而.佛教的每个新兴的派别.即使有著自己独创的教义.即使与佛陀的原始教义有明
显的不同.每个创派宗师.还是打著佛教的招牌.借用佛陀的名义.推说:[这是佛说、虽
然佛陀未曾如此说,这是源自於佛陀的启示....虽然佛陀未曾说出口,但这是佛陀的
本怀....]!~  ^_^

佛教的流变.正如[阿能诃战鼓经]的比喻:

【在两千多年前,当释迦牟尼佛还在世时,有一天,佛陀告诉弟子们这样的一件事。


「诸位比库,这已经是相当久远的事了。有一个叫塔萨拉哈的皇族,拥有一个用来报
告时间及警报的战鼓,取名为阿能诃战鼓。」

「这个战鼓每天都为城里的人民报告时辰。若遇到急迫事件发生时,士兵们更是大力
的将鼓敲击得震耳欲聋,以便让人民做好防备。」

时光飞快的流逝了,这个簇新的战鼓,慢慢的出现剥落及裂痕。塔萨拉哈皇族见到这
个情形,赶快吩咐木匠找新木片将裂痕换补上去。过後当鼓皮再出现剥落及裂痕时,
他们也同样的换上新的鼓皮。就这样重复的换了一次又一次,最後,原本的木片及鼓
皮都完全被新的木片及鼓皮取代了。

佛陀说到这里,便问弟子们说: 「比库们,这个阿能诃战鼓还在吗?」

「敬爱的佛陀,战鼓还在呀。」

「它还叫阿能诃战鼓吗?」

「是的,它还是被称为阿能诃战鼓。」

「这个战鼓是不是原来的那个阿能诃战鼓呢?」

「敬爱的佛陀,它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阿能诃战鼓,因为所有的木片及鼓皮都被换掉
了。」

这时,佛陀才说:

「比库们,同样地,如来所宣说的教理也会在未来出现和阿能诃战鼓一样的情形。到
了某个时候,会有一些比库,因为当时的情势所需或由於个人的贪心、欲望、无明而
把佛法一点一滴的换掉、更改、甚至歪曲。最後如来的圣教将会被涂改得面目全非,
甚至荡然无存。所剩下来的仍然被称为『佛教』,但实际上佛陀的教诲已经荡然无存
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03d5cb10100v2tr.html

想要深入佛法.需先确定:我要学习哪一派的佛法!~  ^_^

因为各派的佛法.各有其依据的"佛经",各派佛经的名相、名词相同.例如:[佛、菩萨
、阿罗汉、涅盘、]但是各派对於[佛、菩萨、阿罗汉、涅盘、]的理解及定义.可能有
天壤之别!~  ^_^

有趣的是:

即使各派"佛经"的根本教义.是南辕北辙、汉贼不两立!~  ^_^

但是许多人还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佛陀因材施教、应机说法,而有各种不同的法门
。即使说法南辕北辙.但我相信其本质、结果还是一味相同的!】^_^

有趣的是:

佛陀世寿80岁.然而各派佛经"出现於世"的时间.可能相差千年!~  ^_^

这就像是:

《西游记》与《大唐西域记》的差别!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差别!

两者可能有同样的人物场景.

但是.一个是史实文献资料!

另一个则是历史小说!

对考古有兴趣的现代人.可以依据1300年前的《大唐西域记》,追循唐玄奘大师当年
的旅行路线,行经新疆至南印度,走一趟「丝路之旅」到印度朝圣!~  ^_^

相反的.依据400年前的《西游记》.追循唐三藏的取经路线,既找不到流沙河、火焰
山、西梁女儿国,也见不到印度历史上的真正佛陀!~  ^_^

许多人.花了许多时间.还是无法读懂佛经、看不清佛法的真实面貌.

往往就是因为他把[史实文献资料]与[历史小说]混在一起阅读.因而对法义理解错乱
!~  ^_^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寓教於乐.很有文学价值!~  ^_^

但是.如果想要探究真实历史.就不能误把历史小说当成是史实文献资料来研究!~
^_^

想要深入佛法.就需先确定:我要学习甚麽样的佛法!~  ^_^
Thu Jan 19 14:57:15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17
@Facebook
罗思 朋友问:【学佛法作什麽?】

学佛是为了灭除一切的痛苦、执著!~  ^_^

佛法的整个架构.就是四圣谛:

说明:苦的现实、实际状态~这是苦圣谛!

说明:苦的原因、以何因缘导致这整个痛苦之链的集起~这是苦集圣谛!

说明:灭除苦的因缘.从而导致这整个痛苦之链的灭除~这是苦灭圣谛!

说明:灭除苦的修行方法~这是灭苦之道圣谛!

*** *** ***

罗思 朋友问:【学佛法...求来生成圣成佛在空气中,不再当人?】

佛法的修行.不是使人经由修行的升华.而化空、消失!~  ^_^

不是使人经由修行而断灭、消失;死後就不存在了。

请参考:北传:杂阿含104经 南传:相应部22相应85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104.htm

「无我」是佛法的核心教义!

佛法的修行.不是把凡夫从「有我」进化到「无我」!~  ^_^

因为:无论有修行或没修行、无论凡夫或圣者.两者都是「无我」的!

差别在於:凡夫根深蒂固的误以为「有我」,因为「我执」而受苦!

而圣者明白「无我」,去除「我执」之苦!

您可能会接著问:

[既然凡夫或圣者都没有我.那麽是谁在修行、修行的是谁?谁在受报、受报的又是谁
?]

如:杂阿含58经:『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谁当受报?』

答案是:

「有业报而无作者」如:清净道论所说之偈:

『有苦,但是无受苦者;有作,却没有作者;有灭,却没有灭苦者,有苦灭道,却没
有证涅盘者。』
Thu Jan 19 21:43:25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18
@Facebook
个人觉得,识在阿含经里面,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分为六识。这部分是不模糊的,从
阿含经中,所有地方找到的识解说都是以六识来解释。

至少,读阿含经的时候,应该要以六识的系统来理解阿含经。如果读唯识的论著,讲
的是八识的系统,那就以此著作的八识架构来理解此唯识论作。

六识系统,跟八识系统,个人觉得不只是详细跟略说的差别。这部分比较复杂,属於
跨不同经论的问题。比较好的讨论,我觉得是阿含经就用阿含经的解说方式来理解。
Thu Jan 19 23:01:40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19
@Facebook
印顺法师 《佛法概论》:

「佛教後期,发展为七识说,八识说,九识说。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为主要根据
,唯有眼等六根,那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
意识的细分。」p.111。

我个人认为:

大乘学者所说的七识、八识、九识之说,并不只是[意识的细分]这麽单纯而已!~
^_^

曾经见过现代的附佛外道,一面引用佛教的历史资料,

一面讨论修行:第十识、第十一识、第十二识、第十三识、第十四识....!~  ^_^

非常同意Bowen Ke 法友的观点:

较好的讨论方式是:【阿含经就用阿含经的解说方式来理解。】
Thu Jan 19 23:29:19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20
@Facebook
还有个问题:灵魂死不死,永生的命题,如果灵魂并非“永生”,run out of肉体,
住在身壳里的“思”也消灭,从零开始,如此,“信我者得永生”的命题是假的?
Fri Jan 20 09:49:40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21
@Facebook
继续承上:当国王王后与信仰产生连结,一方面建立“君权神授”的权威与权柄,一
方面建立宗教单位的资源连结?当王子发现,国家与族人发展及幸福在人力资源的提
升,所以,他从问题系统之根本开始作建设?
Fri Jan 20 09:57:16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22
@Facebook
继续承上:当中国土地上由西方传入信仰哲学,为东方中国宫廷打开一扇窗,西方的
哲学思想让禁锢森严的东方宫廷带来“呼吸”的感觉,於是宫廷有“老佛爷”,也有
嫔妃在佛寺中解困消除人生的烦恼?但一方面数著念珠,没人敢说皇帝的妃子们造罪
了犯色戒?
Fri Jan 20 10:02:15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23
@Facebook
承上,而宫廷的“价值”判断却也成为死百姓众生的人生价值“归依”,宫廷努力追
求的价值成为全民的人生标竿?因此,清末西方东渐,最终,中国哲学思想被西方的
哲学思想在政经上全面更新思考教育系统?
Fri Jan 20 10:12:26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24
@Facebook
承上,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只能在竹林中喝茶聊禅?若宗教与哲学最高学府只能微
观看民生幸烦恼与幸福,我小小辈罗思只是宇宙微不足“道”。然而,我所不知道,
所幸有前辈开释解惑,感谢您。
Fri Jan 20 10:17:28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25
@Facebook
@罗思 南无佛法僧戒!先跟诸位多闻与版大请罪!以下我将要讨论的先不跟阿含和佛法
连结,纯粹以世间有为法来讨论罗思多闻的疑惑!南无佛法僧戒!!若有不周详或穆误
还请指正

1.首先思考我们所知地球生命的演化,事实上现代人类的出现是在2万年前左右,而
在更之前有所谓的恐龙和海洋生态!所以,生命的型态是一个无常,不断变化(我说演
化,而非进化喔)的过程。所以当我们执著於我现在所觉苦乐时,在另一种生命的层
次可能不同。因此,执著於现在的生命苦乐感受,而希冀於未来仍感受一样的苦乐是
不智的。因为在生命流转过程中,所有的苦乐都不相同,比如狩猎时代讲究速度力量
;农业时代讲究风调雨顺;工业时代讲求资源与能源的获得。。。。所以,实际上在
变化流转的历程中,永远都是一直追求,苦乐相随,一直烦恼不断!一直生老病死循
环!所以,佛陀提出的法,是可以让有情不再循怀造作之法,因为认知了解万事万物
缘起缘灭真相,了解变异无常的本质,所以决定要脱离这个变异无常的追求!

而佛陀不仅教导这个道理,更指出要破除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努力和思考方向!因此
从有惭有愧开始,然後开始决心要不放逸,这时候心生恭敬,服膺顺从於佛语,然後
能亲近梵行者学习观察,接著能努力精进於使自己不生烦恼!如何不生烦恼呢?要不掉
举,不昏沉无所谓,得过且过,要进一步地守护调伏六根所生识,而为了达成这个目
的,将我们如野兽般狂乱(狼性^^)贪婪的新调伏,所以开始努力使自己知戒学戒守戒
,而在逐步调幅了这个心之後,可以行住坐卧律仪,然後在生命的历程中都能保持清
醒,使自己得的行为合宜不作业,然後因为不断的调伏我们那个狂乱的心,因此可以
让我们的心不再分歧狂乱,住一心,住哪一心呢?住一个随时都能知觉所有念头的缘
起,能够明白的在每一个细节上了解内外间的源起关系,因此真实知道做到达成,而
且彻底改变我们内心的欲求本质(生存,安全,被爱,被归属和成就感),因此对於所
有的内外法不再受任何的干扰,因为清楚了所有事物无常的本质,理解了无常的本质
,厌烦了无常本质,所以有了出离的决心,进一步能够灭尽心中起了欲念渴望苦乐,
可以不再受到生命本质的无常苦难!

所以佛法教的是离苦得乐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过去的觉,或是现在的念或是对当来
的爱!而是即时的脱离苦恼(现法乐住),和断了当来无常的恐惧!

另外,对於有主宰者这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个比喻。如果你拿了一颗石头丢到
了水中,因为有水,有人丢,有石头,有地球....一切,产生的水波;水波传递,向
外扩张,逐渐扩大消逝,或遇到水中巨石,或遇到雨滴,或遇到地形地貌得影响,这
个水波与刚升起来的涟漪相同吗?可以说後来流转生成的水波是某人所造吗?原来头时
入水的人可以知道後来水波的样貌吗?可以控制这个後来的水波吗?我猜都不能!  因
此在源头的生成缘分所缘生的果,就是一个新的因缘,产生下一个波形,如此一直流
转变化其所缘起流转!那看著已经流转变化的缘生,讨论刚开始的源起,有意义吗?能
阻止这个变化万的波形吗?

那这样岂不是有今世无来世了吗?佛陀很痛恨这种理解,因为这会无恶不作!所以别忘
了水波还在流转生成下一个新的水波,如果有人投入更多的阻碍,那水波的传递就更
混乱,更没有终止的时候。那和我们有蛇摸关系呢?别忘了,大部分生命的轮回仍在
这世界,我们身上的生成元素和五十亿年前的元素一致,而生命也一直不断的流转
!今天我们所造成的破坏,在下一个生命流转传递都会造成资源的减少和伤害(您可以
看水世界或是美丽新世界的电影),而在还没跳离这个循环苦痛之前,我们仍在这世
界生老病死喔!所以,还会想做恶吗?夜市汇流转传递下去的。

这些是我过去三年来的心路历程,提供您参考!
Fri Jan 20 10:44:41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阿含经故事选
#26
@Facebook
罗思 朋友说:【如果学堂上学子不能提问...而完全依著□“鸭”的饲料进食精神粮
食,这恐怕是讲堂上尊者尚未引导我“精进”思考喔】

阿姜查尊者 开示~~有智慧的人不盲目相信

舍利弗尊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非常有智慧。有次佛陀正在说法时,突然转
而问他:「舍利弗,你相信这点吗?」舍利弗回答:「不!我还未相信。」佛陀赞叹
他的回答:

很好,舍利弗!你是具有智慧者,是不盲目相信的智者。智者以开放之心聆听,然後
衡量其真实性,再决定是否相信。

在此佛陀树立了教师的典□。舍利弗所??说是真实的,他只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对某些人而言,若说不相信,就会被视为质疑教师的权威,因此不敢说而只会附和与
同意。但佛陀并不以为忤,他说你无须为不是错误或邪恶的事感到羞耻,对不相信的
事表示不相信,这并没有错。佛陀在此的作为,对身为人师者提供了很好的示□。有
时你也可能从小孩的身上学到东西??,不要盲目执著於权威的身分。

http://www.fosss.org/book/ajiangcha/jie/01.html

*** *** ***

依据北传的四部阿含经.与南传的五部尼柯耶,

佛陀是很开明的导师、佛教是很开明的宗教!~  ^_^

佛陀不以教主的权威.要求弟子盲目的信仰他.

佛陀甚至还鼓励弟子们.要检查佛陀所教导的教法.不要因为佛陀是我的老师.就盲目
的相信佛法!~  ^_^

在《葛拉玛经》中.

佛陀告诉人们接触宗教时.所应该抱持的正确态度.就是:[十种不可盲信]: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佛陀说:『有怀疑是适宜的,有疑惑是适当的。对应当怀疑的事,就应该生起疑惑。
』

那麽.如何才可以相信?

佛陀说:『当自己了知:「这些法是善的,这些法是无罪的;这些法是智者所赞叹的
;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会导致利益、快乐的」,这时,你们应当具足而住〔奉行〕
。』
Fri Jan 20 11:57:40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